第二百八十七章

字數:4228   加入書籤

A+A-


    代周!
    直到相距五六裏地時,耶律朔古部看到北麵飛舞的塵土,才發現北麵的軍隊比南麵更龐大。
    可此時,耶律朔古已經失去了僅存的希望,這兩天的局勢過於迷離,從圍殲者迅速轉變成被圍殲者,如此之快,如此之慘烈。
    陳延正並沒有命令發動進攻,他怕有“斥候隊”將士被俘虜,夾雜在這支遼軍陣中,他不想玉石俱焚,在陳延正心裏,哪怕是隻有一個人活著,也能撫慰一下他的傷痛。
    陳延正命令大軍對遼軍進行合圍。
    而停下來的遼軍士兵更是茫然不知所措,他們也已經疲憊,沒有一支軍隊在如此慘烈的夜戰中,堅持一天一夜。
    當楊業的二萬騎兵逼近時,遼軍已經失去最後一絲逃生的希望。
    東邊是黃河,西邊是沙漠,再無逃生之路。
    耶律朔古心中的煩憂被這一刻的無助和絕望徹底激發,他立即命令,向明軍南北兩路派出使者,隻要明軍能保證他的部族士兵活著,他就準備投降。
    他不想讓自己的部族軍全軍覆沒在這片土地上,他要為他的部族留下希望。
    這個投降命令被遼軍將士接受,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這應該感謝皮室軍沒有夾雜其中,如果皮室軍在,耶律朔古很可能因為這個投降命令,而被直接斬首。
    當然,如果皮室軍在,耶律朔古也不至於絕望,不絕望,又何來投降一說。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所謂無巧不成書。
    而明軍南北兩路統率對遼軍的投降,出現截然不同的回應。
    陳延正接受了遼軍使者的投降,他隻希望迅速休戰,好讓他全力尋找搜索“斥候隊”殘部。
    而楊業本身也想接受遼軍投降,但被朱匡業部和第四軍殘部強烈反對。
    這個時候。在這種慘烈的戰鬥之後,幸存的士兵言語權遠比楊業這個都指揮使要來得大,因為這些幸存將士身上,有著別人所沒有的鮮血和生命。這是已經陣亡了的士兵的鮮血和生命,再大的權力,在此時,在鮮血和生命麵前,僅僅是一個屁。
    楊業隻能默認,他是一個半路加入明國的都指揮使,他無法麵對著這不足三千人的將士,說“不”。
    兩支明軍,兩種截然相反的回應,令耶律朔古茫然。他隻能再次派遣使者向兩麵明軍解釋,如果真不能接受,那就隻能拚死一戰了,但拚死,最後也是一死。
    死。成了定局,此時,耶律朔古的心中是悲壯的。
    當相互知道隔著遼軍,有著自己的部隊時,不管是陳延正還是楊業才明白為什麽遼軍會如此果斷地選擇投降。
    兩軍迅速約定,進行麵談。
    局勢出現了戲劇性的一麵。
    當陳延正見到朱匡業,得知“斥候隊”幸存者僅剩下一千多人時。再無一絲接受遼軍投降的意思,他立時改變注意,建議兩軍圍殲。
    這樣,會談迅速決定了全殲遼軍的決定。
    而這時,蘇醒過來的丁思覲帶傷趕來了。
    “接受投降。”丁思覲隻說了四個字。
    在這個戰場上,也隻有丁思覲的話最管用。這不是丁思覲職務高於陳延正和楊業,而是這場戰鬥中,第四軍傷亡最為慘重。
    所以,丁思覲最有發言權。
    沒有人會比丁思覲更痛苦,也沒有人比丁思覲更想全殲遼軍。
    如果不是耶律朔古主動派遣使者投降。丁思覲會毫不猶豫地令明軍如輾碎一支螞蟻般地輾碎它。
    但正因為耶律朔古主動投降,讓丁思覲敏感地發現,如果這支遼軍投降,也許對整個戰局有著意想不到的作用。
    將領有著很大的區別,有些一生隻能為將,不能為帥,因為他們沒有戰略布局的頭腦,丁思覲無疑是個帥才,他的敏感也決定了他的成就。
    丁思覲的話一出,迅速改變了已經全殲的決定。
    於是,耶律朔古所部在明軍士兵仇恨目光的注視下,獻械投降。
    陳延正火速下令搜索方圓五十裏,尋找明軍幸存者。
    老天垂憐,有一千多的將士被找到,其中就有第四軍突圍之後數波反擊,受傷落馬的士兵,也找到了最後北上的蔣延嗣部。
    五百勇士等找到時,僅剩下八十七人,其中五十一人受傷,蔣延嗣重傷,其弟蔣延昭陣亡,朱貴超輕傷,唯莽漢朱貴霖竟無一絲傷痕,這八十七人中,巴東都的士兵三十九人。
    明軍參與搜索的士兵,心中的憤怒全部灑在了搜索時發現的落單遼軍身上,由於丁思覲接受投降的命令,使得明軍士兵失去了泄憤的對象,從而使得這次搜索,成了屠殺遼軍士兵的行動。
    天知道有多少遼軍士兵死在這場屠殺裏。
    最後匯總的搜索名單中,竟無一個被搜索到的遼軍士兵,甚至連傷兵都沒有一個。
    此戰,耶律朔古所率六萬遼軍,其中有他的嫡係,四萬部族軍,還有二萬皮室軍,自此,僅剩下一萬六千餘部族軍和北逃的八千皮室軍。
    而丁思覲的第四軍,幸存者不過三千餘人,幾近全軍覆沒。
    陳延正的六千“斥候隊”,所剩一千五百餘人。
    如此慘重的損失,令每一個明軍將士心如刀絞。
    陳延正對丁思覲的決定不滿,平淡地相互道別,隨即帶著“斥候隊”殘部北返。
    楊業則令一部押送遼軍俘虜南返,留下三千人,護送丁思覲殘部返回明國。
    之後,三人各上表向金陵奏報。
    隻有朱匡業和蔣延嗣、朱貴超三人依依不舍,所謂不打不相識,這四人竟惺惺相惜,這種過命的交情,在眼下的分別時,令四人心中格外惆悵。
    ……。
    看著丁思覲、陳延正、楊業的三道奏章,百裏無忌心痛萬分。
    如果依照三人的奏報,此戰還能算個小勝利,畢竟六萬遼軍僅逃出了八千皮室軍,這種戰績肯定不能算是打輸,但又是一支老部隊打殘了,劉仁贍的第八軍在灤河被遼軍鐵騎兵打得全軍覆沒,百裏無忌心中除了傷痛,還有一絲失落。
    這樣打下去,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對明國的國力來說,都是巨大的傷害。
    而丁思覲的奏章,讓百裏無忌不禁對其高看了一眼。
    丁思覲的想法確實有實施的可能,如果讓耶律朔古做為內應,擾亂遼國內部,確實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隻是,如何能令耶律朔古甘為明國內應呢?
    做為遼國皇族的耶律朔古,此次投降可以理解為惜命或者為保全自己部族,但如果要求其背叛遼國,恐怕很難做到。
    百裏無忌一麵召集徐世銘等人,一麵下旨,令丁思覲率其部入朝覲見,同時令朱匡業和蔣延嗣部入朝覲見。
    百裏無忌很想看看這四個年輕人,也許明國未來的將帥,會著落在他們身上。
    耶律朔古及其一萬多遼軍俘虜被押送至明國太原西北邊的嵐州,由楊業部看管,就地羈押在軍營。
    接到百裏無忌旨意的楊業,派遣一隊明軍,押送耶律朔古前往金陵。
    ……。
    第三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