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字數:3269 加入書籤
代周!
adsz
見王樸不答話,百裏無忌突然眼辭一變,冷冷說道“看來朕錯看你了,王郎中也不過是個苟延殘喘、胸無塊壘之人。如此,你走吧,回到開封去,告訴你國皇帝,朕率明國獨自北伐,你們就在開封府坐視吧。”
王樸趕緊躬身請罪道“明國陛下息怒,外臣不過是一個小小諫議大夫,位低言微,不足以影響我國皇帝決策,況且明國陛下所言計劃牽扯太大,外臣實不敢有所枉語。還請恕罪。”
百裏無忌斜眼看了王樸一眼,問“王郎中可怕死?”
王樸聞言一愣,不解百裏無忌此問的意思,忽然想到自己是被羈押在明國,以為百裏無忌想以死要挾,王樸心中一覺一怒,道“外臣怕死,但更不敢苟活。”
百裏無忌悠悠地說道“若北地遭受苦難的漢人百姓需要王郎中苟活著,甚至屈辱地苟活著,不知道王郎中可有割肉飼鷹的覺悟?”
王樸愈發迷茫,他發覺自己已經跟不上百裏無忌的思維,百裏無忌的話語忽左忽然右,讓王樸無法明暸其真正的意思。
“外臣雖一介文人,但若能為北地遭受苦難的漢人百姓而死,外臣絕不眨一下眼睛。”王樸斬釘截鐵地說道。
“很好。很好……。”百裏無忌低著頭呐呐自語道。
突然……。
“朕決定任你為明國侍中、兼任鴻臚寺正卿,即日出使周國,洽談金陵驛館血案一事。”百裏無忌突然一字一句下旨道。
“呃……。”王樸聞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明國皇帝擅自任命一個周國使者為侍中、兼任鴻臚寺正卿,還要自己出使周國?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明國陛下,此為亂命……。”
百裏無忌將手用力一揮,正容道“君無戲言。”
王樸熱血上湧。怒目抗聲道“外臣絕不受命,明國陛下若執意亂命,外臣無非一死。”
……。
次日,明國朝堂之上。朝會之前,周國使者、兵部尚書張昭接受明國皇帝百裏無忌的召見。
“外臣周國兵部尚書張昭拜見明國皇帝陛下。”張昭向百裏無忌施禮道。
百裏無忌道“張尚書一路辛苦,不知道周國皇帝令你前來,有何職使?”
“外臣奉我國皇帝之命,向明國朝廷交涉金陵驛館血案之事,並參與血案會審。”
“唔,如此,徐愛卿、馮愛卿。”百裏無忌轉頭呼喚徐世銘、馮道,“你二人會同張尚書,共同審理驛館血案。”
徐世銘、馮道應道“臣遵旨。”
“明國陛下。外臣還有話要說。”
“哦?張尚書但講無妨。”
“稟明國陛下,外臣奉我國皇帝之命,欲交涉我國前使者王樸返回開封一事。”張昭朗聲向百裏無忌說道。
“王樸與驛館血案有牽扯,案情未明之前,不得離開金陵。”百裏無忌道。
“明國陛下。雖然周、明兩國互為同盟,但並不代表著明國能淩駕於周國之上,世人皆知,金陵府驛館血案中,周國也有二死二傷,並不比明國傷亡小,為何定要扣留我國使者?所謂兩國交戰。尚且不殺來使,而明、周兩國份屬同盟,明國反而羈押我國使者,此與理不合,有店大欺客之嫌,還望明國陛下給周國一個交待。”張昭滔滔不絕地說著。
徐世銘站出來道“張尚書。驛館血案並非互相鬥毆,而是周國使者隨從率先動手行凶,方引起明國學子、百姓自衛,這先動手者自然理虧,扣留使者當在情理之中。何來店大欺客之說?”
“笑話。誰先動手行凶豈是憑你一家所言能定論?就算是周國使者隨從先動手行凶。如今行凶之人已經被明國學子擊殺,又何須扣留我國使者?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殺人者已死,此案還有何事需要兩國會審?明國陛下,以外臣看,不如放回我國使者,此案不了了之為好。以免影響兩國情誼。”
“荒謬。張尚書之言甚為荒謬。殺人者償命,自然是公理,但殺人者動機未明,被殺者含冤待雪,豈可草草了事?不了了之,張尚書好大的口氣?”孫光憲譏諷張昭道。
張昭冷笑一聲,說“非本使者口氣大,隻是身在明國,不得不低頭。若是在周國,本使者自然一力奏明皇上,非審個一清二楚,查清是非黑白。可惜,如今血案發生在明國,所以嘛……。”
張昭話中意思很明白,這是在羞辱明國是個是非不分之處。
孫光憲大怒,回身道“皇上,周國使者張昭,當廷侮辱我國是非不明,望皇上治其無理之罪。”
百裏無忌擺擺手,轉頭對張昭說“張尚書,慢慢說話,想清楚了再說。”
張昭施禮道“明國陛下,外臣並無侮辱明國之意,隻是就事論事罷了。”
“哦?那張尚書說說,明國處理此案,何處讓張尚書覺得有是非不明、店大欺客之處了?”
“呃……。”張昭為之語塞,隨即張昭心念一轉,說“明國陛下,既然血案兩國皆死了人,自然兩國皆有錯處,使者王樸乃周國重臣,豈能因如此一小小案件扣留在金陵不回?外臣以為,明國陛下應該看在兩國同盟的情意,將此事盡快了了,也好一致對抗外敵。”
百裏無忌說“張尚書此言差矣,不論明國學子,就說周國使者兩名隨從,也是父母生養,兩條性命,如此血案,怎可輕易了之?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此話,朕送與張尚書共勉。”
百裏無忌慢條斯裏的說話,讓張昭無法繼續有激烈的言詞,這讓張昭非常頭痛。
略一思忖,張昭道“明國陛下,外臣奉命接回前使者王樸,不管此案如何審理、結案,周國使者縱然有罪,也由周國處置,還望明國陛下恩準返還。”
百裏無忌道“若是朕不答應呢?”
“如此,外臣隻能將此事稟報我國皇帝,如果因此影響周、明兩國同盟,責任應由明國來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