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字數:3802   加入書籤

A+A-




    代周!
    “其心可誅。”百裏無忌看完馮道的信,狠狠地將信拍在龍案上。
    “確實可誅。但該冊封還得冊封,該追諡還得追諡。”徐世銘平靜地說道。
    既然立場已經表明,徐世銘說話就變得不再瞻前顧後,這關乎他自己的利益,也是他身為皇帝心腹該盡的責任、義務,而且,徐世銘還得為馮道爭取點什麽。
    這與“出賣”馮道的信無關,隻與同僚情誼和對馮道個人的尊重有關。
    馮道站錯了隊伍,但這並不影響他對明國的功勞,也不影響他個人的人品。
    政治勝敗隻是天意,所謂天意則是天時地利人和,而對馮道個人來說,徐世銘是尊敬他的。
    一個能曆經五朝十一君都擔任宰相之職的人,無法不被人尊重。
    百裏無忌也尊敬馮道,這也與暴亂之事無關。
    人,不懂得尊重別人,其也無法被別人尊重。
    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優點,立場不同,優點會變成缺點。
    但這不影響對其才能的評判。
    百裏無忌知道徐世銘此話的意思。
    冊封、追諡與其說是對馮道死後的蓋棺定論,不如說是對馮道門下數百官員及其勢力的安撫。
    百裏無忌心中不願,但不願意是不願意,做還得做。
    這個道理百裏無忌自然明白,馮道畢竟是明國的丞相。明國三相,三去其二,碩果僅存者隻有徐世銘一人。
    馮道一死。如果不安撫,不但金陵府會引發sao亂,甚至整個明國都為為之動蕩。
    百裏無忌隻能選擇安撫。
    所以,百裏無忌點點頭道“此事交於徐相擬旨,明日詔告天下。”
    徐世銘聞言籲了一口氣,他下跪謝恩。
    百裏無忌知道徐世銘此跪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馮道。卻不阻攔。
    徐世銘謝恩之後起身,他並沒有告退。依舊站立著不動。
    因為,馮道信中的第一件事算是有了結論,但第二件事,皇帝還未表態。
    百裏無忌站起身。慢慢地在禦書房中來回走著,甚至圍著徐世銘慢慢地轉圈。
    徐世銘知道,皇帝是在思考,所以,徐世銘開始閉目養神。
    官位越高,會得越多,就象站著閉目養神之技,一般人是學不會的。
    也隻有象這種股肱大臣,為了等皇帝臨時召見。才得以學會這種絕技。
    百裏無忌心中非常矛盾,因為這牽扯到了他的後院、他的家人。
    他知道,高蓉蓉隻要被盧小翠遊說。必定會如了段佛音的願,為其說項。
    這事一圈轉下來,還得回到自己的麵前。
    而高蓉蓉則成了這棋局中的一顆棋子,這讓百裏無忌心中很不爽。
    可如果高蓉蓉真來說項,百裏無忌還真不能拒絕。
    無論於公於私,百裏無忌都不能拒絕、無法拒絕。
    於私。高蓉蓉可以說是hou宮楷模,母儀天下為百裏無忌辛苦操持後院二十餘年。讓百裏無忌心中感激萬分。
    但二十餘年無所出,這同樣讓百裏無忌心中內疚。
    生孩子這事,還真不能全怪高蓉蓉,百裏無忌長年征戰在外,與二後二妃相處的日子並不多,有時一年也就兩三個月,而這兩三個月的日子,至少有一半日子,百裏無忌是在禦書房中與徐世銘、孫光憲、馮道等人渡過的。
    戰爭,讓士兵喪失生命,也讓肉食者損失時間。
    而剩下那些不多的時間中,二後二妃四人分配,高蓉蓉做為hou宮楷模,又是將她本應該得到的時間分給其它三人,於是與高蓉蓉同房的時間就更少了。
    每個女人每個月都會有那麽幾天不方便的日子,陰差陽錯之下,就成了高蓉蓉二十餘年無所出的根本原因。
    所以,百裏無忌對高蓉蓉是感激的,也是內疚的。
    於公,皇帝納妃本就是皇後份內之事,做為hou宮之主,高蓉蓉有權力和義務為皇帝物色妃子,以振皇帝子嗣。
    所以,於公於私,一旦高蓉蓉前來說項,百裏無忌都無法拒絕。
    馮道這即興的一招棋,確實將了百裏無忌的軍。
    這不是陰謀,而是陽謀,明知道是馮道的刻意安排,而徐世銘也將信給了他看,可百裏無忌卻無法破解。
    “徐相可有辦法化解此事?”百裏無忌知道這不能怪徐世銘讓盧小翠去遊說高蓉蓉,因為徐世銘有著與馮道有同利益,而且是馮道的十倍甚至數十倍。
    對於徐世銘而言,能依舊選擇站在自己這一邊,已經著實不易,所以,百裏無忌沒有怪他。
    徐世銘搖搖頭道“聖上看來還是沒有理清此事。”
    百裏無忌一愣,道“願聞其詳。”
    “皇上。中書省暴亂起因是新舊勢力相爭,馮相自盡是因為他選擇了逃避,他不想在皇上與舊臣勢力之間不斷地選擇。而皇上發動戰爭的最主要目的是借戰爭打擊國內的舊臣勢力,扶持新勢力,那麽,大理國公主和親就成了這件事的關鍵。”
    徐世銘的話讓百裏無忌瞬間理直了思路。
    是啊,一旦大理國公主入宮,則對大理國戰爭就會無疾而終,戰爭不啟,自己就無法利用戰爭對各州雜亂軍隊進行整編,這些軍隊依舊存在,那麽舊臣勢力背後的支撐仍在,支撐仍在那麽新舊勢力就會原樣對峙。
    也就是說,一切如舊,天下太平。
    甚至連百裏無忌也有好處,因為他新納了一妃。
    如此舉國歡慶之事,何樂而不為呢?
    百裏無忌苦笑,明國立國不到二十年,如今想要改革尚且遭遇如此阻力,可想而知,那些立國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想要改革何其艱難?
    百裏無忌不想接受大理國請降的真正原因也是如此,一旦大理國請降成功,段氏雖然失去了皇帝之位的榮耀,但依舊掌握著大理國的實際掌控權。
    明國名義上得到了大理國的疆土,但實際上很可能連派個地方官都無法做到。
    自治,這是請降的最後結果。
    百裏無忌本想以戰爭掃平大理國的所有權貴,然後讓明國兩個學府的生員前往治理,為明國的改革開辟一塊試驗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