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字數:3610   加入書籤

A+A-




    代周!
    在戰場上,往往是進行無差別覆蓋射擊。
    以一百換三百甚至五百,怎麽說都是劃算的。
    聽起來雖然殘忍,但這就是事實。
    一百條性命,如果在公平的交戰下,無論如何都無法殺死三百甚至五百敵人,而就要這種殘忍的方法,就能一舉殲滅數倍於己的敵人,何樂而不為?
    上過戰場的人都知道,這是各級將領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所以,高智平想到明軍還在對岸虎視眈眈,如果再拖延下去,恐怕這支已經成為嘴中肉的段氏軍就會就援救。
    害怕夜長夢多,高智平斷然下達了無差別射擊的命令,他認為,隻要將雙方相持區域的人全部殺死,那麽,停下來的“農夫”軍士兵就會對敵人再次發起強力的進攻。
    必須在對岸明軍增兵救援前解決了這支軍隊,如此,就算明軍戰力再強大,失去了段氏軍主力,也是獨木難支。
    想到這裏,高智平自信滿滿,他甚至猜想,自己立此大功,想來在父親心中的地位,應該再無兄弟能企及了。
    但當命令被迅速執行之後的場麵,令高智平陷入了迷茫。
    他對此,措手不及。
    密集的箭矢不長眼睛,但箭矢會忠誠地執行該習到瞄準的地方。
    一輪接一輪的箭矢殺死雙方僵持區域的每一個人,有段氏軍,也有高氏軍。
    這種突如其來的慘象。驚呆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段氏軍士兵還好,本就是死於敵人之手,做為正規軍的他們還能理解得通。
    但對於這些“農夫”士兵來說。來自背後自己人的箭矢,射殺自己人,這無論如何都想不通。
    自己在前麵浴血拚殺,可最後還得死在背後的自己人手裏,這算什麽?
    高智平想不到情況會變得如此糟糕,因為“農夫”軍士兵在片刻的愣神之後,哄然大亂。
    百裏康沒有想過撤換。他知道,就算將二萬整肅完的士兵派上去。也解決不了那一萬軍隊的困境。
    第一波攻擊,本是用來突破對方防線,然後將第二波二萬人派上去,而如果第一波沒有達成突破防線。占領灘岸的目標,那麽繼續將第二波二萬人增援上去,除了給敵人當箭靶子,多死幾個人外,沒有任何作用。
    百裏康心中也急,如果一開始讓三千明軍上去,想來現在就算還沒突破,形勢也不會變得如此之糟。
    百裏康也斟酌是否將充當預備隊的三千明軍增援上去,以解救那陷入困境的一萬軍隊。
    而段氏軍的將領也完成了私下聯絡。準備嘩變。
    就在這時,大家都看見了對岸的異常情況。
    無差別射擊。
    這是何人在指揮?
    百裏康心中不禁為對方指揮官讚歎,在這種僵持之下。敢進行無差別射擊,不僅需要對軍隊的絕對掌控能力,更需要的是勇氣,百裏康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隨之與段氏軍交結處的敵人突然混亂,讓百裏康忽然醒悟對方指揮官並非有掌控軍隊的能力,而是不加斟酌出的昏招。
    確實。這種無差別的射擊效果非常好,但在使用時有幾個前提。
    一是指揮官必須對軍隊有著絕對的掌控能力;二是實施的對象必須全軍覆沒。也就是說,不能對一支大軍實施局部無差別射擊,因為,幸存下來的將士會找你玩命;三是取得的成果必須是損失的一倍甚至數倍,這樣才能讓你逃脫軍事審判。
    而顯然,對方指揮官下達命令前,都不具備任何一個條件,他,是在玩火。
    百裏康抓住這個機會,下令早已枕戈待旦的三千明軍立即出擊,向西岸發起進攻。
    段氏軍的將領們就在發動嘩變的那一刻,忽然聞聽百裏康令三千明軍出擊的命令,嘩變因而無疾而終,這不知道是百裏康的幸運,還是這些將領的幸運。
    但這些將領在後麵看見三千明軍瞬間突破西岸防線時表現的戰鬥力時,心中慶幸,沒有發動嘩變。
    因為就算百裏康身邊百餘護衛,那也不是靠數百段氏軍士兵能搞定得了的。
    單就每一個護衛佩帶在腰間的那些火器,足以使靠近的敵人粉身碎骨。
    三千明軍挺進的非常順利,因為灘上是先行登陸的段氏軍,而與段氏軍僵持的敵人已經陷入混亂狀態,許多士兵已經掉頭向回跑,高智平根本無法控製這種混亂。
    而六千弓弩手在這一瞬間得不到高智平的命令,中止了射擊。
    直到發現對岸又增派軍隊渡江時,高智平才在慌亂之中再次下達弓弩手封鎖江灘的命令。
    但這些與在江中心的明軍無關,箭矢無法躲到江中,隻能控製江灘這一塊登陸的區域。
    高智平顯然在慌亂中又犯了一個錯誤,在這種混亂的狀態下,他既然不具有掌控軍隊的名詞和實力,就應該用鐵血手段,立即鎮壓混亂。
    譬如令六千弓弩手立即對回逃的士兵進行射殺,以死亡來暫時震懾混亂的“農夫”軍士兵,就算這些士兵心中不滿、怨恨,但至少能夠迅速化解混亂,再次組織起對敵人的防禦。
    畢竟,大部分士兵都能分清楚,那一邊是敵人。
    但高智平沒有立即下達應對命令,而是自己也亂了,他手忙腳亂地直至明軍泅渡過江中心,才下達了封鎖江灘的命令。
    這個命令是正確的,但這是對江中心的明軍而言。
    他忘記了下令如何處置自己那群混亂的“農夫”軍和如何應對江灘上困守的段氏軍。
    當六千弓弩手執行高智平的命令,將弓弩延伸漫射,封鎖江灘時,一直被壓製的段氏軍猛地鬆了一口氣,壓力的驟然減輕使得幾個有見地的統兵佐將對混亂的敵人發起了小規模的反擊。
    這使得混亂的“農夫”軍更加混亂。
    然後大隊的段氏軍也加入了反擊的序列,“農夫”軍已經混亂到了極點。
    當三千明軍接近岸邊的時候,高智平的弓弩手已經無法對江灘進行有效的壓製了。
    因為混亂的“農夫”軍士兵大量地向後逃跑,不僅衝亂了弩弓手的陣型,還讓不少弓弩手不可阻止地陷入了混亂。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