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字數:4021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導演有點壞 !

    (以下防盜章)

    十八隻狐狸吃葡萄

    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裏,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紮寨在附近的狐狸們的眼睛,它們紛紛來到葡萄架下。

    第一隻狐狸發現葡萄架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麵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它直接麵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第二隻狐狸發現以它的個頭這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裏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這是心理學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第三隻狐狸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隻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固執”,有時也稱為“強迫症”。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第四隻狐狸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這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於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第五隻狐狸一看自己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為什麽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嗎?為什麽葡萄架如此高?(這種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倒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第六隻狐狸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麽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

    第七隻狐狸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想:為什麽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麽這麽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越想它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這是“抑鬱症”的表現,即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征的神經性障礙。)

    第八隻狐狸嚐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第九隻狐狸同樣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嚐一嚐檸檬呢?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十隻狐狸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采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這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正確分析自己與問題的關係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十一隻狐狸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它們不注意,用鐵鍬將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這隻狐狸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問題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齲)

    第十二隻狐狸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隻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給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麵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十三隻狐狸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葡萄藤太好高騖遠,爬那麽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麵看上去那麽漂亮。發泄完後,它平靜地離開了。(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征性的活動來抵消、抵製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第十四隻狐狸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葡萄,它輕蔑地看著地上的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惡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1(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製。)

    第十五隻狐狸發出了感歎: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麽遠,這樣有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麽不好的呢?於是它詩性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泄。)

    第十六隻狐狸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隻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麽會在消化係統出現問題。(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玻)

    第十七隻狐狸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麽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隻有猴子能吃到果子,狐狸一樣行1(這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評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第十八隻狐狸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也吃不到,為什麽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這隻狐狸采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既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幸福就像一隻青鳥

    從前,一個小王子出發尋找幸福。大巫師告訴他:“幸福是一隻青色的鳥,有著世界上最美妙清脆的歌喉,找到了之後得馬上把它關進黃金做成的籠子裏,這樣,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幸福。”

    他帶了一個黃金籠子上路。小王子抓過不少青色的鳥,但是總在放進黃金鳥籠後,鳥便不知為何死去。他知道,那不是他所要尋找的幸福。

    後來,黃金籠有些舊了,小王子也不再年輕。憶起遠方的雙親,小王子回到自己的王國,才發現人事已非。國王和王後早在他離去後沒多久,就因為過度的悲傷及思念而相繼過世。

    小王子落寞地走在荒涼的街頭,忽然有人拉住他的衣角,那是一個發鬢斑白的老人。“大巫師1小王子認出了他。“王子,我對不起你,當初不應該鼓勵你去找尋青鳥。”老人哽咽地說著,從口袋裏掏出了一件物品,“這是國王及王後臨終前要我交給你的東西,希望你好好珍藏。”

    小王子一看,原來那是國王為幼時的自己雕的一隻黃鶯。小王子把木鳥緊緊地抱在胸前,十分懊悔。突然,懷裏的木鳥動了動,叫出了聲音,小王子一呆,一不注意,就讓黃鶯給飛走了。那是幸福的青鳥,而他卻來不及將它放進黃金籠。

    幸福到底是什麽?幸福的青鳥到底在哪裏?有人曾經向一位賢哲請教什麽是幸福,哲人說:走得動,吃得下,睡得香。而當代英國愛爾蘭著名《聖經》注釋學家巴克萊博士曾指出:幸福的生活有三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愛人。

    幸福很簡單,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偏要像那位小王子一樣,放棄身邊的幸福,去尋找一個不存在的假象。其實,幸福就像一隻青鳥,它會輕輕地停落在每個人的肩膀上,隻是有些人沒有看到它,甚至嚇跑了它。幸福其實不在遠處,它就在你的身邊,你的手上,隻要你有一顆細膩溫柔、易感動且善於發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