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3章:跪下容易站起來難
字數:7112 加入書籤
第2416章跪下容易站起來難
第一次關中大戰,大秦出動了足足二十餘大軍,兵分五路伐唐,可因種種因素雖未能盡全功,但也取得極為斐然的戰果。
在這一戰中,大秦不但奪取了武關、潼關、蕭關、嶢關,這四座易守難攻的雄關要塞,使得關中徹底暴露早了大秦的鐵蹄下。
沒有了雄關要塞阻隔,一馬平川的關中,在秦軍眼中猶如脫光衣服的美女,想什麽時候蹂躪就什麽時候蹂躪。
除此之外,秦軍還占領了半個關中,消滅了唐軍十萬精銳,極大削弱了唐國的戰爭潛力,使得唐國至今都沒能恢複過來。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逼得唐國割地賠款、稱臣納貢,自此成為了大秦的附屬國。
這才是最致命的,畢竟國與國的對抗中,底氣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點。
底氣足,才能信心和把握堅持下去,抵抗力自然也就越強。
可一旦底氣不足的話,都沒有取勝的把握的話,抵抗能力就會變弱,甚至會生不起反抗之心。
以前的唐軍,一是基於自身的實力,二則是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才有底氣,敢以弱擊強,挑戰諸侯霸主大秦軍。
但如今,唐國不但大秦的手下敗將,而且還是大秦的附屬國,脊梁骨都已經被打斷了,又怎麽可能還有底氣可言?
另外,大秦這一年半以來,也從各個方麵對唐國實施分化拉攏政策,極大的瓦解了唐國內部的抵抗意誌。
所以,若是發動第二次關中大戰的話,唐軍的抵抗力度,肯定沒有之前那麽強烈。
這才是嬴昊有信心在一兩個月內結束關中大戰的主要原因。
“賈太傅,你主管情報,說說吧,如今關中唐軍的戰力如何?”嬴昊問道。
賈詡立馬站出,匯報道“啟稟陛下,如今關中的唐軍,近半都是從未見過血的新兵。
這一年來,李世民雖加大了軍費投入,也加大了訓練時長,達到了一周六訓,但整體效果並不明顯。”
隨著戰國時代的到來,諸侯為了增加軍隊的戰力,除了加大在裝備和軍械方麵鑽研外,在士兵訓練方麵也費了不少功夫,畢竟訓練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亂世開啟之前,大漢的軍隊是一周三訓,基本每隔一天都會休息。
可當亂世開啟之後,諸侯為了生存發展,可就不會讓士兵那麽輕鬆了,那是隻要練不死就往死裏練。
士兵訓練的時間不斷增加,從三訓,增加到四訓,直至五訓才穩定下來,再多的話士兵就會勞累過渡,反而不利於身心健康。
大秦目前在也是每周五訓,可李唐卻提高了到了每周六訓,足可見李世民為了應對大秦的威脅,是多麽迫切的想要提升軍隊戰力。
至於訓練方式?各國都不一樣了,但無一例外的是,都是讓士兵練外功以增強體魄。
為什麽不讓士兵練內功呢?
自然是內功前期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大,要讓所有士兵都練內功的話,那可就真的是一個無底洞了。
諸國之中,哪怕是最為富裕的大秦,也隻能勉強負擔而已,就跟別說是其他國家了。
反觀外功,前期對資源依賴小,真練到高深處,隻需提高夥食,營養跟上就行,不用擔心自己把自己給練廢了。
內功練到後期反而不怎麽依賴外物了,而且越到後期對資源的依賴越少,主要都是靠自身的悟性。
反倒是外功,越練到後期,對資源的依賴依賴越大。
嶽雲、黃天化、金台、焦莫往這些戰神級別外功高手,每月的光是藥浴、藥膳的花銷,起碼都要上千兩白銀。
當然,九成九的士兵肯定達不到這種程度,真有那份資質的話,肯定也因戰功而晉升將軍了,自然也就不需要為資源而擔心了。
至於軍隊推廣的練體功法,各國自然也不一樣,都是簡單易學門檻低的外功,也就不一一論述了。
李世民增加了軍費,提高了訓練時間,但效果卻並不佳,這自然不是唐國不善於練兵,而是脊梁骨被秦軍打斷了。
軍心已喪,隻靠訓練的話,自然難以將戰力提升上來。
國家一旦跪下去容易,想在站起來可沒那麽容易。
清末時期的中國就是這樣,脊梁骨被列強徹底打斷,屈辱的跪了足足百餘年,哪怕無數先烈披荊斬棘,也直到近代才徹底的站了起來。
唐軍現在所麵臨的情況比清末時期的中國也好不了多少。
天底下最強的勢力大秦,就堵在自己家門口,並且隨時都能打過來,並且唐國還無險可守。
這換了誰能不絕望啊?
關中唐軍都知道打不過秦國,自己隨時都有可能死,沒叛變就已經很難得了,還保證高昂的戰力,未免有些太過於強人所難了。
李世民以為稱臣之後,他能靠手腕挽救軍心,讓唐軍恢複戰力,但他終究還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嬴昊。
李世民是可以用策略挽救軍心,但前提是嬴昊不幹擾,可嬴昊又不是傻子,怎麽可能一點反應都沒有?
無論李世民用什麽招,嬴昊隻用一招,那就是分化瓦解,讓李世民所有的努力都付諸流水。
“根據黑冰台潛伏入唐軍的密探所傳回的消息,關中唐軍普遍對我軍聞之色變,對於唐國能否保住關中,整體也處於悲觀態度。”
賈詡雖未明言,唐軍戰力的強弱,但話裏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如今關中的唐軍,比一年半之前,弱了不止一籌。
不隻是關中的唐軍,漢中和隴西的唐軍,戰鬥力也都下降的厲害。
誰讓李世民抽掉了太多精銳,來彌補關中的兵力空缺呢,戰鬥力下降也是不可避免的。
唐軍的戰力下降了,可反觀秦軍,卻通過裁軍,以及伐倭,戰力不但沒降,反而還進一步提升。
此消彼長之下,唐軍又怎麽可能擋得住秦軍?
“好,這一次一定要拿下關中,一統司隸。”嬴昊一臉自信的說道。
至於蜀楚等國會不會因忌憚,而阻止大秦占領關中,甚至是直接出兵開戰?
嬴昊和眾謀士商議後,都認為可能性不大。
大秦這次出兵的目標,隻是關中一郡半之地而已,又不是整個關西。
大秦已經占領了關中一郡半之地,再奪下了長安在內的一郡半之後,也不會有質的的飛躍。
隻因為一郡半之地,就會大秦全麵開戰?這顯然不是件劃算的事,況且就算真的開戰沒有必勝的把握。
所以,大秦全麵占領關中之後,隻要見好就收,不過分刺激各國的話,戰事就不會進一步擴大。
“這次出兵關中的事宜,就由雍州大都督李靖全權負責,朕隻有一個要求,以最快速度占領關中。”嬴昊沉聲下令道。
“遵旨。”
嬴昊的旨意很快就傳到了關中。
李靖收到聖旨之後,當即秘密召集關中眾文武,在藍田召開高層會議,商議這一戰要如何開打。
藍田議事大廳內,雍州大都督李靖坐在諸位上,下方文武官員涇渭分明,分別站立在左右兩邊,武官之首是副都督王翦,而文官之首則是雍州刺史吳起。
王翦身後有潼關總兵司馬錯、蕭關總兵蒙毅、武關總兵斛律光、嶢關總兵力符存審。
除了這四關總兵之外,還有公孫軒轅、宇文成都、賈複、裴元慶、黃天化、秦明、嶽雲、薛丁山、張繡等一眾名將。
像公孫軒轅、宇文成都、賈複這類開國侯,無論官職還是爵位,都在王翦之上,按理來說不應該排在王翦後麵。
但王翦還有雍州副都督這個職位在,在雍州軍界他就是僅次於吳起的存在,而大秦向來又是論職位不論資曆,所以眾人都自覺的站在了王翦這位副都督的後麵。
不同於王翦的一人之下,身為雍州刺史的吳起,是雍州文臣中名副其實的一把手,同時因為雍州的特殊情況,文官好武將的界限也比較模糊。
吳起這個州刺史雖是文官,但同樣也管著軍事,所以他和李靖其實平等地位。
隻不過李靖積威已久,而且還是陛下任命的主帥,所以吳起才會主動屈居於李靖之下。
吳起身後的陣容也同樣豪華,有軍師祭酒百裏奚、別駕狄仁傑、主簿王羲之、長使秦觀,右扶風太守劉墉、郡丞羊枯,左馮翎太守俾斯麥,郡丞班超……
眾文官之中,資曆最低的,就是新科文狀元班超,而他也是文官中年紀最小的。
除此之外,軍師祭酒百裏奚本來是河東太守,但因這一年來政績極為出眾,河東大治,而被嬴昊提拔為雍州的軍師祭酒,輔佐刺史管理軍政。
大秦在雍州隻有一郡半之地而已,可是這芝麻點大的地方,卻聚集了這麽多的能臣猛將,陣容之強比起那些完整的大州都不遜色,甚至還更勝一籌。
由此足可見,大秦對關中的重視程度,哪怕是瞎子都能看出大秦對關中的野心。
這也是李世民如此迫切的,想提升軍隊的主要原因,但可惜都被嬴昊給破壞了。
李靖見人已經到齊了,開口說道“諸位,陛下有旨,命我等提前收複關中。”
此言一出,在場眾將立馬炸開了鍋,賈複更是激動道“太好了,當初撤軍,我就不同意,現在終於可以拿下關中了。”
當初大秦之所以在占盡優勢的情況下,卻和唐國罷兵言和,自然是有著多重考量的。
但軍中的將領們可不管這些,他們隻知道他們都快打下長安了,可朝廷卻拖了他們的後退,影響了他們建功立業,所以自然會感到不滿。
不過後來的開國大典上,關西諸將都得到了不低的冊封,這才化解這份不滿,不過徹底占領關中,依舊是雍州眾將心中的執念。
大秦在關中隻有一郡半之地,卻聚集了那麽多的能臣猛將,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職能重合,權能下滑。
大都督被當做都尉來使,將軍被當做校尉來用。
刺史被當做太守來使,太守被當做縣令來用。
短時間內還好,可長此以往的話,這誰能受的了?
所以,雍州眾文武最希望的就是收服關中,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回到自己的崗位,享受到本該屬於他們的權利。
不久前,雍州眾文武還準備集體上書,向皇帝要求出兵伐唐,但被李靖給強行壓下去了。
李靖又不傻,他自然知道大秦在雍州隻有一郡半之地,卻擠著一個大州的高級官員,明顯就不正常。
陛下肯定有要提前出兵的想法,隻是暫時還沒有公開罷了。
若是朕讓這些人去鬧的話,陛下肯定以為是自己放任的。
萬一引起陛下的不滿,把收服雍州之責交給別人,那李靖這一年多的奴隸,豈不是給別人做了嫁衣?
李靖這一年來可沒閑著,除了練兵之外,他還隔三差五的出兵到邊境轉悠,耀武揚威般的挑釁唐軍,但又偏偏不和唐軍開戰,猶如鈍刀割肉般,一點點的消磨著唐軍的心氣,解唐軍的意誌。
關中唐軍的士氣總提不上來,主要就是因為李靖的緣故。
除此之外,李靖還善用離間計,不斷離間李唐諸將,搞得唐軍人心惶惶,內外交困之下,戰鬥力能提升上來才有鬼呢。
開戰的決定,讓眾人極為興奮,議論了很久才冷靜下來。
就著這時,刺史吳起站了出來,說道“關中唐軍哪怕士氣低落,戰力孱弱,可畢竟還有十二萬兵力。
僅靠我軍在雍州的兵力,未免會有些吃力,所以敢問大都督,朝廷會派出多少兵力過來支援?”
此言一出,眾將也都反應了過來。
是啊,雍州軍隻有七萬,總不能讓他們用七萬大軍,去強攻李唐的十二萬守軍吧?就算能打贏傷亡也會很大呀。
李靖淡然一笑道“朝廷這次不但會派十萬精銳過來,並且還會派李存孝、孫靈明、薑鬆、高寵、趙雲等將軍,一起來參與這次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