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十四章 富得流油的福王

字數:5147   加入書籤

A+A-


    在出門前,他也做了大量的準備。

    比如在此前一個月他就上了一道奏折,跟崇禎詳細闡述了下現在遠征葉爾羌的必要性。不過崇禎在此時隻想平安地把新政落實下去,對於遠征一事慎之又慎,因而一直沒有給明確的回複。

    包括孫承宗,都認為此時是大明修生養息的好時候,對外用兵之事可以暫緩一兩年,以便給國內創造和平的新政環境。

    崇禎和孫承宗不願意讓秦書淮遠征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現在新政完全由秦書淮主導,他如果去遠征了,那新政推廣的速度勢必變慢——要知道現在全國還有一半多地區還沒有實行新政呢。

    不過秦書淮一再堅持要遠征,一個月內給崇禎連上了十一道奏疏,據理力爭,有點偏執狂的意思。

    他之所以一定要出兵,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現在出兵,魔教很可能也會跟著出兵,這樣雙方聯手,擊敗葉爾羌易如反掌。

    但是他又不能說到時候魔教會幫忙,否則萬一魔教真的不出兵,他誇下海口之後還怎麽收場?畢竟他現在是國公爺,沒有百分百把握的事情是斷不會下結論的。

    在秦書淮瘋狂的請戰下,崇禎無奈,隻得召集內閣重新商議此事。

    結果,盧象升、洪承疇一致同意。

    盧象升和洪承疇看得很清楚,西域各國現在不斷被吞並,已然形成了葉爾羌和準噶爾兩大集團。如果現在不平定,未來等他們做大了,要想再平定就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秦書淮的能力毫不懷疑。在他們看來,秦書淮三番五次要求遠征葉爾羌,必定是有十足把握的,就算拋開私底下的關係不談,這個時候支持他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崇禎見此,也就不再猶豫,隨即批準了秦書淮的遠征計劃。

    話說回來,崇禎又豈能沒有臣服西域之心?既然內閣中有三人同意,而孫承宗也隻是提出疑慮,並沒有直接否定此事,那他幹嘛不同意?

    而同意之後的崇禎,態度立即大變,以極為積極的態度,下令開始籌備此次遠征。

    他很清楚,這場仗要麽不打,打了就一定要贏!

    因為輸贏對今後西域格局的影響必然深遠!

    按照秦書淮估計,此次遠征隻需五萬人就足夠,但是時間跨度可能比較長,至少半年左右。因此估計需要十七萬石(合現在的2700萬斤)左右的糧食,這還不算戰馬的糧草。

    除了糧食,還需要增添一些兵器盔甲,還有士兵的開拔費(相當於安家費,明朝慣例)這又是幾筆大錢。

    總體算起來,一次遠征至少需要60萬兩白銀。

    崇禎二話不說,從五月份收上來的稅銀中撥了60萬兩銀子給秦書淮。

    秦書淮拿到這筆銀子後,立即讓江河幫把這半年采購好的十萬石軍糧發往蘭州——他早已開始籌備了。

    至於剩下的軍糧,他就打算跟那些個藩王去要了——這些人因為皇族的身份白吃白喝這麽久,怎麽說也得為朝廷出把力吧?

    這麽一來這六十萬兩銀子他多少能“貪汙”點。不過,這貪汙的錢也進不了他自己的腰包,反而他要再倒貼幾十萬兩,用來犒賞武林聯軍。

    武林聯軍組軍已經一年,從十一萬打到現在的四萬三(不少傷兵恢複後再次歸隊,現在大約有四萬三千人),各門派都損失慘重。雖然朝廷有以各種方式嘉獎過,但落實到最現實的錢上時,卻因為囊中羞澀並沒有給多少。

    所以秦書淮打算,在開拔之前犒賞全軍八十萬兩銀子,讓士兵們安安心心地出發。

    另外,他也在推動武林聯軍餉銀的正常化,也就是說讓朝廷按照正規軍的標準給聯軍發放餉銀。

    這是很重要的一步。

    今後的武林聯軍穿和朝廷軍隊同樣的製式戰服,並拿同樣的軍餉,這就是邁向歸化的第一步。

    而聯軍的歸化,必然可以促進朝廷和武林的相互和解,起碼可以不像以前那麽敵對。

    當然,這更多是出於長遠的考慮。

    因為現在的武林,和朝廷的關係好著呢!

    一方麵,在剿流寇、打魔教、滅韃子的一係列大戰中,武林聯軍和官軍並肩作戰,可謂一起共經生死,這種感情可比什麽都牢靠。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徹底拋開了以往的各種偏見。

    官軍以及朝廷很多官員不再認為武林人士是一群烏合之眾,反而敬佩他們有血性、有擔當、不怕死。

    而武林人士也不再認為朝廷中人盡是些兩麵三刀、用心險惡之輩,反而敬佩他們有學識、懂戰術、講協作,而且也不乏和他們一樣錚錚鐵骨的好漢子。

    最明顯的就是,以往廠衛的人和武林人士是死敵,自廠衛成立以來雙方不知道爆發過多少次激烈的衝突,死傷難以統計。

    以前雙方見麵,畫風一般是,武林中人罵廠衛的人是鷹犬、走狗,而廠衛的人則罵武林中人是逆賊,罵著罵著就互相幹上了。

    但是現在,雙方的關係的好到什麽程度?就算你看到東廠番子和武林人士在一張酒桌上勾肩搭背地喝酒,都不是什麽稀罕事。

    一起從死人堆裏殺出來的交情,能不好麽?

    而武林聯軍和官軍的和諧相處,很快就擴展到了整個武林和朝廷的關係上,現在雙方已經建立了高度的互信,同時也有了統一的目標——重開盛世。

    這種情況下,武林和朝廷的關係自然好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

    另一方麵,朝廷在這半年裏推行新政,免除了所有農稅,社會經濟一片欣欣向榮,這讓武林獲益匪淺。

    正如之前所說,天下興,武林興。

    可以說,秦書淮之前向武林承諾的重開盛世,現在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推進,在這個時候武林怎麽可能不支持朝廷?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崇禎四年六月初六,一個不錯的日子。

    秦書淮帶著張嘯、陳敬、孟威、孟虎、賴三兒低調地從京城出發了。

    他們輕車簡從,一路往南直奔洛陽。

    秦書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見見傳說中的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可能是明末曆史中最著名的一位親王了,從他出生起就一直備受爭議。

    他是萬曆帝最寵愛的鄭貴妃所生,排行第三。當年萬曆帝愛屋及烏,很想立朱常洵為太子。不過文官集團堅決認為,皇位傳承應當長幼有序,太子之位應屬於大皇子朱常洛,也就是後來的明光宗。

    萬曆帝是個很擰的人,他討厭這些文官對自己的“家事”指手畫腳,堅決要立朱常洵為太子。而恰好,明末的文官也很擰,甭管皇上老人家如何龍顏大怒,就是不肯鬆口,一定要萬曆遵循祖製,立長子為太子。

    雙方擰啊擰,足足擰了十五年。

    這就是著名的“國本之爭”,據說至少有三四百名文官因此被萬曆帝或免職、或發配、或充軍。這其中還包括四位首輔大臣。

    但是最終萬曆帝還是擰不過這些文官,不得不立朱常洛為太子。

    萬曆帝沒能讓朱常洵接自己的班,或許是出於愧疚之心,當福王去洛陽就藩的時候,賞賜給了他二萬頃(兩百萬畝)的土、以及大批金銀珠寶。

    朱常洵也不客氣,在就藩途中就開始橫征暴斂,引得沿途百姓怨聲載道。

    到了洛陽封地之後,更是變本加厲。

    兩百萬畝良田,洛陽城附近根本不夠,於是全河南來湊——可惜全河南也湊不齊。

    怎麽辦?

    於是隻好圈山東、湖廣的良田給他!

    總之,福王富得流油。

    富到什麽程度呢?

    民間有句話,叫先帝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洛陽富於皇宮。

    因為他身份特殊,在宗族中地位極高,崇禎在還是信王的時候,如果見了他都得行大禮。

    即便到現在,崇禎都不敢輕易招惹他。

    秦書淮要見的,就是這麽個有錢又囂張的王爺。

    嗯,這種人他最喜歡了。

    主要是有錢,有錢就有油水。

    至於囂張什麽的,那就嗬嗬了。

    快馬行十日,迫不及待的秦書淮終於到了洛陽。(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