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3497   加入書籤

A+A-




    北極驅邪院者屬雷部,主司煞伐掃蕩邪穢,中有四聖真君此為道教四大護法神,北極四聖亦稱“北極四聖真君”、“北方四元帥”稱其為: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真武靈應佑聖真君。自古道人行煞伐之法鎮壓不正所祈請者不外乎北極驅邪院之四聖真君,欲修持清靜無受外擾者,亦是祈請環護周遭。

    天蓬大元帥

    道法會元天蓬大元帥為嗣教外台卿,別有神局,是陰治之有司,號北極驅邪院,如世之殿師,兵府是也。其中皆是陰治主者,乃地界法官是其任也。以舉仙官為任,使拯治陰魔,禁禦萬煞,承陽宣化,保寧山川,生育萬匯,皆荷道化。

    天蓬元帥三頭六臂,赤發,緋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結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鍾又左一手執斧鉞,右一手結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劍,領兵吏三十六萬騎,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劍,乘北方太玄煞氣、黑氣,氣中有五色氣,從空降壇。

    太上九天延祥條厄四聖妙經六龍陛左,九虎關中,現三頭六臂之威容,運七政八靈之洪造,帝鍾才震,萬聖齊臨,鉞斧輕揮,羣魔碎滅,神光赫赫,常救護於眾生,真性巍巍,誓永興於正道,劈屍千裏,斬鬼五形。

    北極天蓬八十一軍大元帥、護國消魔真君、證果法雲普覆天尊,是其天蓬大元帥尊名,昔有外教之徒著書醜盡道教護法正帥,雖時過百年至今餘禍不斷。

    天猷元帥

    太上九天延祥條厄四聖妙經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領天罡之次帥,列下土之諸侯,憫凡庸迷謬以喪真,仰聖相大光而作序,讚演諸天之隱韻,述敷大梵之仙章,俯憐崇奉之誠,大賜護持之力,雲隨步發,海逐身流。

    道法會元治元景丹天府,領玄都蛟龍金龍驛吏萬千,執印施符,救助萬民,“氣濁者以印上之,靈散者以符助之,亦可鎮山川大澤魔鬼群集之所。”

    翊聖元帥

    翊聖元帥亦名黑殺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妙經帝閫功成,天庭位列,總三洞五雷之號令,掌八天九地之權衡,欲造化之樞機,僚真仙之將吏,無邪不斬,何鬼敢當,攝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

    真武元帥北極玄天上帝

    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妙經虛危分宿,壬癸孕靈,化身自金闕之尊,居位極玉虛之奧,玄妙極至,奚止於輔正除邪,正一所生,豈但於消魔護國,保劫終而製劫始,護羣品而掌羣仙,勇果全才,威神備德。

    天蓬真君神咒

    天蓬天蓬,九玄煞童。五丁都司,高刁北翁。

    七政八靈,太上皓凶。長顱巨獸,手把帝鍾。

    素梟三神,嚴駕夔龍。威劍神王,斬邪滅蹤。

    紫炁乘天,丹霞赫衝。吞魔食鬼,橫身飲風。

    蒼舌緑齒,四目老翁。天丁力士,成南禦凶。

    天縐激戾,威北銜鋒。三十萬兵,衛我九重。

    辟屍千裏,祛卻不祥。敢有小鬼,欲來見狀。

    天大斧,斬鬼五形。炎帝烈血,北鬥燃骨。

    四明破骸,天猷滅類。神刀一下,萬鬼自潰。

    急急如律令。

    天猷真君神咒

    天猷天猷,猛烈諸侯。上佐北極,下臨九州。

    身披金甲,手執戈矛。眼如掣電,爪似金鈎。

    逢妖寸斬,遇鬼擒收。順鬼不斬,惡鬼截頭。

    上帝敕下,不得停留。。

    急急如律令。

    翊聖真君神咒

    北方黑帝,五炁靈君。光華日月,威被乾坤。

    飛符攝籙,斷絕鬼門。左右吏兵,三五將軍。

    雷公霹靂,電閃風奔。刀劍如雨,隊仗如雲。

    手執帝鍾,頭戴昆侖。行達天下,收捉鬼神。

    九州社令,血食之賓。不許拒逆,敢有張靈。

    鎮星縛手,北帝收魂。三台七星,持劍斬精。

    罪不重拷,殃及子孫。邪精魍魎,吾誓不聞。

    聞吾咒者,頭破腦裂,碎如微塵。。

    急急如律令。

    雲遊是道士宗教修持生活的一種形式。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道家出遊尋真問道,謂之雲遊。道士,奉天之士也。謂本乎天者親上,故曰雲遊”。道教初創時,並無雲遊之說。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道教的傳播,宗派的分立,經籍的枝蔓,一些著名的高道都曾經外出訪道,例如劉宋高道陸修靜為搜求道書,尋訪仙蹤,遍遊名山。北魏高道寇謙之祖籍上穀昌平,後移居馮翊萬年今陝西,遇仙以後,又入華山、嵩山等名山修煉。但天師道對道士的雲遊未曾作出製度類的規定。全真派創立以後,隨著全真宮觀的發展以及建立了叢林製度,這就為雲遊的全真派道士排除了雲遊時可能發生的生活困難,於是全真派道士雲遊和掛單住觀就正式成為道士修持生活的一種形式。曆代全真派道士都十分重視雲遊參訪。

    道士離觀雲遊,路途遙遠,風餐露宿,食無定時,歇無定處,非常艱苦。正一派和全真派道士都將雲遊作為體現苦行勵誌的一種手段,也是對道士信仰和意誌的磨煉。明代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道門十規中要求“出家之後,離情割愛,舍妄歸真。必當以究明心地,修養性天為務。操戒行,磨煉身心,支笠簞飄,孤雲野鶴。或遇名山洞府掛搭安單,參謁明眼師匠,問道親師,切究性命根宗,深探道德之要,悟徹宗門,玩味法亂,不以利名掛意,富貴留心。雖饑風暑之切身,不易其操雖困貧苦賤之役心,不奪其誌。忍辱藏垢,言行謙和,卑下柔弱,精神純一,心存柔遜,性戒剛強”。為了在雲遊中生存和傳道,雲遊的道士還必須具備多種宮觀外生活的本領。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其雲遊之士,必會祈晴禱雨,祛邪斷佐,拯災援救,及善風水,能風鑒,會星命,能吟作,會書畫,方可遊也,不然則凡俗之士也”。全真祖師們的詩文中,對雲遊參訪也多有述及,要求雲遊的道士,隻攜帶衣裝、潔具、缽盂以及方便鏟、雲笠、蓑衣等等。在雲遊中既尋師訪道,又弘傳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