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章 「談箜篌」(續)

字數:12909   加入書籤

A+A-


    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2]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箜篌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製《史記·封神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臥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麵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西域傳入,後被稱為“胡箜篌”。《隋書音樂誌》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製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天竺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製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

    據考證,箜篌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隻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東漢之時,由波斯(今伊朗)傳入我國一種角形豎琴,也稱箜篌。為避免與漢族的箜篌混同,稱豎箜篌,或“胡箜篌”。

    東晉時有天竺(今印度),送給前涼政權的一部伎樂中有這種豎箜篌。豎箜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亞述、巴比倫以及埃及、希臘等十分流行的一種叫做豎琴的樂器。現在,古代的箜篌實物雖已不存,但漢魏壁畫上多見到彈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彈奏的就是豎箜篌,它們完全與亞述浮雕上所見的豎琴相同。

    豎箜篌狀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鳴槽,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並有腳柱和肋木,張著20多條弦,豎抱於懷,從兩麵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時彈奏,因此唐代人稱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記載:“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於懷中,而兩手齊奏,俗謂‘擘箜篌’”。根據古代壁畫和文獻記載,豎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數種。

    鳳首箜篌在東晉時自印度傳入中原,明代後失傳。鳳首箜篌東晉初由印度經中亞傳入我國,晉曹毗《箜篌賦》描繪為“龍身鳳形,連翻窈窕,纓以金彩,絡以翠藻”。可知其是以鳳首為飾而得名。

    鳳首箜篌形製與豎箜篌相近,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曲頸項端雕有鳳頭,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今新疆克孜爾古窟38窟晉代思維菩薩伎樂所奏樂器即為鳳首箜篌。

    鳳首箜篌在隋唐用於天竺樂、驃國樂和高麗樂中。唐德宗(78O~805)時,從驃國(今緬甸)也傳進了鳳首箜篌。這是項有絛軫的一種鳳首箜篌,至今還在緬甸流傳,稱“桑柯”或“彎琴”,也叫作“緬甸豎琴”。而在國內,鳳首箜篌在明代後失傳。

    臥箜篌與琴瑟相似,但有品,是中國的傳統樂器,盛行於漢至隋唐,宋代後失傳。

    在古代皇室樂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還是主要的樂器之一。由於它有弦數組,不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獨奏或伴奏方麵,都較其他樂器理想。

    遠在春秋戰國時楚國就已經有和琴、瑟相像的臥箜篌了。漢代臥箜篌被作為“華夏正聲”的代表樂器列入《清商樂》中,當時有五弦十餘柱,以竹為槽,用水拔彈奏,不僅流行於中原和南方一帶,還流傳到東北和朝鮮。漢代流行這種樂器,在詩詞中亦經常用到,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即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史記.封禪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詔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史記·孝武本紀》:“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載箜篌是“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以祠太一。或雲侯暉所作。其聲坎坎應節,謂之坎侯。……舊說一依琴製。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說的就是種屬於琴瑟類的臥箜篌,臥箜篌雖然與琴瑟形似,但其長形共鳴體音箱麵板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製上相異的主要特異。遼寧輯安(今吉林集安)高句麗壁畫所彈之樂器即是臥箜篌。

    臥箜篌曾用於隋唐的高麗樂中,以後在我國日漸銷跡,至宋代後失傳。但臥箜篌在朝鮮卻得以傳承,經過曆代的流傳和改進成為今日的玄琴。在日本臥箜篌因由當時的百濟國(高麗、百濟都為朝鮮古稱)傳入,稱為百濟琴。

    在古代皇室樂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還是主要的樂器之一。由於它有弦數組,不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獨奏或伴奏方麵,都較其他樂器理想。

    遠在春秋戰國時楚國就已經有和琴、瑟相像的臥箜篌了。漢代臥箜篌被作為“華夏正聲”的代表樂器列入《清商樂》中,當時有五弦十餘柱,以竹為槽,用水拔彈奏,不僅流行於中原和南方一帶,還流傳到東北和朝鮮。漢代流行這種樂器,在詩詞中亦經常用到,如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即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史記.封禪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詔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載箜篌是“漢武帝使樂人候調所作,以祠太一。或雲候暉所作。其聲坎坎應節,謂之坎侯。……舊說一依琴製。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說的就是種屬於琴瑟類的臥箜篌,臥箜篌雖然與琴瑟形似,但其長形共鳴體音箱麵板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製上相異的主要特異。遼寧輯安(今吉林集安)高句麗壁畫所彈之樂器即是臥箜篌。

    小箜篌,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角形箜篌。是豎箜篌之一種,屬於豎箜篌中的較小者。曆史久遠,結構簡單,造型美觀,使用方便。長期流傳於宮廷和民間,清代失傳。20世紀30年代得以複興,80年代推陳出新,造型各異的小箜篌登上我國和世界音樂舞台,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圖片

    小箜篌

    曆史悠久的小箜篌,起源於古代獵弓,具有古代樂弓向古代樂器發展的最初型式。自東漢由波斯經西域傳入我國中原後,曾在曆代宮廷中應用,隋唐用於西涼樂、龜茲樂、疏勒樂、高麗樂和天竺樂中。在敦煌北魏至唐宋的壁畫中,可以看到古代器樂演奏家們“豎抱於懷中”、用“雙手齊奏”的角形箜篌,仍然保留有古代樂弓的痕跡,隻是加粗了向上彎曲的共鳴槽。不僅拴弦方法簡便,琴弦的數目也多為八弦。筆者認為:這就是角形箜篌中的小箜篌。而唐代杜佑《通典》所載:“二十有二(一作三)弦”和宋代吳自牧《夢梁錄》所載“張二十五弦”,顯然是角形箜篌中的大箜篌。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一般多為先簡後繁,角形箜篌也必然是先小後大、張弦由少及多。小箜篌一直流傳到明末,清代失傳,但在史籍中仍有記載。《清朝續文獻通考》中說:“小箜篌,女子所彈,銅弦、縛其柄於腰間。隨彈隨行,首垂流蘇,狀甚美觀。……按弦樂器可行走彈奏者惟小箜篌一種而已。”書中並附有小箜篌圖像。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裏,珍藏著兩架小箜篌。其中一架是“形如半邊木梳”的小箜篌,它的型式接近於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我國唐代螺鈿槽箜篌殘品,又與宋代陳暘《樂書》中所繪豎箜篌之一種相像。《清朝續文獻通考》中所繪的小箜篌,也與這架小箜篌形製相同,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小箜篌珍品。這架傳世小箜篌,榆木製,通高80厘米、底長23.5厘米、寬5.5厘米,形如半邊木梳(圖)。琴的共鳴箱係在角形曲木內側掏空,蒙以核桃木薄板而成,為一彎曲的共鳴槽,琴箱下端鑲有蝴蝶形骨飾。角形曲木上端為凸螺旋形琴首,琴弦一端拴於下方橫木的弦鈕上,另一端係於曲形共鳴槽的背部。張有13弦,均為直徑相同的絲弦,以弦長有別而音高不同。外表裝飾美觀,在角形曲木兩側雕刻有對稱的鳳凰、雲頭和花卉紋飾,並刻有楷書。通體無漆飾。演奏時,左手托置,右手彈弦發音,多用於古代儀仗樂隊中。此琴約為明代製品。原為著名琴家鄭穎蓀珍藏,1958年國家購自鄭氏之處,現為音樂研究所藏品。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另一架小箜篌,紅木製,通高83.5厘米、底長24.5厘米、寬3.5厘米。形製與前者有所不同,角形下方的橫木已擴展為窄匣形的共鳴箱,兩側麵蒙以桐木薄板,右側麵置有紅木條馬,上嵌象牙馬峰,下方置黃楊木弦軸,琴弦上端係於角形曲木右側。張有10弦,均為同樣粗細的絲弦,依琴弦長短而音高有別。琴首為凸螺旋形,通體施透明漆。演奏時,左手托持小箜篌,右手彈奏,用於古代儀仗樂隊中。此琴為清代製品,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所珍藏,1958年程先生將其捐獻國家。

    20世紀30年代初,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社團上海大同樂會,以弘揚我國悠久的音樂文化為宗旨,曾發起和製作出143件古今民族樂器,並對20件樂器做了改革嚐試,其中就有小箜篌。這架小箜篌的形式較為獨特,它既不同於《夢梁錄》所載的“形如半邊木梳”,也不設下邊的係弦橫木,而是將角形曲木向下做弧形伸延,成為半圓形,外觀好像在鳳首箜篌下端加了腳柱,又似一隻帶柄的多弦樂弓。琴弦張於弓形曲木中間,依弦的長短調定音高。最外邊的為低音弦,並仿照《清朝續文獻通考》所載:豎箜篌,靠柄一弦有十品,彈高音弦時左捺品、右彈弦,及其附圖,在最裏邊的高音弦處,設置了一個帶品的按弦指板,擴大了小箜篌高音區的音域。遺憾的是,大同樂會所製的這架小箜篌,因曆年戰火或其它原因,也未能保存下來。

    80年代初,我國研製成功多種造型各異的小箜篌。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在1980年製成雁柱箜篌的基礎上,1982年又先後研製成功兩種造型不同的小箜篌。其一是由王湘設計、蔣柏鬆製作的手撥式轉調小箜篌,琴頭雕飾鳳首。此琴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其二是由張子銳設計、蔣柏鬆製作的小箜篌,吸收古代豎箜篌的造型。這兩架小箜篌,均為框架式,設有琴柱,通高115厘米、寬60厘米。共鳴箱為立體式雙麵琵琶形,蒙以桐木麵板。上方的曲木兩側設有金屬弦軸。在兩側的麵板上,每條琴弦下麵都支有一個柱馬,可上下移動,排列呈雁行,故亦稱雁柱,它是琴弦振動的傳導體。張有左右兩排琴弦,共54條。音域A1—e3,達四個半八度。

    箜篌

    1983年8月,雁柱箜篌設計者之一張琨應陝西省古典樂團之邀,為該團大型音樂舞蹈節目《仿唐樂舞》設計了仿唐雁柱小箜篌,由沈陽音樂學院工廠製作,使樂器與舞台場景造型、氣質協調統一,反映出唐代樂舞盛況和唐都風韻。這架小箜篌,由於琴柱細微,外觀和“形如半邊木梳”的角形箜篌維妙維肖。通高130厘米、寬70厘米,張雙排弦、56條。其結構原理與雁柱箜篌相同,但琴的各部分都做了簡化,外形猶如一隻躍躍欲飛的鳳凰。音域由A1—a3 ,達五個八度,還可轉四個主要關係調。這架小箜篌和它的演奏者劉麗,在《仿唐樂舞》中參與器樂合奏和十二個舞蹈伴奏。1984年隨團參加在香港舉行的第九屆亞洲藝術節,並作為友好使者前往日本、西班牙、北歐等國家訪問演出,各國人民紛紛為《霓裳羽衣舞》等唐代宮廷樂舞所傾倒,報界則以《失傳樂器重登舞台》為題,讚頌華夏音樂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常敦明、許金元設計製作的仿唐抱箜篌,以鳳首龍身為飾,下方橫木為琴箱,設置一紅木竹紋大梁,裝有固定底盤,也別具一格。

    沈陽音樂學院趙廣運,也於1990年7月設計並製作成功便攜式不轉調小箜篌。演奏時,采用坐姿,將小箜篌立於地麵或置於特製琴架上。共鳴箱抱於懷中,兩手分別彈奏左、右兩側弦列,演奏技巧與雁柱箜篌相同。小箜篌已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既可彈奏悠緩的古典曲調,又可演奏現代快節奏的樂曲。創作和改編的小箜篌獨奏曲有《唐宮夜曲》、《梅花三弄》、《漁舟唱晚》、《思凡》、《宮女怨》和《宮宴樂》等,重奏曲有管子、箜篌二重奏《陽關三疊》、《曲江隨想》和箜篌、笙、管子三重奏《涼州散》等。

    雙排弦箜篌

    雙排弦箜篌,是我國新型彈撥弦鳴樂器。在箜篌流傳近兩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它一直沿襲著傳入時的結構和外貌,但這種現象,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被改變了。樂器製作家韓其華在箜篌領域中首先創製成功雙排弦箜篌,不僅使箜篌的結構和演奏技法有了長足發展,同時也使箜篌的外觀煥然一新,在音響效果上,也具有與眾不同的風格,已用於音樂實踐中,並首次在電影音樂中啟用箜篌。

    1958年,沈陽樂器廠民族樂器製作家韓其華,開始了對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樂器遺產——箜篌的發掘工作。他先後查閱有關史籍和資料七十餘件,收集箜篌圖樣五十餘幅,走訪與調研了國家文化保護科技研究所、故宮博物院、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所(即今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和北京樂器研究所等三十多個單位和老一輩音樂家、樂器製作家,從而對箜篌的曆史狀況有了較深刻的認識。

    1963年,韓其華完成了第一稿箜篌的設計和製作,但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1975年後,他又進行了第二稿和第三稿的設計和製作,按照他自己製定的“一仿、二改、三創”的原則,不斷在發掘和研製工作中取得成果。1978年,韓其華曆經二十年的研究、探索和試驗,終於完成了他的第四稿箜篌的設計和製作,創製出嶄新的雙排弦箜篌,為我國的樂器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這架雙排弦箜篌,通高175厘米、底長85厘米,在低音弦一側設有琴柱,為框架式豎箜篌。共鳴箱依照豎琴而製,琴頭及弦軸板上方,雕刻著一支欲飛的鳳鳥,並作“鳳回首”狀(圖)。張有琴弦88條,分兩排裝於弦軸板與琴箱之間,每排44弦,每兩條對應的琴弦發音相同,即44音,音階按C大調七聲音階排列,音域D1—e4,共有六個八度。弦列中G—e2為壓顫音區,這裏采用了“杠杆傳導兩弦兼用”的設計原理,構造非常獨特,它通過杠杆裝置,使同音的兩條弦張力相等,當彈奏左側琴弦時,也可同時按抑右側琴弦,使左側琴弦的張力也隨右側弦相應增大,從而獲得像古箏那樣的壓顫音效果。韓其華首創的這種帶有杠杆壓顫裝置的箜篌,具有較豐富的表現力,除可采用古琴、古箏和琵琶的演奏指法外,還吸收了豎琴的演奏技巧,可以演奏中外樂曲,尤其在演奏富有濃厚民族風格的中國樂曲時,更加優美動聽。紀錄影片《雲崗石窟》音樂中有一段箜篌獨奏,就是用這架雙排弦箜篌演奏的。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中,陳列著一架雙排弦箜篌。鬆木製,通高188.5厘米、底長57厘米、寬13厘米,低音弦一側設有方柱形琴柱,為框架式豎箜篌。共鳴箱為斜式窄梯形,它與角形曲木形成鳳尾狀,其上開有兩個金錢眼狀音孔。曲木橫梁上置有硬木弦軸,橫梁下方設有一根扁橫木為條馬,兩邊為馬峰支撐兩側琴弦。張有雙排弦71條(左35條,右36條),高音弦一側不設按弦指板。琴首平頂、無飾,通體髹棕黑色漆,描繪金鳳。演奏時立於地麵,雙手抱彈,左右手分別彈奏對應的一側琴弦。此琴為1932年李瑞林設計製作,曾由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珍藏,程先生當年演出《孔雀東南飛》時,曾將這台箜篌作為舞台道具之用。1958年,程先生將其捐獻國家。

    紀錄影片《雲崗石窟》,描寫了公元5世紀下半葉,北魏在山西大同武州山建造的著名石窟。這裏有較大洞窟51個,造像五萬餘尊,工程浩大,氣魄雄偉,反映出我國古代文化的輝煌成就。在這部影片的音樂中,《精雕細刻》一曲是由中央民族樂團箜篌獨奏演員崔君芝演奏的,那渾厚深沉的低音,猶如古琴的鳴響,那明亮清脆的高音,好像古箏在“歌唱”,有時又發出流水淙淙的豎琴音響。多麽美妙動人的樂聲,這是箜篌第一次在電影音樂中啟用,古色古香的樂曲伴著豐富多彩的畫麵,把人們帶進那遙遠的年代。

    雁柱箜篌,新型彈撥弦鳴樂器。因雁柱作導音體而得名。是我國繼雙排弦壓顫箜篌之後,取得的又一個箜篌研製新成果。沈陽音樂學院高級實驗師、鋼琴調律維修專家、民族樂器改革家張琨,與音樂界、樂器界專家合作,采用立體式雙麵琵琶形共鳴箱和箏式雁柱,借鑒豎琴的形式和弦列設計,吸收韓其華的“雙排弦壓顫”結構原理,設計並製作成功雁柱箜篌,使千年古樂以嶄新的麵貌登上世界樂壇。1978年春天,在中央民族樂團向全國科學大會獻禮演出的音樂會上,韓其華研製的“雙排弦壓顫箜篌”第一次出現在首都的音樂舞台上,它與二胡二重奏《二泉映月》,引起了張琨的極大震動和興趣。這種雙排弦箜篌,在弦的上端支以杠杆,兩條弦的張力平衡,使之發出同度音響,在杠杆的作用下,可以演奏出具有民族風格的揉、滑、壓、顫音等音響效果,這無疑是箜篌改革的方向和突破,也是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但由於采用的是豎琴的共鳴箱,弦的拉力大,加之雙排弦,發音就受到了限製,所以音量比較小。又因為結構布局方麵的局限,轉調也就成了難題。為了使這項樂器藝術盡快得到發展,張琨思索著、思索著……。他確立了這樣的信念:必須把現代科學和現代音樂密切結合起來,吸收古今中外彈弦樂器的優點和經驗,才能創製出構造合理、性能優良的箜篌。

    張琨是沈陽音樂學院的高級實驗師,他長期從事音樂學院的鋼琴調律和維修工作,已是遠近聞名的鋼琴專家,他還積極參與我國民族樂器的改革工作。早在1958年,他曾根據笙的發音原理,設計了一架鍵盤笙,音域達四個半八度,和聲效果較佳,受到音樂界的好評,並被載入《中國民族樂器改良文集》中。1958年以後,他又與崔作新合作,共同對古箏轉調問題進行研究,經過四代十三稿、二十年的不斷改進,終於在1978年研製成功移柱式轉調箏,1981年榮獲遼寧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1979年,我國組織專家向箜篌攻關。中央民族樂團在文化部藝術局、科技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的領導和關懷下,組建了以副團長關立人為組長的箜篌設計研製小組。張琨應邀參與設計,小組成員還有中央民族樂團箜篌獨奏演員崔君芝、中國舞台科技研究所研究員王湘和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弦樂器製作家蔣柏鬆等。強烈的責任感,促使張琨勤奮地思考和工作,他根據改革古箏轉調的經驗,認為必須使箜篌具有超越豎琴的演奏功能,才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他首先確定了吸收韓其華“雙排弦壓顫箜篌”的結構原理,使其能演奏出具有我國民族音樂特點的揉、滑、壓、顫音效果。其次是小提琴給了他重要的啟示,一支小提琴,琴箱那麽小,為什麽能發出那樣洪亮而優美的聲音呢?如果將背板那麵也裝上馬子和琴弦,不就解決了雙排弦的共鳴了嗎。要使箜篌能夠轉調,擔任雙弦拉力平衡的杠杆必須裝在弦的下端,弦的上端才能安置轉調機械。腦海中浮現出雁柱轉調箜篌的藍圖:采用立式雙麵共鳴箱,雁柱為導音體,天平軸與平衡杠杆裝在弦的下方,將豎琴的機械轉調方法移植到弦的上端,使雙排弦同度同時變音轉調。造型上要繼承民族傳統,裝飾采用回首鳳凰形象。根據這個構思,經過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並通過四十天的試驗,證明紙上的設計可以變為現實。嗣後,蘇州民族樂器一廠蔣柏鬆等弦樂器製作家,經過五個月的辛勤勞動,完成了雁柱箜篌的試製任務。

    1980年3月,我國第一架雁柱箜篌在蘇州研製成功(圖)。它張有雙排弦72條,每排36弦,相對應的兩弦同音。音階按C大調七聲音階排列,音域A1—a3,達五個八度。音色明亮、與古箏相像,泛音效果猶如古琴,表現力十分豐富,可以演奏琶音、和弦及複調旋律,尤其演奏揉、滑、壓、顫音效果更佳,從而形成雁柱箜篌特有的音響效果與民族風格。達到專業演奏使用水平,可用於獨奏、重奏或為歌舞和其它樂器伴奏,並可與民族或西洋管弦樂隊協奏。在同年9月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上,中央民族樂團箜篌獨奏演員崔君芝用這架箜篌,獨奏了古曲《梅花三弄》並與高胡二重奏《漁舟唱晚》,箜篌通過壓顫奏法模擬古箏音色,描繪出祖國壯美的河山和古代漁夫滿載而歸的歡樂情景。崔君芝當時演奏這架箜篌的圖像,被載入了《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十七年後的1997年,一種結構簡練、造價低廉的普及型雁柱箜篌,由筆者和沈陽音樂學院張琨在北京合作研製成功。

    這種普及型箜篌,采用立式雙麵梯形共鳴箱,音板選用梧桐木製作,表麵呈拱形,厚度分布科學合理。張雙排弦,每排36條,共72弦,相對應的兩弦同音。音列按C大調七聲音階排列,音域C—c4,共五個八度。弦列中d—c3可通過杠杆裝置奏出揉、滑、壓、顫音效果,它像雁柱箜篌那樣,可以運用古琴、古箏、琵琶和豎琴的演奏技法。音質明亮、優美,富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我國著名箜篌演奏家崔君芝對這種普及型箜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她在鑒定書上寫道:“1997年12月3日,我試奏了樂聲和張琨共同研製的普及型箜篌,我認為:他們的設計簡練合理,琴頭、琴座可以折裝,這種創新給箜篌的普及和攜帶方便以最大的啟示。我希望能夠在少量生產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及推廣,以滿足目前世界範圍內的對箜篌樂器的需求。這對中國箜篌事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有力的推動。”普及型箜篌的問世,將成為女士和少兒學習演奏的首選彈弦樂器之一,適宜一般工薪階層家庭消費,適於音樂院校、文化館、少年宮等單位或個人開辦演奏培訓班。通過係統培訓學習,既能滿足音樂愛好者的迫切需要,也可為國家培養大批箜篌演奏人才。

    轉調箜篌,新型彈撥弦鳴樂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礎上,設計製作轉調機械結構,使其成為結構完善、造型優美、表現力強的樂器。

    1981年4月,雁柱轉調箜篌被正式列入沈陽音樂學院的科研項目,張琨在原雁柱箜篌的基礎上,完成了轉調機械結構的設計,由院辦工廠承擔試製任務,民樂係還派了三年級學生趙廣運參加了琴體製作、油漆和裝配工作。1982年12月首先製出了八個調的雁柱轉調箜篌,通過沈陽音樂學院學術委員會鑒定並移交教學使用。在鑒定會上,沈陽音樂學院講師張愛蘭用這架箜篌演奏的《山裏人》、《漁舟唱晚》、《二泉映月》和《秋思》等古今樂曲,頗富特色,尤其可以用來演奏複調性音樂作品。

    1984年,張琨又與本院孫海濤、楊品清和楊蘭芝等人合作,最終完成了雁柱轉調箜篌的科研項目。研製的這架大箜篌,通高200厘米、底長90厘米、寬20厘米。琴柱呈鳳凰靜立形,琴頭雕刻“鳳回首”裝飾。底座設踏瓣和變音傳動裝置,上方曲木兩側鑲嵌厚銅板、置金屬弦軸。下方的共鳴箱,呈立體式雙麵琵琶形,兩側蒙以魚鱗鬆或桐木麵板,上置箏式活動雁柱。張兩排88條尼龍弦或尼龍纏鋼絲弦,每排44弦,按C大調七聲音階排列,相對應的兩弦同音,共44 音。音域bB2—#c4,達六個八度另兩個音,在中間的三個八度音域範圍內為壓顫音區。通過踏瓣的控製,可轉十二個調,轉調後各音階、音程關係準確。這種箜篌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1988年,雁柱轉調箜篌在北京第一屆國際發明展覽會上亮相,立即受到世界各國朋友們的廣泛重視。美國《中報》、泰國《星暹日報》分別做了報道。1989年,此琴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年4月,荷蘭萊頓出版的音樂雜誌《磬》,還對這架箜篌做了詳細介紹。

    沈陽音樂學院趙廣運,在總結、繼承前輩大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集曆代改革之大成,吸取雁柱箜篌之優點,也於1984年底製成一架轉調箜篌,並邀請中央民族樂團箜篌獨奏演員崔君芝前去試奏,鑒定。

    崔君芝,是當代我國首位箜篌演奏家,北京人,自幼生長在書香門第。1979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器樂係,主修鋼琴、二胡,兼習豎琴、馬頭琴、古琴、古箏和琵琶。鋼琴師從洪達林教授,二胡師從王國潼大師,豎琴師從魏曉曼、甘培雪、左蔭等名家,並在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進修豎琴,師從德國著名演奏家米勒。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她以多種民族彈弦樂器的演奏技巧為基礎,借鑒豎琴的彈奏手法,創新了一整套箜篌演奏技法。演奏時,采取坐姿,將共鳴箱置於胸前,左、右手分別彈奏兩側琴弦,也可左手彈弦、右手按弦。可在雙排弦上運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壓、顫技巧,具有獨到之處,還可演奏泛音、搖指、輪指及各種音色變化的各種手法,並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壓技巧,由於樂器結構和性能優越,可以雙手同時演奏旋律與和聲。轉調箜篌音域寬廣,和聲色彩豐富,音色纖細柔美,既有豎琴的音響效果,又有古琴、古箏的韻味,可以完美地表現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和風格。

    轉調箜篌的研製成功,使千年古樂箜篌得以複蘇並高度升華,填補了我國民族管弦樂隊的空白,它以嶄新的麵貌、獨特的風姿,不僅屹立於中國舞台,還登上世界樂壇。1981年以來,崔君芝帶著雁柱箜篌先後在日本、香港、奧地利、新加坡、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和瑞士等國家和地區舉辦箜篌獨奏音樂會。十年裏她三次應邀參加世界豎琴大會,並舉行獨奏音樂會,把我國的箜篌推上了世界樂壇。她除了擅長彈奏反映我國悠久文化的民族樂曲外,還能自如地在箜篌上演奏肖邦、德彪西等鋼琴大師的作品和世界豎琴名曲,博得國際同行和各國音樂家與聽眾的讚譽。一位法國音樂家說:“我從未聽過箜篌獨奏,原來它是一種東方特有的美。”在第三屆世界豎琴大會上,與會者稱頌雁柱箜篌是“豎琴樂器中最美的、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東方豎琴。”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欣喜題詩:“箜篌古雅樂,失傳多歲時,振興複創造,喜有崔君芝。”著名畫家範曾先生在《贈箜篌妙手崔君芝》詩中道:“叩玉聯珠意入魔,行雲暫遏眇微波。蕭蕭嚴子箜篌引,惆悵千秋憶渡河。”崔君芝曾榮獲文化部授予的箜篌表演優秀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表演紀念獎和美國首屆世界豎琴比賽藝術家榮譽獎等。1996年,崔君芝將自己多年的箜篌演奏藝術實踐,編著成《箜篌天地》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箜篌演奏法和樂曲集。她還為國內的陝西、江蘇、山東等地歌舞團培養了演奏人才,陝西省古典樂團的劉麗,如今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箜篌演奏家。她的學生還遍及日本、新加坡、香港、澳大利亞、美國和瑞士等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我國作曲家為箜篌創作和改編了許多樂曲,其中獨奏曲有:《高山流水》(李煥之)、《湘妃竹》(崔君芝)、《漁舟唱晚》(曹正、崔君芝)、《月兒高》(瞿春泉、崔君芝)、《陽關三疊》(楊通八、劉文金)、《思凡》(唐洪雲)、《臉譜》(李海輝)、《絕句》(李海輝)、《洛神》(馮廣映)、《文心雕龍》(崔君芝)和《民歌組曲》(張福全、崔君芝)等,重奏曲有:箜篌、簫二重奏《清明上河圖》(劉為光)、箜篌洞簫二重奏《妝台秋思》(杜次文)、箜篌豎琴二重奏《魚美人》(吳祖強、杜鳴心,改編杜詠)等,協奏曲有:箜篌與民族樂隊《汨羅江幻想》(李煥之)、箜篌與合唱、民族樂隊《箜篌引》(李煥之)、箜篌與民族樂隊《古陵隨想》(施萬春、楊青)、箜篌與樂隊《孔雀東南飛》(何占豪)、箜篌與弦樂隊《彝族舞曲》(楊智華)和箜篌與弦樂隊《二泉映月》(陳家駒、張定和)等。《高山流水》表現了“巍巍乎誌在高山,洋洋乎誌在流水”的藝術構思。《湘妃竹》是以漢代名曲《塞上》為素材創作而成,樂曲描繪了洞庭湖畔湘妃竹林秋曉晚晴的景色,用雅潔坦蕩的音樂內涵,歌頌了竹子的高尚氣節。此曲獲全國第一屆民族器樂創作評比二等獎。《漁舟唱晚》表現了夕陽西下,湖光山色無限美好,漁人蕩槳歸舟時的歡樂情景。《月兒高》以唐代名曲《霓裳羽衣舞》為基礎創作而成,據傳,原曲是唐代皇帝夢遊月宮,醒後譜下之曲。《思凡》據昆曲唱腔《尼姑思凡》改編,靜中有動的引子和尾聲,再現了仙桃庵晨鍾暮鼓、香煙繚繞的意境。《臉譜》用現代寫意手法,再現了我國傳統戲劇中的各種不同人物的性格麵貌。《清明上河圖》以宋代音樂大師薑白石的音樂為素材,以宋代大畫家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為題材創作而成,此曲曾獲亞洲廣播音樂作品一等獎和澳大利亞最佳音樂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