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元末張士誠
字數:6370 加入書籤
計劃定下,黑衣軍這樣的戰爭機器便也不由再度運轉。所以短短不過五天時間,張世輝和張明通兩部,加起來共一萬四千餘士卒便也不由準備好了一切,整裝待發。
襄陽城東門外,一處集結著兵馬的空地之上,張世華看著張世輝和張明通,臨行軍前也不由笑著鼓舞他們道:“你們都是久經戰陣的老將了,所以這一次我對你們是很自信的。我相信你們一定不會讓我失望,等你們凱旋而歸,我當親為你們慶功。”
“大哥,我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你等著吧,短則一月,長則三月,我和明通必為大哥您拿下德安府。”聽到張世華預祝他們凱旋而歸的話,顯然自信滿滿的張世輝倒也不由得當眾在張世華麵前定下了一個期限。
而對於此,張世華自也是歡喜的。
所以在張世輝的話語落下之後,他便不禁朗笑說道:“好,兩軍爭鋒,要的便就是這種必勝之心。來,且將酒取來,我要與汝等共飲美酒,以為汝等壯行。”
張世華這般說著,招了招手,數名親衛士卒便也不由將早就準備好的酒壇和茶盞大小的酒杯拿了過來。
“諸君,來,且滿飲此杯!”在場之上的十幾名千戶和副萬戶都分到了一杯酒。而等到他們都恭恭敬敬的端起酒杯之後,張世華高聲對著他們招呼了一聲,便也不由將杯中之酒一飲而盡。
“謝主公美酒,不出三月,我等必為主公獻上大捷!”美酒下肚,受到感染後這一眾將領也不由自信滿滿的對張世華做出了保證。
張世華見此,麵帶微笑的輕點了點頭,而後臉色一肅,便也不由對其高吼下令道:“全軍聽令,行軍出發!”
“末將等,遵命!”眾將聞言,齊聲唱諾。而後伴著一陣戰馬嘶鳴,諸將紛紛翻身上馬,這近一萬四千餘黑衣軍士卒便也不由在這十數位將領的呼喝聲下,沿著官道向東開進。
……
張世輝和張明通帳下的兵馬,久經戰陣的老卒乃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
因而他們的行軍速度很快,即便襄陽東邊的官道年久失修很不好走,但他們照樣可以日行六十餘裏。因而不過短短兩天時間,到了五月十九號的那天傍晚,他們這一行人便也不由來到了距離棗陽城南十餘裏的官道上。
“棗陽縣縣令邵餘,縣尉樂齊拜見兩位將軍!”因為棗陽不過就是一處丁口麵前過萬的小城。所以想這樣的下縣小城,是並不會設立縣丞的。故而縣中最大的一二把手,便也就是縣令和縣尉了。
故而,當這兩個人知道張世輝和張明通這兩位萬戶將領率領大軍傍晚就會來到此處時。這個論品級不過是從七品和正八品的小官,自也不由來此早早等候。並在見到張世輝和張明通兩人的時候,齊刷刷的便也就對著他們行了跪拜大禮。
“好了,你們都起了吧。大軍的飯食,你們可曾準備好了?”擺手,讓著兩人從地上站起來後,張世輝騎在馬上俯看著他們,便也不由如此問道。
“回大將軍的話,按照吩咐,為大軍準備的飯食我們都已經準備好了。而且我們也為大軍和隨軍的民夫們準備了休息的地方。”縣令邵餘低著頭,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而張世輝聽到他這樣的回答,默默的點了點頭,便也不由轉而對著身旁張明通吩咐道:“明通,傳令下去,讓將士們都準備吃飯休息吧。”
“是!”副將張明通對這樣的吩咐也是應聲唱諾,當即便做起了安排。
然後,等到張明通下去做安排之後,張世輝這才將目光再度轉到了邵餘和樂齊兩個人的身上。並對他們道:“這一次你們做的不錯,本將軍記下了。今天你們也辛苦了,如果不嫌棄你們可以留下了和本將軍一起用飯。”
“不敢不敢,我等謝大將軍款待,謝大將軍款待。”聽到張世華這樣的話,邵餘和樂齊這兩人自然是歡喜的。
畢竟這兩個人雖然都是張世華親自任命的官員,但就其地位而言,這兩人在黑衣軍中也不過就是沒有什麽地位的中下層。
能做的這個位子,還是因為做事勤勉些,使的在張世華那裏勉強有了些印象罷了。
如此一來,對於能攀上張世輝這樣高枝自然也是他們最夢寐以求的事情。‘朝中有人好做官’這個道理放到哪朝哪代也都是適用的。
現在的黑衣軍軍師,被譽為黑衣軍中文臣第一的趙子玉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
在一開始的時候,趙子玉不過就是黑衣軍治下一個不入流的小吏。現在能有這樣的地位,自身的本領固然是最重要的。但他攀上了張家這樣的高枝,成為了張家的親家,又何嚐不是他成功的關鍵呢。
故而對這兩個人來講,隻要能留下來和張世輝還有張明通這樣的高層多說會話。那麽即便是讓他們吃糠咽菜,他們心中定然也是歡喜的。
而話且在說回來。此時先且不說邵餘和樂齊兩人心中所想,
單說張世輝和張明通麾下的一萬四千餘士卒和負責為大軍押運糧草的大批民夫,安排起了卻也是一件極為繁瑣麻煩的事情。
即便對此黑衣軍上下都已經很有經驗了,但等到一切都安排完,卻也是足足花了一個多時辰的時間。
所以這般一來,在匆匆的吃完晚飯之後,絕大多數的士卒和民夫,便也就早早的睡下了。
不過卻也就是在這天,在距離襄陽數千裏之遙的高郵府,卻是不由發生了一件比張世華攻打德安要大的多的多的大事情。
而鬧出這件大事的主人公,便也就是我們後世人耳熟能詳的張士誠了。
和陳友諒、朱元璋還有很多奇跡般在元末時期崛起的軍閥梟雄一樣,張士誠的出身也極為貧賤窮苦。出生在興化白駒場的他,因為父母的關係,從出生的那天開始,他便就正式的成為了一名為朝廷煮鹽為生的鹽丁。
‘鹽丁’,這個職業最早的時候出現在唐之後的五代時期。
那個時候,割據一地的軍閥政權為了從鹽業上獲得足夠的利潤,進而爭霸天下。便強迫失去土地的百姓(也就是盲流)和犯了罪的囚犯,去鹽場勞作,使他們‘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夜不休火煎鹵!’。
所以單從這一點上咱們也便能看的出,鹽丁在古代乃是一個極為低賤的職業。
因而除非是走投無路,否則平民百姓們寧肯把自己變賣為大戶人家的奴仆,也絕對不願意去鹽場當一名鹽丁的。
故而到了後來,為了保證朝廷又足夠的鹽業收入,朝廷幹脆也就大手一揮,將幾十萬在鹽場勞作的百姓,編為了鹽丁籍。好使這些百姓子子孫孫、祖祖輩輩、永永遠遠的為朝廷煮鹽。
所以自那以後,每當朝廷勢弱、或天下出現動亂。子子孫孫都要受朝廷奴役的鹽丁自然也免不了憤然反抗。
而在這之中,把這件事做的最好,也最出名的,便也就是元末時期的張士誠了。
和其他區區多多的鹽丁家庭一樣,沒有土地和其他的收入來源,隻能靠為朝廷煮鹽來生活的張家極其貧困。尤其是自他之後,他的母親又接連生下了三個弟弟的時候,沒來就沒有多少存糧的張家,自然也是貧困到了極點。
有道是‘半大小子,吃窮勞資’。養活他們兄弟四個,對他們的父母來講顯然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所以為了能讓自己的三個兄弟得以平安長大,年僅十歲的張士誠便就開始跟著鄉親們一起在白駒場的官鹽船上“操舟運鹽“,依靠賣苦力賺來的微薄收入補貼家用。
故而對於張士誠來講,童年其實也真的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夜不休火煎鹵!’。
但古往今來封建王朝的官僚們是一個什麽樣的德行你們也都知道。對於這群家夥來講,如果可以從治下的老百姓身上榨出一斤油來,這群家夥是絕對不舍得隻榨取八兩的。
因而,即便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夜不休火煎鹵!’但張家卻也依舊是貧困無比。
所以也因為這個原因,生育了張士誠他們四個兄弟的母親,早早的便也就因為過度操勞、營養不良而去世。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母親的去世使得他的家庭變得更加雪上加霜的同時,生活和養家糊口的重擔,自然也就是更多的積壓在了他的父親身上。
因而自他母親去世之後不久,他的父親,那個除了一個姓氏之外,連一個像樣名字都沒有的男人,便也就是百病纏身。
但即便是這樣,朝廷上對於他們家該收的稅款卻依舊不會少一點,而他最小的那兩個兄弟,也依舊沒有能力養活自己。
所以為了活下去,年僅十歲便跟著鄉親們一起在官鹽船上“操舟運鹽“張士誠,便也不由下定決心,冒著生命的危險,走上了販賣私鹽的道路。畢竟身為鹽丁沒有土地、還大字不識一個的他,想要賺錢養家,除了販賣私鹽也幹不了別的什麽了。
在古代販賣私鹽,罪名其實是比現在販毒的罪名都要大的。
尤其是以鹽丁的身份販賣私鹽,那更是罪上加罪,基本逮到就是一個死。
所以在走上這條道路之後,張士誠本人的性格自然也是大變樣。為了能活下來,原本還有一顆純樸之心鹽丁的張士誠,也徹徹底底的轉變成為了一個狠辣果決的私鹽販子。
不過即便是這樣,出身隻不過是一個鹽丁,就算是往上查八代也沒有一點點背景的張士誠,在私鹽販子中,也依舊處在底層。
甚至就連一個和官差捕快差不多的小小鹽警,就可以以此為要挾,肆意的盤剝張士誠他們。
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即便冒著殺頭的風險成為了一名私鹽販子,但張士誠的生活過的也依舊不怎麽樣,社會地位也依舊很低下。
販賣私鹽得到的利潤,八成都被和官府有關係的大頭目還有鹽警們瓜分了。而張士誠他們雖然冒了最大的風險、出了最多的力氣,但他們所能得到的回報,也就僅僅比他們當鹽丁煮鹽的時候好些而已。
不過畢竟是一個少年,也或許是受了他去世的母親或父親的影響。張士誠不但講義氣,更隻要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
所以對於曾經幫助過他們的鄉親,張士誠卻向來都是不吝嗇仗義疏財的。即便是自己窮的揭不開鍋,可隻要是被他視為朋友或對他們有一丁點恩情的人求上門來,張士誠必然也是慷慨解囊,有求必應。
因而一來二去之下,沒過多久,在這白駒場上,張士誠便也就成為了一號人物。張家大郎負氣任俠、有求必應的名聲,在底層百姓間便也是越叫越響。
不過即便是這樣,那個時候的他社會地位也依舊很低下。如果不是因為讓他趕上了元蒙起義這場東風,估計張士誠這輩子也就是那樣了。
但沒辦法,誰讓他偏偏就生在了這個時代。
徐壽輝的稱帝、芝麻李的起義、方國珍的招安、彭大趙均用等人的稱王。當類似於這樣的消息接二連三的傳進張士誠的耳朵時,一個叫做野心的東西便也開始在張士誠的心中蔓延滋長出來。
他想要過更好的生活,更不想讓自己的子孫像自己這樣活的就像是一條狗。所以當他在至正十三年的正月,因為某些小事,再度受到鹽警邱義的侮辱和盤剝之後。一怒之下,便也不由叫上了三個弟弟和十四名跟他一起販私鹽,出了名膽大不怕死的夥伴,在草堰場的北極殿中歃血為盟,抄起了扁擔(注1)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在那一夜,他們在寒風中悄悄摸進鹽警邱義的家中,把這個平日裏為害鄉鄰的惡霸亂棍打死。隨後,十八個人又衝進當地富戶家中,打開倉庫,把糧食和錢財分發給當地的老百姓,接著一把火把房屋燒了個幹淨。
就這般,打響了他們起義的第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