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上古大鬼
字數:2826 加入書籤
雖然這黃泉之水的顏色也是黃色的,但卻不是石村沫蕩濁世滔滔的那種濁黃色。而是一種空明剔透的黃。仿佛是被鐵鏽汙染了的自來水水管中流出的水一樣。又或者是某種質地純淨的化學製劑。幹淨而冷寂。沒有一絲生命的感覺。
石村沫蕩看見這平靜而浩大的河流,心中一驚,恍然間,想起神世諸代傳承的典籍中,對於這豐都鬼城的記載,上古的豐都鬼城,城外有一條河,河水冥黃,凡人飲之有忘卻前塵知曉。所以,世人稱這條河為忘川,又有以河水的顏色稱呼這條河的,名曰黃泉。
後世詩句中,說的“上窮碧落下黃泉”,便是指此處。
神世諸代傳承的典籍中記載,這黃泉難渡。即便是元嬰期的存在,想要度過這條河,仍舊有風險。也隻有化神期的修士才不會受這黃泉的影響。可以淩空飛渡。所以,在上古時,創建豐都鬼城、後來修成鬼仙的那幾個鬼物,在修行有成後,為了讓這黃泉易渡,溝通這豐都鬼城與外界。便在這黃泉之上,用了無數天材地寶,煉製出一道形製華美的奈何橋。
根據神世諸代傳承的記載,這道奈何橋,本身就是一件後天靈寶。所以,可以護衛那些經過此橋的修士,無論是築基期修士還是煉氣期修士,都不受這黃泉的影響。
而這黃泉之水,本身也是一種天材地寶。上古的那幾個鬼仙,並不允許其他修士盜取黃泉之水。但卻專門找了一個大媽當銷售員。在這奈何橋上,售賣這黃泉忘川之水。所以,世人傳說,人死後去往陰曹地府,要先過奈何橋,並在奈何橋上飲下銷售大媽孟婆遞過來的孟婆湯,這樣,才能忘記前世,進入新的輪回。
但其實不然,像忘川水這種堪稱天材地寶的存在,孟婆又怎麽可能隨便給人喝。即便是那些高階修士們想要買著忘川水去煉丹,也要拿不少天材地寶來換的!
石村沫蕩一歎——看來他是誤中副車,他所感應到的這精純水靈力,並不是小魚兒,而是黃泉。
不過,石村沫蕩卻不知道,他也不算是找錯了方向。在雲雷借助文心之鬼的視角,看向這豐都鬼城,彼岸花海時,讓雲雷踏入修仙一道的木質鬼麵中,突然顯過一段畫麵。
這段畫麵,竟是木質鬼麵對於這黃泉的記憶。無論是黃泉忘川,還是彼岸花海,都不算是純粹的天地生成的靈物。而是某個存在隕落後的遺存。在上古仙佛出現之前,在古巫們剛剛學會了初步利用這天地之間的靈氣,在三足金烏剛剛統治這天地的時候,這天地之間也是有陰靈鬼物存在的。
這鬼物不知其名,但其存在的時間,卻很長。傳說中,此鬼物,是頓悟了天地之間雷霆與陰靈氣相生相克道理的存在。是在仙佛之前,就已經跨越了化神之境的天地間第一鬼仙。是天地之間,第一位名副其實的萬鬼之王!
後世相傳,此鬼名為神荼鬱雷。但是,根據許多極為古老的典籍,此鬼被認為是兩隻鬼物的統稱。神荼和鬱壘。
漢代修行者王充在其著作《論衡訂鬼》之中,援引《山海經》之中,已經失傳的片段——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善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凶魅。
根據學者考證,這一段記載應該是《山海經大荒西經》之中,已經失傳的部分。
根據木質鬼麵的記憶,這鬼物生前便是人類,在上古之時,與生靈人類頗為友善。約束眾鬼不得鬼人間有太多侵擾。因此,在上古之時,此鬼成為凡人的門神。幾乎家家戶戶,門上都刻畫著神荼鬱雷。
隻是,這上古的鬼王,雖然已成鬼仙。但仍舊抵不過時間侵蝕。萬載壽元一過。便坐化而亡。而坐化之地,似乎就是這豐都鬼城的原址。而這黃泉,便是沾染了這神荼鬱雷坐化後遺留的一段天地法則和些許精純靈氣,由普通的泉水生生化成。由此可見,這神荼鬱雷除了修行陰靈氣之外,還是修行水之一道的。
至於後來在此地發家的幾個鬼仙,也是因為神荼鬱雷的一些遺澤,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雲雷知道這其中曲折,小魚兒和文心之鬼卻不知道。所以,在雲雷通過木質鬼麵得知這一段過往後,便讓文心之鬼帶著小魚兒去往這黃泉河畔。在這黃泉河畔,兩股不同的精粹水靈氣交織。不但對於小魚兒進一步體悟天地之間的水靈之氣有好處,還可以擾亂石村沫蕩在進入這禁空大陣後,原本就已經模糊不清的,對於天地之間,精純水靈氣的感應。
果然,石村沫蕩一路追尋,還是找錯了地方。在距離小魚兒數裏處,找到了傳說中的黃泉。
石村沫蕩雖然誤中副車,但是,卻並不沮喪。反而驚喜非常。
原本,他圖謀和追殺小魚兒,就是為了小魚兒那一身包含精粹水靈力的藍鯨血肉,小魚兒修行數百年的水係元嬰,和水係靈寶定海神珠。
隻有這些東西,可以讓石村沫蕩更進一步。不過,對元嬰期的精怪出手,獵殺元嬰期的存在。雖然說,成功之後的收益不小。但是,風險也大。過程更是不順,至少,到現在石村沫蕩也沒成功搞定小魚兒。
可是,石村沫蕩想要更進一步,也並非小魚兒這一個選擇。若有其他更容易獲得的天才地寶,那是最好不過。
而眼前,這水靈氣的精純程度不下於小魚兒加定海神珠的黃泉,明顯就是石村沫蕩的最佳選擇。而且,石村沫蕩也感應到,這黃泉之中,蘊含的天地法則,和他自己修行的濁世滔滔,似乎也有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