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運兒(防盜章節)
字數:2989 加入書籤
曾經,在網絡上有一個著名的問題,那就是——如果智慧生命真的容易誕生的話,那為何地球上有幾十億年的生命史,卻最終隻進化出人類這一種可以主動思考,能夠仰望星空的智慧生命來?
其他曾經在地球上繁盛的動物,以及現在仍舊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動物,雖然擁有龐大的種群,卻並沒有進化出生命來?
比如說節肢動物之中,最強大的昆蟲。其本身的神經元豐富,真實的智商,並不太低。和一些低等的哺乳動物差不了太多。
如果說節肢動物門的昆蟲們,神經元的結構方式,並不適宜智慧的誕生。遠不如脊椎動物。那麽,隨後統治了地球一億七千萬年的恐龍,卻是種群龐大的脊椎動物。這樣的一個種群,為何沒有進化出可以主動思考,能夠仰望星空的智慧生命來?
後來,經過科學家的反複研究發現,根據理論推斷,恐龍並非不能演化誕生出智慧生命來,隻可惜,少了些運氣。人類能夠誕生,隻能說,人類在自然進化史上,是一個超脫了許多平凡生命的幸運兒!
按照這天地之間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進化的主要方向,應該是身體,而不是大腦。生命近距離的搏擊,用的完全就是暴力。就算人類的近親大猩猩,能夠獨霸某一處叢林,依靠的也是其如同電影《金剛》之中,超級強壯的體格。至於智商,隻能作為輔助與點綴。
也就是說,人類能夠進化到如今的程度,雖然理路可循,但對於自然界來說,完全是一次調控係統失靈的意外。因為這一點點的偶然,人類才會將整個地球,這蒼天大海,都作為其領地。甚至以後,還要將整個星空,以及目之所及之處,都作為自己的領地!
正所謂,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由己及人,就算是這天外的星辰上,真的出現生命。其本身誕生智慧生命的可能性也很小。就算是能誕生,其進程,也會如同爬行類的恐龍一般緩慢。
根據生物學家對於化石的考證,在恐龍出現以前,地球上已經出現蜥蜴類型的物種——西洛錫安蜥!這些原始的爬行類,體型雖然比不上後來的恐龍,但是,在自然競爭之中,也有一定的優勢。
這些爬行類,就是恐龍的雛形。而這個時候,是距今三億六千三百萬年前,到距今兩億九千萬年前的石炭紀。經過石炭紀,以及隨後二疊紀的演化,爬行類動物的種類逐漸變得豐富多樣,而外形也已經有了恐龍的樣子。
而在二疊紀的晚期,生物的演化曆程,出現了兩個重要的分支!其中一個分支,是恐龍。而另外一個分支,則是哺乳類動物。而在那個時代,爬行類動物,也就是恐龍的進化,更早一步,更具優勢。
所以,恐龍這種動物,從三疊紀開始,整整統治了地球三個世代!
即——距今兩億四千五百萬年到兩億零八百萬年前的三疊紀,距今兩億零八百萬年到一億一千四百萬年前的侏羅紀,以及距今一億一千四百萬年到六千六百萬年前的白堊紀!
這三個世代,加起來,就是整整一個地質年代——中生代!
而直到距今六千六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原始的哺乳類動物,才算是有了出頭之日!從此,欣欣向榮,繁衍生息。最終,演化出靈長類,以及人類!
按照進化的時間算,恐龍進化出智慧生命的時間,要遠比哺乳類生命充足許多。可惜,這恐龍一族,一開始的進化,都是朝著體型巨大,尖牙利爪去的。最著名的恐龍,莫過於霸王龍。直到後來種群繁衍的多了。出現許多種恐龍,才真正的誕生出往大腦方向進化的種族來。
其中的一種,隻留存於上古傳說之中。雲雷隻從典籍上聽說過,卻根本就沒有真正見過。這一支恐龍,所得的靈智,並不是自然進化來的,並不能通過基因傳承。而是通過接引吸納天地靈氣,不斷的蛻變,才最終擺脫了先天的種族局限,有了智慧。
這便是龍族!其實質,不過是爬行類動物,或者說恐龍修煉有成後,誕生的精怪。
而另一支,則是現如今出現在雲雷眼前的這一支恐人!
根據科學家的考古發現,在六千五百萬年之前,恐龍並不是沒有進化成智慧生命的機會,其中一支恐龍,便是朝著大腦進化的方向去的。若不是有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的發生,經過六千五百萬年的時間,這一支恐龍,應該早已進化為智慧生命!
也就是恐人!
而這一支朝著大腦進化方向去的恐龍,就是雲雷眼前的這種傷齒龍!
古生物學家,對於恐龍這一類的生物,評估其智力水平的方法,用的是“腦量商”這個評價標準。
腦量商這個數據的得出,非常之繁瑣。這些古生物學家,需要先根據某種比較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計算出這種恐龍的大約體重。這一點,本身就不容易。畢竟,許多種類的恐龍,連化石骨骼都保存的不算完整。想要根據這些不算是太完整的化石骨骼,根據化石上遺留的蛛絲馬跡,計算出這種恐龍生前連皮帶肉到底多少斤,就更難了。
而在得到這恐龍本身的體重數據後。
古生物學家,還需要根據現生爬行動物的腦量和體重的關係,得到爬行動物的平均腦量。而爬行動物的腦量和身體的體重之間的關係是——現生的爬行動物平均腦量,大小隨身體大小(體重)的三分之二次方而變化!
最後,還需要用已經發現的恐龍顱容量,也就是根據恐龍比較完整的頭骨,間接測量出來的顱骨內腔的容量。間接測量腦的體積即腦量。去除爬行動物的平均腦量,就可以計算出恐龍的腦量商了。
這樣得出的數據,雖然極為麻煩,但卻相對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