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樂極生悲

字數:3317   加入書籤

A+A-


    “架“

    “駕,架“

    一匹高頭駿馬疾馳在驛路上,修長的馬腿舒展踩踏.泥濘不堪的地麵濺起無數泥點水花,拋灑在馬腿馬臀上,在順著油亮的毛皮滑下甩落回地麵.

    這一人一馬是從洛陽出發趕往泰山的.照常理在下雨天沿著黃河坐船順流而下要遠比騎馬來的輕鬆愜意,可連綿半個月的降雨導致黃河水位暴漲,哪怕已經是中下遊平緩的河道,也不在適合行船.

    幸虧馬是寶馬,四蹄穩健,無論是泥濘還是水坑,甚至一米多深的水窪河流,都沒有出現馬失前蹄的危險.

    ...................

    泰山.

    千裏外的洛陽還在陰雨綿綿,泰山地界卻已放晴多日.氣溫再次升高,甚至因為水汽蒸發,潮濕悶熱更甚之前,極目望去都能看到因為氣溫太高導致的路麵一兩米高的空氣都有些扭曲.

    皇帝一行是在天空放晴前兩日就趕到了泰山左近的.當時在細雨中,李世民率領的文武百官,扈從儀仗,長孫率領的內外命婦車乘連綿數百裏緩緩行到泰山下的時候,迎接的地方官員好懸沒看傻了眼,排場,實在是太排場了,嗯,可能還有點覺得太狼狽了.

    到了地頭,一方麵讓人重新修整因為降雨被衝散了些的祭台,一方麵敕令地方官開倉放糧,賑濟因多日下雨房屋被毀,糧食缺乏的當地百姓.

    李世民還率領百官親自走訪民間,扶危濟困,當然皇帝就是做個姿態,自然有地方官來幫助解決,就像後世一樣,上頭領導要去了哪家貧困戶視察送溫暖,隨後這家貧困戶就能直接奔小康了.

    等天空放晴,祭壇重新修整一新後,在禮部官員選定的吉日裏,李世民先是在山下裝飾五色土的圓丘祀壇“封祀壇“上祀天,接著開始從陽麵登泰山,隨行有魏征,杜如晦,長孫無忌等朝中宰輔重臣.除了皇帝李世民是乘坐禦輦外,其他人全部徒步跟隨.

    說是禦輦,實則就是步輦,就像被人抬得滑竿一樣,和轎子也差不多不過是去掉了頂部罷了.不過,皇帝乘坐的東西嘛,什麽都要帶個禦字,馬是禦馬,車是禦輦,人抬的步輦也是禦輦.

    走在窄窄的,陡峭的石階山路上,李世民整個人都是往後仰的狀態.在這種時候,抬禦輦軍士要是有誰心懷不軌,有心弑君的,直接手一鬆,抓著輦杆來回一晃,左右前後一送,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小命就基本交代在這絕壁山路上了.

    不是滾落旁邊的峽穀,就是順著台階皮球一樣滾落山,反正不過怎麽樣,小命肯定是保不住的.

    在皇帝和朝中宰輔重臣後邊幾百米才是長孫率領的一些郡王,國公一品命婦還有公主們.

    這種祭天封禪女人是沒資格參加的,所以她們是跟在後邊,別小看幾百米,在絕壁山路上,幾百米就意味著間隔有一兩個,兩三個小時之多.

    等皇帝大臣們到了山頂完成了所有的休憩,更衣,祭天行封禮一係列步驟後,皇後她們能趕到山頂就算不錯了.

    在泰山頂其下埋藏玉牒書的登封壇上行登封禮後,皇帝李世民陪著皇後,女兒好好在山頂俯瞰了一番泰山的雄渾壯美.就在群臣讚美皇帝多麽偉大,多麽聖明,李世民也心潮澎湃卻無法用言語抒懷的時候,小兕子晉陽公主很會抓時機的奶聲奶氣獻上了一首詩為她皇帝老子助興: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李世民哈哈大笑紅光滿麵的將氣勢最壯闊最豪邁的最後一句擲地有聲的重複了一遍,一副幸甚至哉歌以詠誌的得瑟樣.

    然後如潮馬屁就把李世民給淹沒了,至於小兕子晉陽公主哪來的這首詩沒誰在意.

    第二日,皇帝再登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至此泰山封禪所有儀禮步驟全部完結.

    躊躇數年,兩次駁回,李世民終於在貞觀十一年,他正值壯年,國富民強的時候圓了自己自己的封禪夢.

    “陛下,封禪結束,聖駕何時回返洛陽?“

    這天李世民和幾位宰相議事結束後,長孫無忌站出來詢問李世民回洛陽的歸期.

    “陛下,臣認為不急於回返洛陽,既然已經到了這裏,陛下理應巡幸周邊郡縣,讓這裏的百姓也能瞻仰一下聖顏.“魏征建議到.

    老魏意思很簡單,皇帝你來都來了,封禪完了就走有些不地道,怎麽說人家這裏的官員百姓也都為你這封禪出了大力的,你這一路走來花的都是百姓的稅賦,用的也是這裏的民役,你好歹讓這裏百姓見見你,就算見不到你,能看到你的聖駕出巡也算是給了福利對不對.

    沒什麽實在的獎勵,政治作秀一下也該有點的嘛.

    老魏屬於肴山以東的官兒,他在肴山以東的地界很有威望,當年貞觀元年的時候,這邊官員因為是前太子李建成一係的,害怕李世民搞清算有點不穩當,武元慶給李承乾的提議就是讓魏征過來安撫,果然李世民接受了這個建議,魏征也不辱使命的成功讓肴山以東的廣大地界恢複了穩定.

    現在老魏又跳出來給這裏的人爭取福利了.

    杜如晦明白魏征的心思,但卻不太讚同,倒不是覺得皇帝不該巡幸,也不是覺得這裏的人不配沐浴皇恩,而是因為

    “前些日子連日降雨,這裏的百姓多受水災,陛下已經敕令賑災了,可臣聽聞洛陽那裏雨下的更大,前兩日有奏報傳來還沒有停歇,甚至更大,臣覺得陛下現在更重要的是回到洛陽,安定洛陽並命人大力救災.“

    “洛陽大雨理應救災,但陛下用幾日的時間巡幸一下本地也耽誤不了多少吧.“魏征反駁到.

    就在幾位各執己見爭辯的時候,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還有內侍的攔阻聲傳來,然後哐當門被大力推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