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漢化從改名開始
字數:3068 加入書籤
A+A-
牧民妥木塔吉帶著自己的妻子和幾匹駿馬也進入了和林城,準備去和林知府張煌言這裏登記,並得到一定配額的草地,並用幾匹駿馬向官府換幾隻羊羔與馬仔。
妥木塔吉沒有打算用自己牧養的幾匹駿馬換取茶葉等中原物品,他打算在分得草地後就用駿馬換的羊羔馬仔好好地養一些屬於自己的畜生。
當然,本來他養的這些駿馬就是為林丹汗部的上層貴族養的,但如今林丹汗部的主力騎兵已經全軍覆沒,而大明朝廷又下令,各牧民所替其主所養之畜生全賞其為私有不必再上繳,因而如今這妥木塔吉所養的幾匹駿馬便成為了他自己所有。
妥木塔吉同很多牧民們一樣沒有因為大明對漠北蒙古的完全占據而有半點不滿,相反在漠南蒙古牧民現今生活的對照下,他們早就希望大明能早日出關滅掉林丹汗部,好早日讓他們也像漠南蒙古牧民一樣有自己的草地,養的牛羊馬等畜生也是屬於自己,而朝廷征用自己也要付工錢,甚至自己的孩子也能進學堂讀書。
盡管妥木塔吉同其他蒙古牧民一樣是蒙古人,與漢人語言不通,但在長期受中原文化影響下,即便是他們這些普通牧民也知道人一旦掌握了文字就等於掌握了改變命運的鑰匙,所以他們也同關內的漢人一樣也同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掌握文字,當然,他們並不在乎這些文字是漢字還是蒙古字。
妥木塔吉也有個剛剛滿七歲的兒子,但因近年來受小冰河氣候影響致使漠北蒙古的牧民生活也比不上以前,因而他這個七歲兒子答脫兒便自小有些營養不良,身體瘦弱不堪,但人卻是很懂事,從小就知道孝敬,經常去擠馬奶給父母喝,這也使得妥木塔吉依舊十分鍾愛自己這個兒子,也正因為溺愛而不敢讓他太早就上馬拉弓,以免傷著了自己兒子。
而如今和林府要開辦社學,且要求各家小孩要上學則需先登記,然後再分配,因而妥木塔吉便想著在自己登記的戶口時也去社學處將自己兒子的名字登記上。
妥木塔吉甚至幻想著自己兒子若是以後能如台上那位穿著緋袍,腰纏素金帶的張大人一樣威風凜凜,舞文弄墨。
“你名字是?”
妥木塔吉戰戰兢兢地拉著自己兒子走到了張煌言麵前,並特地湊近來盯著張煌言官袍看著,而張煌言則沒有抬頭,為了追求效率,他直接就用蒙古話問起了妥木塔吉。
“妥木塔吉”,妥木塔吉用蒙古話回答後,張煌言則也用蒙古話答道:“日後能用漢話就用漢話,會用漢話者,官府會獎勵銀元十元,歸化大明銀質勳章一枚,若不會,會有各縣開辦夜學習學,習學成功能說漢話了也一樣可以獲得獎勵,但從現在起,名字得先改,這是規矩!你叫妥木塔吉,就改姓穆,唐時有侍禦史穆宇和其四子都是品德高尚之人遂成一時名望之族,而北宋又有巾幗英雄穆桂英,你如今改姓穆,也算從了名門之後,名字就叫穆吉,討個吉禮,家中可還有其他人?”
規矩?現在蒙古牧民最怕的就是“規矩”二字,幾乎人人聽見“規矩”二字就會膽寒,在一想到無數人因為觸犯規矩而被直接殺掉的現象後,幾乎沒有一個蒙古牧民再敢觸犯官府出台的規矩。
如今,已經改名為穆吉的妥木塔吉也不敢違背這個規矩,當然他作為一個普通牧民對於這個要改名字為漢名的規矩也沒有太大的抵觸,所以也犯不著去冒死犯這個規矩。
對於妥木塔吉這種牧民而言,他們對於姓氏的文化內涵並沒有看得那麽重,因而要讓他們改名也就沒什麽難度,他自己再默默地念了自己的幾遍新名字後就按照張煌言的吩咐攤開手由張煌言在他手上寫他自己的名字,以讓他多熟記幾次,而同時,他也得繼續回答張煌言的話。
張煌言便跟據他的回答繼續登記和給他的家人取漢名,其中他妻子本名骨雅被改名為古雅,而他兒子則被改為穆拓。
將蒙人之姓名改為漢名是大明對其實行文化統一的第一步,如同北魏時孝文帝改革首先改姓開始。
不僅僅是妥木塔吉一家,幾乎每家也都被賜於了新的姓氏,而此時也沒有什麽世家大族,姓氏倒是隨便可以亂冒,倒也不必擔心關內有人反對。
“七歲,可以入學了,去旁邊登記一下”,張煌言臨了還特地囑咐這穆吉一句,勸其盡早讓自己的兒子入學。
穆吉自然是連連答應,他妻家是屬於漠南蒙古,他也曾因為擔心自己妻子之娘家因為大明的占據而陷入磨難而特地去過一次漠南探望,卻不曾想到自己妻家卻因為在大明占據漠南後分的了大批草地而已然成為當地富有之家,至少比他家富有不少,而他也親眼看見自己妻家的孩子穿著華彩漢服在學堂裏念四書五經莊嚴一幕。
一方麵是漢文化本身的獨特魅力一方麵是對文字的敬仰,總之,穆吉就是從那時起開始對讓自己孩子上學有了更加強烈的渴望。
不過,這裏麵,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教育目的的不同,學部尚書楊廷麟便奏請得陛下朱由校準允,學政改革隻在關內施行,而在關外則繼續進行老一套的儒家教育。
因為關內的教育是要開啟民智,為大明培養更多複合型和多麵性人才,並以快速提高識字率為目的,而實行新式的多學科培養教育。
而在關外則目的是讓這些蒙古牧民真正漢化,認同儒家仁義的準則,而不再任意殺戮,因而要繼續用以前的一套儒家教學方法,一邊教授其文字一麵教授其禮儀人倫,使得這些牧民能真正得到教化,並真正成為順民,其有忠義之念。
也因此,在很多年後,一些老學究更是不得不感歎起來,說如今隻有在關外才能聽得到學生讀之乎者也,習學聖人之學,知四書五經,而在關內卻是太過雜糅,有精通地理者卻不知孔孟,曉徹格物者卻不懂朱子之說,學風以功名為念者更重,對實用之學的重視已遠超修身之學。(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