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
字數:1817 加入書籤
大唐立國二十餘載,其間更是征戰無數,朝中名將如雲,但若要說到出身,大部分的武臣無非也就出自三處。
其一,隨李淵太原起家,立元之功的河東係;其二,大唐得關中,定都長安後,以關隴門閥為主的關隴係;其三便是山東出身,已李密舊部為首的瓦崗係,而李恪建議李世民任用的便是山東出身的武臣。
朝中出身瓦崗係的武臣頗多,位處高位的也不少,秦叔寶、程知節、李君羨,但其中文武雙全,堪為名帥,符合李恪口中所說標準的李世民卻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人,那便是李績。
李績乃朝中名帥,幾番外戰建功甚巨,又主河東軍政多年,文武雙全,用為兵部尚書正是妥當。而且其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李績出身山東豪族,不會買關隴門閥的帳。
李績雖不是李恪心腹,但也可叫李恪信任,李績曾為李恪舊部,對於李績的政治傾向,李恪清楚地很,李績一向不親近壟斷關西的關隴門閥,主張打壓。
要知道,唐史之上,本該在十五年後,頂著關隴門閥的壓力,力主立武則天為後的可就是代表軍方的李績,大唐打擊關隴門閥勢力能夠成功,李績功不可沒。
李恪所言,其中所含的寓意太過明顯,就差直接說出“李績”兩個字了,可以說,其實李恪說的不是舉薦的人,而是舉薦李績的理由。
對於李績這個人選,李世民同樣滿意,現在任用的兵部尚書是為了打壓關隴門閥,遵行國策,在朝中至關緊要,將來多半是要拜相的。這個人實力、名望不止是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還要能為君王所用。
如果說現在的太子還是李承乾或是本該有機會成為儲君的李治,李世民也許會有幾分猶疑,畢竟李績可不是人人都能壓地住,用得了的,但李恪卻足以叫李世民放心,畢竟李績本就是李恪部下,在北伐之戰中李恪用地同樣順手。
次日,李世民下旨,準長孫無忌所奏,準其辭去兵部尚書之職,轉拜特進,而以李績為兵部尚書,即日自並州還京任職。
兵部尚書,別稱大司馬,掌國中軍務,在朝廷主張打壓關隴門閥的當口,朝中突然出現了兵部尚書這麽大的人員變動,換上的還是和關隴門閥不對路子的李績,其中用意不言自明,聖旨一下,滿朝上下頓時嘩然。
但這也才僅僅隻是開始,更重要的安排還在後麵,就在李績奉皇命還京就職後,便有給事中張玄素上表,為彰顯朝中武臣擢選之明,請開武舉。
武舉這個詞對時人而言還是新鮮地很,但要理解其中意思卻不難,顧名思義自然就是和科舉相類,隻不過科舉選的是文官,而武舉選的是武臣罷了。
如果說此前遣蘇定方為涼州都督是在試探關隴門閥態度的話,那武舉就是直接要分了他們的利益。這不止是為了大唐的長治久安,也是對關隴門閥挑釁皇權赤裸裸,毫不掩飾的反擊和報複。
張玄素的奏本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所有人都知道,關隴門閥興盛百餘年,虎踞關西,現在他們麵對的最大的挑戰來了。
以往各朝各代打壓關隴門閥,無非就是清肅府軍,安插武官,這些關隴門閥都是可以排擠的,但這一次不同,這一次朝廷是要從武官選拔這個根子上將關隴門閥在府軍中的勢力連根斬除。
長安城,東宮,光天殿。
“末將李績,拜見太子。”新任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站在殿中,對李恪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