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擇師
字數:2272 加入書籤
李恪既然已經站了起來,自然是要說出一個所以然的,李恪熟知國史,腦袋中記著的年號自然不少,貞觀也不是他唯一的答案,但李恪猶豫了片刻,終於還是說出了這兩個字。
原因無他,若是太宗之治不名貞觀,李恪總覺得似乎有些張冠李戴之感,也覺得可惜地很。
當李恪的口中吐出這兩個字,李世民先是一愣,緊接著便明白了過來,臉上浮現出一絲喜色,顯然對“貞觀”二字很是滿意。
“天覆地載之道,以貞得其正,以觀示其功。煬帝剛愎自用,閉塞言路,乃有隋亡,我朝正該取其故訓,以正朝綱,貞觀之名甚好,臣附議。”
坐於上首的李世民還未發話,一旁的大儒孔穎達已經當先撫掌讚了出來,顯然“貞觀”之名極合他的心意。
貞觀二字不涉文武之爭,李世民也道:“前隋正是亡於言路閉塞,皇帝昏聵。貞觀二字倒是恰如其分。”
李世民話音一落,一旁的長孫無忌的臉色卻有些難看了,他本想著借此機會敲打一下李恪,讓他失了李世民的聖心,可萬萬沒想到,李恪竟真的早有準備,奏對地很是漂亮。
可當長孫無忌再稍稍一想,卻又覺得有些不對,“貞觀”之語出自《易經》係辭篇,易經博采眾長、晦澀難懂,國子監許多學生尚且未能通透,李恪一個八歲的少年為何能夠讀懂?
長孫無忌越是這樣想著,心中就越是生疑,他甚至覺得“貞觀”二字絕非李恪自己想出,而是早有人告知李恪,李恪適時說了出來罷了。
長孫無忌腦海中一生出這種念頭,心裏便越發地肯定,長孫無忌站起身來,看了眼李恪,竟對李世民誇讚道:“蜀王殿下金玉其姿,少年英才,如此年紀便有這般文墨造詣,堪比古之甘羅,臣為陛下賀。”
若說長孫無忌先前之言是想給他挖坑,那現在,長孫無忌便是準備捧殺他了。
長孫無忌當著百官的麵拿神童甘羅與李恪相比,不吝溢美之詞,李世民為李恪之父,麵上自然有光。
可若是在稍後的問詢中李恪露出馬腳,顯得名不副實,恐怕最為動怒的也就是李世民了。
果然,李世民並未察覺長孫無忌的意圖,他聽了長孫無忌的話,反倒露出了難掩的喜色,對李恪問道:“我兒這貞觀二字可是自易經中得來?”
對於李世民的提問,李恪自然早有準備。
立於禦前的李恪絲毫沒有出現長孫無忌預想中的慌亂,反倒神色從容地回道:“貞觀二字出自《易經》係辭篇‘天地之道,貞觀者也’一語。前日兒臣隨母妃往玄都觀還願,在玄都觀偶聞此語,覺得頗有道理,便獻於父皇。”
易經本就為道家經典,被奉若珍寶,李恪出宮還願之事李世民也是知道的,李恪在玄都觀聽聞此言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道:“我兒有心了,此貞觀二字朕甚是滿意。”
李世民這麽一說,這貞觀的年號便算是定了下來。
長孫無忌看著眼前的場景,臉色一下子難看了起來,他不曾想到李恪竟真的講出了出處,而且還有理有據。
這一刻甚至長孫無忌自己都有些淩亂了,他本欲借此打壓李恪,可沒想到竟是這個結果。
方才他與李恪一唱一和,助李恪成名。若非長孫無忌自己的腦袋還清楚,他都快懷疑自己是李恪的人了。
今日之後,李恪在唐史上的記載必缺不了“蜀王恪,少穎敏,通經史”之評了。
今日李恪的表現叫李世民很是滿意,他不禁想起了幾日前李恪提到學業時所說的話,李世民對李恪道:“凡皇子封王,當擇一人為師,以為教輔,今日我兒之言甚和朕意,我兒可有屬意的王師,朕便一並點於你了。”
李世民之言一出,大殿中一應官員心中的那根弦都一下子緊了起來。
親王師一職起自漢初,由來已久,凡親王師者,無不是親王心腹,親信之人。今日在這殿中,無論誰被點為李恪的王師了,都將被與李恪捆綁在一起,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