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
字數:1835 加入書籤
“蓋聞上古之治,內外同心,舉措曲直,各得其所。是以海內和洽,天下康平。今有大唐、突厥,結為盟邦,凡大唐、突厥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凶患。唐之與突厥,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故唐皇李世民、突厥可汗頡利,立壇殺牲,昭告神明,再歃加書,副之天府,天高聽下,群神群祀,莫不臨之。”
武德九年,乙酉日,正午午時。
大唐、突厥二十餘萬人馬雲集渭水兩岸,隔水對峙,而在連通南北兩岸的便橋之上,大唐皇帝李世民、突厥可汗頡利正會麵,斬白馬立盟。
在李恪看來,這場會盟,最為無辜恐怕的就是躺在橋上,會盟斬殺的那匹白馬了,而所謂盟約,不過是一句笑話。
李恪身為即將北上的質子,亦是此次合盟的主角之一,李恪站在李世民的身後,聽著耳邊的盟約,看著台上各懷鬼胎的兩人,臉上雖是一臉正色,心裏卻有絲毫不以為然。
所謂兩國盟約,比小兒間的戲言恐怕堅固不了幾分,眼下看著雖是信誓旦旦,但從立下的那一瞬間就注定了這個盟約如紙般脆弱。
因為這個盟約從來就不是為求和而來,隻是眼下雙方對局勢的一種妥協,一種讓雙方都能保留體麵的收場方式,為的是日後的出爾反爾。
此次突厥南下,滿載而歸,突厥的貴族們已經見識到了關中的富庶,食髓知味的他們豈會不做念想。而此次會盟賠財物,遣質子,實為李世民之恥,大唐之辱,大唐君臣又豈能容忍,同仇敵愾之下,數年後北伐之事已成定局。
李恪看到了大唐君臣臉上的屈辱,也看到了突厥貴族眼中的貪婪。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隻要野心尚在,兩國間的戰亂便不會止息,現在的和平,隻是為了以後更慘烈的戰事埋下伏筆。
不過兩軍合盟,對眼下的大唐來說倒也不失為好事,至少保住了關中的元氣,給了大唐休養生息的時間,不至於倉促應戰。
整個合盟前後統共不過一炷香的功夫,李世民便從便橋上退回了南岸。
合盟之事已定,剩下的自然就是履行大唐與突厥先前的約定了。
堆地小山般的財物都是現成的,早在昨日就已經裝箱送到了此處,還有的自然就是李恪這個即將北行的質子了。
就在這一刻,看著會盟結束,李恪的心中竟突然生出了一種莫名而來的眷念,這種感覺是昨夜還不曾有的。
長安城,李恪扭頭望去,真切地看了眼眼前這座曾叫前世的他深深為之著迷的傳奇國都,象征著華夏史上的文明巔峰,最豔麗花朵。
這一切本就叫李恪戀戀不舍,更何況,長安城中還住著他的阿娘、阿弟,還有待他如子侄般的恩師,李恪的眼中流露出一絲離別該有的愁緒。
李恪回首南顧的舉動恰巧落入了李世民的眼中,一向行事果決,弑兄殺弟也不曾猶豫的李世民的眼中竟也露出不忍之色。
李恪再怎樣明曉大意,忠君孝父,說破了天,也還是一個八歲的孩童。
八歲,一個本該承歡爹娘膝下的年紀,便早早地背負了家國重任,以質子的身份遠行數千裏外的漠北,李世民的心裏如何能夠心安理得。
在李世民看來,一個孩童背井離鄉,哪有真的就能做到生死不畏的,李恪的舉動恰巧透出了他最真實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