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盜墓天團

字數:4943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蓋棺論盜 !
    其實在此之前,孫殿英早已經“借殼”成功。
    趁著“第二次直奉戰爭”機會,孫殿英憑借著“國企背景”招兵買馬,將“公司”擴充到數千人,並貼上“準上市公司”標簽,自封旅長。
    因此在投奔陸軍五十一師之後被師長憨玉昆成功收編,任命為“第五混成旅”旅長,成功完成“借殼上市”計劃。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自己千辛萬苦“借殼上市”的“創業板”竟然沒多久就倒閉了。
    陸軍五十一師師長憨玉昆竟然被國民軍胡景翼打敗,憨玉昆自己丟盔卸甲的逃回老家吞槍自殺了!
    孫殿英氣的直罵娘,心說我容易嗎?
    千辛萬苦“借殼上市”,結果創業板平台倒閉了,“銀監會”都是吃屎的嗎?
    此時創業者的“睿智”再一次在孫殿英的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創業板”倒閉沒關係,還可以“轉板”!
    “轉板”是上市企業的必經之路,最初規模不夠隻能選擇“創業板”上市,之後隨著公司發展壯大可以申請“新三板”,最後是“三板”“主板”,孫殿英的“公司”也不例外。
    “創業板”倒台之後,孫殿英費盡心機將“公司”重新包裝,然後選擇了“新三板”——國民第三軍。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營”,孫殿英成功將公司轉到“新三板”,並升任第二師師長。
    “公司”的成功“轉板”讓孫殿英喜出望外。
    “創業板”的倒閉不僅沒有帶來任何負麵影響,還讓“公司”成功晉級,這也算是意外之喜,但是沒多久,他就遇到了新的問題。
    公司在新三板上市之後,就要接受銀監會的監管,不受監管的企業注定要被銀監會掃地出門,孫殿英的“公司”就是如此。
    在升任師長之後,“公司”就接到了“銀監會”的通知,要求其開赴陝西。
    讓孫殿英離開河南去陝西?
    這種事怎麽會同意?
    這就好比公司總部本在河南,上市之後銀監會突然責令公司換個地方另謀發展,這種動搖公司根本的事,孫殿英打死都不會做。
    不聽話就要挨打,這是真理!
    孫殿英的“上市公司”果斷拒絕“銀監會”之後,迎來了人生最慘淡的日子——停牌。
    孫殿英沒想到拒絕“銀監會”居然會帶來如此大的反應,之前的努力全都前功盡棄,想要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河南的“銀監會”已經將其納入黑名單,再想“上市”難比登天,孫殿英思來想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海外上市。
    “海外上市”倒不用真的去海外,當時軍閥混戰土地割據,離開河南便等同於到了“海外”。
    於是孫殿英帶著手下流竄到了山東境內,投奔到奉係軍閥張宗昌的手下,沒多久便被其任命為“十四軍”軍長。
    就此“海外上市”計劃宣告成功,孫殿英的“公司”由“新三板”直接跳到“三板”,“孫殿英集團”正式宣告成立。
    短短五年時間,孫殿英就把一個“民間作坊”做到“上市集團”,其中的“運營手段”確實值得創業者學習揣摩。
    “公司並購”“借殼上市”“上市轉板”“海外布局”一係列資本運作的高深手段被一個“大字不識”的軍閥玩得遊刃有餘,不得不說孫殿英(孫老板)確實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創業奇才”!
    不過“創業奇才”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奉係軍閥張宗昌沒多久便被國民革命軍打的四分五裂,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新三板”再次破產倒閉。
    此時的孫殿英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自己的實力已經沒問題,但是必須要找一個靠譜的“平台”,隻有這樣才能謀求長遠發展。
    奉係軍閥張家父子雖然財大氣粗,但是“小農意識”太強,頂多就是“地主老財”,與“資本運作”根本不搭邊。
    恰在此時,蔣介石開始秘密策反孫殿英,其實就算蔣介石不策反,孫殿英也正有此意。
    因為蔣介石本身就是“海歸”(日本留學)思想超前,而且身邊還有四大家族“國內財團”支持,背後還有美國人撐腰,這可是難得的“海外資本”,所以以“蔣氏集團”為核心的“主板”才是孫殿英最好的“上市平台”。
    於是孫老板抓住機遇,帶領著“孫殿英集團”正式完成“轉板計劃”,被蔣介石任命為第十二軍軍長,加入了“主板上市集團”行列。
    在完成一係列“資本運作”之後,孫老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集團已經成型,但是奈何沒有正經業務,行軍打仗隻不過是集團副業,真正的主業應該是“賺錢”才對。
    於是孫老板抱著“不給國家經濟造成負擔”的偉大誌向,開始琢磨集團的主要“贏利點”,試圖開展集團“新業務”。
    但是“資本運作”的高手不一定真的適合“做生意”,所以孫老板一時陷入無限鬱悶之中。
    就在他為集團業務發愁的時候,上麵下來一紙調令,命他去馬蘭峪剿匪。
    孫老板本不想去,但之前的“停牌事件”給他極大教訓,讓他明白一個道理:想讓集團活下去,銀監讓去就得去。
    於是孫老板極不情願的帶著“孫殿英集團”前往馬蘭峪附近開展“剿匪業務”。
    其實說是剿匪,不過是奉係叛逃的一夥土匪,土匪頭子叫做馬福田,馬福田叛逃張家父子之後斷了財路,一路流竄到了馬蘭峪。
    馬蘭峪附近不遠就是慈禧太後的定陵,馬福田本想著去定陵裏麵偷點寶貝出來養活手下弟兄,所以開始盤算如何盜掘定陵。
    可是還沒等他想好辦法,孫老板帶的“孫殿英集團”就趕到馬蘭峪。
    雖然“集團”內部不以行軍打仗作為主營業務,但是收拾幾個土匪還是綽綽有餘,根本沒費勁就將“馬福田公司”一網打盡。
    馬福田被擒之後,跟孫老板如實交代了自己的盜墓計劃!出乎意料的是,孫老板不僅沒有殺他,還將他的“公司”直接“並購”。
    因為孫老板似乎在“馬福田公司”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集團”未來的出路。
    這就是“大集團”與“小公司”的區別,馬福田想要盜掘定陵,根本就是癡心妄想,自己的“小公司”根本沒人手,但是孫殿英的“大集團”卻綽綽有餘。
    孫老板手中有人有槍有炸藥,唯一缺的就是“創意”,於是“馬福田公司”憑借著盜掘定陵的“創意”入股“孫殿英集團”,在確定好“集團”主營業務之後,將公司正式更名為“孫殿英盜墓集團”。
    格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加入“集團”之後的馬福田對這句話有著深深的認同感,之所以自己無法將“公司”做大,是因為格局太小!
    按照馬福田原本的計劃,盜掘慈禧太後的定陵已經是極限,但是孫老板顯然對之前的計劃不太滿意,理由是格局太小。
    孫老板認為,既然要盜,就要盜票大的,於是乾隆的裕陵正式列入計劃當中。
    事實證明,孫老板不僅“資本運作”天賦異稟,還將“三十六計”爛熟於心,為了掩人耳目,孫老板將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海”加入計劃當中。
    很快東陵區域被孫老板以“軍事演習”的名義戒嚴,並在各個關隘設卡,貼上八個大字——軍事重地,閑人免進!
    過程不再贅述,暫且羅列“孫殿英盜墓集團”在這單生意中的“盈利”情況:
    公司名稱:孫殿英盜墓集團(曾用名:孫殿英集團)
    業務名稱:東陵盜寶
    參與人數:12000人左右
    投入成本:鐵鍬若幹;鋤頭若幹;炸藥若幹;
    產出價值:金銀、翡翠、珠寶、瓷器等相關文物共計三十四輛馬車
    粗算利潤:除去軍餉均是利潤!
    之所以是“粗算利潤”,是因為這其中仍有損耗!
    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要給銀監會提供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公示,“孫殿英盜墓集團”也不例外。
    但是“集團”真的能進行公示嗎?
    顯然不能!
    於是孫老板開始四處打點,這其中損失了不少。
    不過總體算下來,孫老板在這單生意中的淨利潤決不低於百億,如此大規模的“盜墓集團”自然算得上是“盜墓天團”。
    因此孫老板憑借著“東陵盜寶”成為了近代盜墓圈中的偶像級人物,同時也成為了近代盜墓賊的人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