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想當官

字數:5072   加入書籤

A+A-


    求書,找書,請發站內短信給管理員,手機閱讀更精彩,手機直接訪問 bqg8

    這個香水是我研製出來的沒有錯,可是這個香水生產和銷售不是我負責的,是我的幾個女人在弄,也是為了給府裏添點過日子的錢,所以郡主要是做香水生意的話,以後跟她們合作就可以了。;”

    秦暮說道,畢竟香水是女人用的東西,自己一個大男人的參合在裏麵,說出去不好聽,而且這次跟鎮南王府合作,鎮南王府是讓他們的郡主負責,自己這邊還是讓自己女人負責的好。

    跟誰合作都沒有問題,隻要你能做主跟我們鎮南王府合作就可以。”

    鎮南王趙英武說道,什麽他的幾個女人負責,這隻是借口而已,大秦朝的一些官員也是讓家裏的女眷負責生意這些,那樣的話,一旦追究起來,也有個借口。

    這個沒有問題,我是她們的男人,我的話她們還是要聽的。”

    秦暮說道,在大秦朝,男人是一家之主,一家之主的話,女人們都要聽的,在這個時代女人是沒有地位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自己的男人休掉。

    大秦律法裏,對婦女有“七去三不去”規定,“婦人七去:不順父母,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姤,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竊盜,為其反義也。”

    翻譯成白話,第一條是不孝順父母;第二條是不能生育出男孩子;第三是亂搞男女關係;第四條就是嫉妒;第五條就是身染重病(因為這會增加男方的家庭負擔和社會形象);第六條是多嘴多舌;第七條是盜竊。

    而“三不去”則指的是,“謂有所娶無所歸;與共更三年之喪;先貧賤後富貴。”

    大秦律法為什麽,有這個“三不去”的規定呢?

    大秦律法解釋,“嚐更三年喪不去,不忘恩也;賤取貴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無所歸不去,不窮窮也”其實也就是民間流傳的“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翻譯成白話,第一條是指結婚時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時已去世,原來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於是無家可歸;第二條是和丈夫一起為父親或母親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第三條是丈夫娶妻的時候貧賤,後來富貴了。

    這就好,隻是這個分成怎麽個分法?”

    鎮南王問道,這才是關鍵,鎮南王府肯定是要占大頭的,鎮南王府最少要占六成,這是鎮南王的底線。

    王爺,你覺得二八分,怎麽樣呀?”秦暮問道。

    誰八,誰二?”

    鎮南王盯著秦暮問道,要是秦暮的答案讓自己不滿意的話,鎮南王不介意讓秦暮吃點苦頭。

    當然是小郡主占八成,我那些女人占二成了。”

    秦暮說道,在這個事情上秦暮想得很明白,既然自己早晚保不住這個香水生意,那麽自己不如大方一點,這樣也算是搭上鎮南王府了,對自己來說,在這個世界多了一層保護傘。

    至於掙錢的點子,自己這個來自信息發達的21世紀的華夏,隨便想出一個,掙個溫飽富裕的錢,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你的意思是,我們鎮王府占八成利潤?”

    鎮南王有些吃驚地看著秦暮問道,本來鎮南王還想好了一大堆威脅恐嚇的話,結果一點都用不上了,這個秦暮給的利潤分成,比自己想要的都多。

    對呀,能跟小郡主合作,是我的那些女人的榮幸,哪裏還敢要那麽分成呀,能讓她們掙些零花錢就可以了。”

    秦暮說道,秦暮清楚這些古代人講究禮尚往來,自己越是說的微不足道,他們的心裏越會有些過意不去,總會想著補償自己,尤其是向鎮南王這樣的大人物,本來他霸占自己這個小民的香水生意,就已經很丟份了,要是被人知道了,那是很丟臉的事情。

    所以秦暮說的越是不在意,鎮南王心裏就會越難受,越是感覺虧欠秦暮什麽來的。

    這是秦暮在讀大學的時候,在圖書館看過的心理書上寫著的,這好像叫做什麽“弱者容易受到別人的憐惜”。

    好,這樣的話,香水作坊和原料都由我們鎮南王府出資,銷售也主要由我們鎮南王府負責,我們鎮南王府占八成,你占二成,你們隻要負責生產香水,其他的不要管了,利潤我們鎮南王府每個月都會派人送到你的府上的,這樣沒有什麽問題吧?”

    鎮南王說道,鎮南王清楚的很,隻要掌握了經營權,這個分成,自己鎮南王府說是多少,就是多少。

    當然沒有問題了,王爺您怎麽說,就怎麽做好了。”

    秦暮說道,現在人家是老大,問自己那是客氣,自己可不能當真,否則會惹惱鎮南王的,對自己沒有好處,就如那句話說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魚肉哪裏有什麽發言權呀。

    不錯,不錯,秦公子你想不想當官呀?”

    鎮南王看著秦暮問道,這個秦暮這些識抬舉,鎮南王覺得怎麽地也得給人家一點甜頭,免得以後人家鎮南王府仗勢欺人,強占別人的私產。

    王爺,小民想當官,可是小民現在童生試都沒有參加,連童生的身份都不是,想為官,可是沒有資格呀。”秦暮有些傷感地說道。

    大秦朝的童生試也叫“童試”,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郡、州)試與院試三個階段,每三年舉行兩次。

    醜、未、辰、戌年為歲考,寅、申、巳、亥年為科考。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郡)、縣學宮,稱入學。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的生員的考試。

    童生試,是大秦朝取得生員的入學考試,可分為縣試、府試、院試,是讀書士子的進身之始。

    縣試多在二月舉行,由知縣主持,一般考五場,分別考八股文、試貼詩、經論、律賦、策論等,縣試要求有4名村莊裏的人和1名秀才保舉,方可參加考試。

    府試多在四月舉行,由知府主持,縣試已錄取的士子得以參加,連考三場。府試要求5名村裏的人和一名秀才保舉,方可參加考試,府試通過者方可參加院試。

    通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

    有些讀書人要多次嚐試才能通過最基本的縣、府試成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後,院試多次落第,到了白發蒼蒼仍稱童生者大不乏人。

    院試是童試的最高一級,它由學政主持。院試要求有6名村裏的人和2名秀才保舉,方可參加考試。院試通過者才可進入大秦官方學校,成為一個地方生員。

    大秦朝院試三年兩試,一為歲試,一為科試,逢寅、審、巳、亥年舉行“科試”,逢醜、未、戌、辰、年舉行“歲試”,童生可在三年內參加一次科試和一次歲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

    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生員分廩生、增生、附生三等。

    成績最好的稱“廩生”,可自朝廷領取廩米津貼,謂之廩保,又稱廩膳生。其定額甚嚴,每年都要考列三等,通過考試才能保有食廩資格,故為諸生之首。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地位,童子應試,必須由該縣的廩生保送,乃得入場。

    其次稱“增生”,“增廣生員”的簡稱,是指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故稱增生、增廣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

    三是“附生”,“附學生員”的簡稱,增生外再增名額,為諸生之末,故稱附學生。凡生員初入學,尚未取得廩生、增生資格的生員皆稱附生。

    大秦朝,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得到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

    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例如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

    秀才中部份人是貧窮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帶來財富。隻有生員資格的秀才並沒有俸祿,若果未能通過之後的鄉試中舉,亦不足以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進一步,隻能回鄉以教書等方法為生。

    這些在經濟上並不富裕,但在社會上地位稍高於平民的讀書人被稱為“窮秀才”。

    秀才是大秦朝地方士紳階層的支柱之一。在地方鄉村中,他們代表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因為他們在地方官吏前有一定的特權,故此經常會作為一般平民與官府之間溝通的渠道。

    遇上地方上的爭執,或者平民要與官衙打交道,經常都要經過秀才出麵。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喪事,或過年過節,亦有請村中秀才幫忙寫對聯、寫祭帳等習慣。

    嗬嗬,這個對別人來說是很難的問題,但是對於本王來說,卻是非常簡單的事情,隻是不知道,你願意為官?”鎮南王看著秦暮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