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失控的公祭
字數:3732 加入書籤
A+A-
其實論起個稅的征收比例,對大多數官員來說,那根本不影響他們吃香喝辣,放屁都打出酥油味兒來。
之所以大家怨氣衝天,主要還是因為他們覺得,這項政策根本就是衝著他們士大夫碗裏的肉來的。
翻了巳牌之後,公祭就算正式開始,一百來號官員將徐府擠得水泄不通,棺材已經抬了出來,哭喪隊也開始嚎哭。
祭台上,高若訥精心準備的祭文,正一句句抑揚頓挫的向外讀。
讀到最後,高若訥聲嘶力竭,臉上肌肉痙攣,雙眼充血,幾欲捶胸頓足的呼喊著:“誰之過,誰之罪?法辦凶手,廢除個稅!”
“法辦凶手,廢除個稅!”台下一片片被帶動的聲音。
這一派激動的場景,直讓方仲永想到後世老米或者灣灣選舉時,那些狂熱的候選人,和他們的陪選水軍們那種瘋狂的場景。
當然,方仲永的眼神,更多的,停留在一直雙目無神的盯著棺材,如若木泥雕塑一般的徐慶川,和他身後兩個哭成淚人的小孩兒身上。
其中一個肩膀斜著的小孩兒邊哭著,口角邊掛著長長一串涎水,如若弱智兒一般,旁邊一個看過去正常的孩子,則一直拿著帕子在為那個弱智兒拭淚。
看過去真是有不少的蹊蹺。方仲永想到這裏,目光又和包拯彼此對視一眼。
而祭台上下的瘋狂,如若傳銷一般的氣氛渲染,仍在進行……
有人正補充著,高呼著:“我輩士大夫,豈能成為砧上魚肉,任人宰割!”……
許許多多富有煽動性的話,如若雪片一般向外拋灑著,許多官員本就對征收官員個稅頗為不滿,這一下子,更是被撩撥的怒氣衝衝,徐府內如若炸開的鍋。
眼見著這場麵,呂三和高若訥等一幹人等皆很是得意,彼此相視一笑,接下來,就隻剩下將禍水直接引向範仲淹、富弼等人了。
高若訥看看祭台內外一應官員,除了包拯、方仲永這兩個因著公職前來的中立派,其餘人等,無一是範仲淹一黨的人,看來,他們也怕洶湧的情緒砸到他們頭上啊。
想到這裏,高若訥的心情很是激動,他和身邊的呂三交換一下眼色,揮手示意台下的人們安靜,清清喉嚨,正要繼續說下去時,卻忽然聽到不知是誰,嚎了好大的一聲:
“火——火——火,走水了——走水了啊——”
這一聲起,整個徐府內的人都混亂騷動了起來。高若訥起初以為是誰故作大驚小怪,本打算說幾句話,讓大家都安生下來,卻猛一抬眼,就見著一股股的濃煙,從瓦子街街口升騰起來。
“大家莫要驚慌,先去後院弄些誰來,將火熄滅。”高若訥吩咐著,呂三也和幾個仆從就要去後院汲水。
但這些官員們,平時慣是養尊處優慣了的,誰還有那個心思去滅火呢,就連那些個花了錢請來的哭婆子,也是呼啦啦就向往逃竄。
響晴響晴的仲秋天氣,最是天幹物燥,瓦子街又整個擺滿了一點就著的冥器、花圈、祭粉,火苗子舔過來,狹窄的瓦子街如若一個抽風口,呼啦啦很快搞得火勢燎原起來。
火向著徐府撲過來,點燃了到處的素紙素花,冥器祭品,很快順著一排排的花圈子躥上了屋頭。
整個一條街巷很快就浸在濃煙和恐怖之中,到處都聽得被燒得嗶嗶剝剝嘩嘩啦啦滋滋吱吱的喧騰。
逃命的官員一個個慌不擇路,互相踩踏,濃煙整的很多人嗆混了頭,直向著煙裏更深處鑽逃。
高若訥一個不防,就被身後奪路而逃的官員們推倒,直直從他身上臉上踩踏而過,不過片刻功夫,高若訥就成了一隻豬頭,被踩的鼻青臉腫。
呂三和前來的幾個呂府家丁拚了死命,才用盡全力將高若訥從地上拽起來,奪路而逃。
包拯和方仲永見得火起,早一把躥過,拉了徐慶川和他身後兩個小孩兒,向著後院水甕邊而去,方仲永三下兩下將大家的衣裳都打濕了,又扯了自己身上幾片布,讓幾人掩好口鼻。
然後幾人貓著腰兒,匍匐來到後院側門,打開了們,這才衝著混亂的人群喊話,讓大家從這邊走。
幾人逃出後不久,汴京的救火隊就趕了來,眾人拿著救火工具,就開始四處滅火。
無數盆水潑在剛才還在大肆鼓吹渲染的官員身上,被濃煙嗆得一臉黑的官員們也被一一狼狽不堪的抬了出去。
其實原本火勢雖然不小,但也不至於熏天。但因著點燃了太多的粉塵和裝飾花圈用的化學作料,而產生了極大的煙霧,恐慌之中官員們相互踩踏,互相弄成豬頭一般,誰也沒有半點關心徐慶川和幾個孩子
——而唯有包拯和方仲永,關鍵時刻,還真是讓徐慶川感動。
幾人回到開封府,各自洗了臉,包拯又命人給徐慶川和孩子們各拿幾身合適衣裳。
方仲永則直接吩咐了捕快,去將方才街巷口紮花圈的老人帶來問話。
等方仲永再回到內堂時,隻看見徐慶川如若木泥雕塑般的樣子,兩隻拳頭捏的緊緊的,嘴唇也繃成一線,竟然跪在包拯麵前哭訴。
這倒是一件在方仲永意料外的事了。
方仲永並沒做什麽,隻靜靜站在門邊,聽完了徐慶川對包拯所言的事情整個經過。
在長篇累牘的陳述中,方仲永提取到的主要信息點是,徐慶川一口咬定,是有人蓄意縱火害他,而對於害他的動機,徐慶川則說得語焉不詳。
在這一片語焉不詳中,方仲永則嗅到了極大的黨爭氣息。
……
晚上回到自己書房,方仲永取了一張長卷紙,開始對汴京城的城市地圖格局進行塗鴉。
因著這個時代的地圖,還十分簡略和不周詳,方仲永感到,想梳理清楚徐慶川家中案件的前因後果,有必要對汴京城的街巷有一定程度的直觀了解。
於是就取了炭筆和鋼筆,在長卷上構圖起來。
大宋廢除了唐代棋盤式的裏坊製度,因著人口高度城市化,建築擁擠,沿街設店,商業發達,所以坊變成了一種地段名稱。道路係統也不再向長安、洛陽那般規格方正,街巷之間各有特點。(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