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0章閑話(三)

字數:5261   加入書籤

A+A-


    聽這話就知道,管事大娘是讀過書的人,隻是說到這裏,言語便有些偏激了起來,可也好理解,宮裏出來的人,大多如此,倒也不算奇怪。
    這間院子在府中僻靜之處,院中就這麽幾個人,冷冷清清的,也不用爭來鬥去,但放大到整個楚國夫人府,那就不一樣了。
    】
    世人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話是一點也不假。
    管事大娘的意思很明白,府中除了楚國夫人,其他人要是管上了事,沒準就會鬧些幺蛾子出來,那樣的話,還不如勸她家娘子出麵,起碼她們這些身邊的人不用擔心受人欺負。
    至於到時候她們欺負不欺負別人,那就看情況而定了。
    隻是她也不太把握,自長孫娘子入府以來,就是她們這些人在侍候,娘子是偽朝遺人,入府的時候沒了精氣神,去年才算緩過來一些。
    在府中不太搭理人,隻和夫人有些話說,夫人帶人出去遊玩,她也不願跟著,隻一個人在院子裏看書,倒也有無聊的時候,便帶著她們去府中的花園走走。
    後來府中的孩子們多了起來,總在幾個花園處玩鬧,她也就不去了。
    一兩個月出府一次,都是去兄長家中,在那邊待上個一兩天,三四天的,回來心情就能好上許多。
    生活簡單到乏味的地步。
    可你要覺著她心若死灰,什麽都不在意了,那也是無稽之談。
    隨在她身邊久了你就知道,這是個精細而又雍容的女人,吃穿用度都很挑剔,隻是嘴上不說罷了。
    管事大娘有時候都會懷疑,娘子之所以會到這裏來居住,不是避難來的,而是她那位兄長供養不起,才會被送了過來。
    另外這是個很有主意的娘子,正經是家中大婦的風範,長的好不說,隨時隨地都不會被別人所忽視。
    就算一句話不說的站在那裏,也會受到關注。
    正因如此,管事大娘才會勸她爭一爭,若長孫無咎一副柔柔弱弱,小家碧玉的樣子,她才不會說這些話,反而要勸她躲的遠些,以免連累大家跟著遭殃。
    也是趕的巧了,如果是昨日裏的那個長孫無咎,聽了這些最多也就是一笑了之,她才不願意管那些閑事呢。
    府中這些人都什麽處境了?還要去爭搶那點權力?
    就算爭到了又能怎樣?大家活到這個份上,一輩子也就是這個樣子了,還能有什麽盼頭不成?
    就府中那些孩子,一個個的她都見過,現在還不怎麽懂事,等他們知道自己的母親的處境,再聯想到自己的前途,不生怨言就是好孩子。
    到時候一旦覺得母親,或是自己的家世礙事了,不定會做出什麽惡事來呢。
    …………
    可今天的長孫無咎不一樣了,相依為命至今的兄長那般作態,著實刺激到了她,連從小一起長大的兄長都不牢靠,那還能指望誰?也就隻剩下自己了。
    昨天還看不上的府中的這點權力,在她眼裏一下變得不同了起來。
    她下意識的摸了大貓的腦袋,想了片刻道:“別什麽都是聽說,夫人是領過兵的人,府中這點事她應付起來自如的很……”
    管事大娘一聽這話,梳理頭發的手便頓了頓,隨即便是大喜,“娘子放心,我明日裏就再去打聽打聽,夫人身邊的臘梅跟我親的很,問她準沒錯。”
    長孫無咎心裏苦笑,這個節奏她可太熟悉了,當初她管著秦王府內宅諸事,身邊的人可不就是這個模樣?
    她十三歲和李世民完婚,那時還小,對說話做事都很大氣的李二郎很是欽慕,婚後的日子過的也還不錯。
    李世民常年在外奔波,家中的事都是她來做主。
    大業十二年,天下已經亂了起來,阿公李淵在太原留守任上反跡已現,消息傳回長安,舉朝震動。
    當時她也是惶然不已,幸賴有人接應,一大家子人跑出了長安,後來才知道,是馬邑那邊的邊軍來到長安把一家人都接了出來。
    這麽說起來,她還受到過當今皇帝的恩惠呢。
    …………
    往事在長孫無咎心中一閃而過,那都是差不多十幾年前的故事了,也沒什麽好追憶的。
    隻是想想也是心酸,和丈夫相聚在一起的日子不多,最長的一段日子還是丈夫和大伯鬥的最為激烈的時候。
    丈夫回到府中常常眉頭深鎖,不定藏了多少心事,再非當年在洛陽那個意氣風發,能言善笑的李氏郎君了。
    不過到底還是沒能鬥得過別人,現在想起來,她總覺得何苦來哉?
    隴西李氏那樣的人家,榮華富貴加身,和帝王隻差一線,為什麽非要走上那根獨木橋呢?長安那麽多的人家,你看哪家有李氏這麽慘?
    父子幾個人都沒了性命,隻留下一大群的孤兒寡母,淒淒涼涼的活了下來,也就是當今這位皇帝不好漁色,不然李氏這一枝的臉往哪裏放?
    嗯,聽說皇帝還是挺好色的,估計是有小姑坐鎮,大家才能平平安安至今。
    …………
    “打聽什麽呀……”長孫無咎搖了搖頭,“去把那張瑤琴取出來,我明日送去給夫人,她喜歡彈琴,正好聽她彈上一曲。”
    管事大娘點頭應了,卻又猶豫的道:“娘子,那張琴不是說……”
    長孫無咎笑笑,“那本就是李氏的東西,送回到夫人手中正是應該,她見了也一定歡喜,那可是嚴姑故物。
    被……他送了予我,聽說那時夫人可是哭了好久呢。”
    管事大娘讚道:“失而複得,夫人必然欣喜,而娘子忍痛割愛之舉,也定能得夫人感激。”
    長孫無咎幽幽道:“我寄居於夫人府上,受她蔭庇已有數載,隻不過歸還夫人一件舊物罷了,有什麽可被感激的呢?
    而且那張琴留在我這裏也是無用,每每還經睹物思人之痛,正好斷了念想,長孫家的女兒本就不欠他什麽……”
    後麵話顯然是說給她自己聽的,話音漸低,言語含湖,管事大娘沒聽清,卻也知道娘子不好受。
    “娘子再吃用些,別餓著了,不然晚上睡的不安穩,茶涼了,我去給娘子再烹些來,如今這些茶聞著就香,據說都是宮裏邊今年奉上來的新茶。
    娘子你說也怪了,前些年咱們飲茶,都要放些鹽沫啊,蓮子之類的東西進入,茶湯烹出來味道各異。
    如今呢,什麽都不放了,就隻些茶葉子,我飲著總是不慣,苦澀的很,可大家卻都說好,難道是奴婢的嘴巴出了毛病?”
    一邊嘮叨著,一邊讓丫鬟送進來火爐,茶壺,茶葉和水,手法嫻熟的開始烹茶。
    大貓喵嗚一聲,離開了長孫無咎的懷抱,跑到茶爐旁邊繞了兩圈,才在不遠處爬了下來。
    七月中旬的天氣,漸漸涼爽了起來,貓兒畏寒,總想找個暖和點的地方待著。
    長孫無咎披散著頭發,一手支著下頜,靠在矮幾之上,“飲茶乃是大雅之事,以前眾人為顯其貴,總要放些稀罕物來調和茶味,要的就是個與眾不同罷了。
    如今什麽也不放了,還為本真,合乎自然,於是也就合了雅之一字,看來大娘非是雅人啊。”
    管事大娘就笑,“奴婢烹的一手好茶,也能吟得幾句酸詩,娘子怎能說奴婢不夠雅致?”
    長孫無咎被她給逗笑了,也不跟她爭辯,和很多事情一樣,雅事本質上乃君子之雅,身份不對就什麽都不對。
    飲茶之風從南北朝漸漸盛行,尤其是那些林下隱士們,對飲茶的風氣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到得唐初,茶葉這種東西便普及到了百姓之家。
    至於茶該怎麽來飲用,口味怎麽調和,還是貴族人家引領風氣。
    如今這種不放任何調料的飲茶方式,卻是從宮廷中先開始的,聽說是皇帝喜歡這樣飲茶,於是眾人紛紛彷效。
    至於什麽雅不雅的,其實都是穿鑿附會的說法。
    隻不過平民百姓沒有貴族那麽多的花樣好耍,是十分歡迎這種風氣習慣的,用茶葉待客的時候,可以省下不少花用,大家也不用再攀比什麽,確實省事不少。
    對於貴族來說自然也沒什麽,既然調料上分不出貴賤,那就從茶葉的來源入手,總歸能把自己拔高起來的。
    長孫無咎一直是個很重注生活品質的女人,身上冒著的都是雅氣,卻無攀比炫耀之心,是典型的大家閨秀風範。
    “夫人有什麽都想著娘子,據奴婢所知,宮裏賜下什麽,都會有娘子一份,奴婢又要多嘴了,娘子平日裏應該去陪夫人說說話,夫人一個人……其實也挺孤單的。
    卻還不想入宮,真是讓人琢磨不明白。”
    長孫無咎皺了皺眉頭,“有些話在心裏想想就行了,不要宣之於口,夫人行事,也是你能置喙的?”
    管事大娘手抖了抖,大貓適時張開嘴巴,露出獠牙,對著她哈了兩口,很有狗腿子風範。
    “娘子教訓的是,奴婢這嘴巴確實該打,夫人待人好,娘子待人也好,奴婢出宮能到這裏來,是幾輩子修下的福分,不能操心太多,不然怕是要遭天譴。”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