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章

字數:5382   加入書籤

A+A-




    漢桓帝在接受了胡廣的效忠後,終於在朝中也算是有了一個值得信賴,並且極具分量的親信,這讓漢桓帝在官場上也有了一定話語權,而不至於說什麽都沒有人理了。

    至於楊震推薦的第二個人,那便是馬融了。

    因為馬融持才傲物,又欺軟怕硬,被梁冀教訓了幾次之後,就開始投靠了梁冀,對著梁冀各種拍馬屁,而且還專門寫文章來對梁冀歌功頌德,讓漢桓帝對馬融的看法十分不好。

    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很早便出仕為官,曆任了校書郎、郡功曹、議郎、大將軍從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職,後來因為得罪了大將軍梁冀而被剃發流放,途中自殺未遂,得以免罪召還,並且再任議郎,又在東觀校勘儒學典籍,後因病離職,延熹九年(也就是公元166年),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歲,而在唐代時配享孔子祭祀,宋代時被追封為扶風伯。

    馬融一生注書甚多,注有《孝經》、《論語》、《詩》、《周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書,可惜皆已散佚,清人編的《玉函山房叢書》、《漢學堂叢書》都有輯錄。另有賦頌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而且馬融尤長於古文經學。設帳授徒,門人常有千人之多。他不拘於儒者的禮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嚐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漢靈帝時期的很多大臣,比如盧植、鄭玄等都是其門徒。

    馬融因為是將作大匠馬嚴的兒子,其從祖為東漢名將馬援,所以從小得到了極好的教育,因此馬融的言語和姿態優美,而且有才華,善於言辭。

    在此之前,京兆人摯恂隱居南山,用儒術教授門徒,不應州郡征聘,名聞關西地區。所以馬融就跟從他遊學,博通經書,因為摯恂很欣賞馬融的才華,於是替你把女兒嫁給了馬融。

    到了永初二年,大將軍鄧騭聽聞馬融的名聲,於是召他任舍人,但馬融並不喜歡此職(嫌棄官職太小了),所以就沒有應命,之後馬融客居在涼州的武都、漢陽二郡之間,又碰到了當時羌人突起造反,擾亂邊境,於是當地的米價飛漲,自函穀關以西,路上餓死的人一個接一個。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馬融自然也是遭受到了饑困,所以就後悔了起來,對他的朋友說:“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割其喉,這種以名害生的事,愚夫也不幹。’這是為什麽呢?生命是最可貴的。現在為了怕鄉曲之士恥笑,使無價的身體受到摧殘,這不符合老莊的道理。”

    於是乎,給自己找好了理由的馬融,決定應鄧騭的征召出仕。

    到了永初四年,馬融便被拜為校書郎,到東觀典校秘藏書籍。當時是鄧太後掌權,鄧騭兄弟輔政。一般淺見的儒生學士,都認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於是停止了練武的製度,不講戰陣之法,因此猾賊蜂起,乘國家無備。

    所以馬融對此大為不滿,認為文武之道,是聖賢所重視的,金、木、水、火、土,人們把它們並用,任何一個都不可廢,怎能不講武功。

    所以在第二年的時候,馬融完成了《廣成頌》來諷諫朝廷,結果《廣成頌》送上皇宮之後,得罪了當權的鄧氏,所以馬融隻得呆在東觀,十年之內都不得升遷,所以馬融後來因為自己侄子的去世,於是請罪歸家,結果鄧太後聽說後勃然大怒,認為馬融不遵從朝廷的命令,想在州郡做官,於是便直接下令禁止馬融為官。

    然後等到了建光元年,鄧太後去世之後,漢安帝親政,於是便召還馬融回到了宮中講部,之後又讓馬融出任河間王廄長史,而且當時的漢安帝東巡岱宗(泰山),所以馬融趁機獻上了《東巡頌》,所以漢安帝對他的文才感到驚奇,於是召拜馬融為郎中。

    到了延光元年的時候,北鄉侯劉懿即位,馬融因此稱病辭官,在郡裏任功曹。

    之後到了陽嘉二年,朝廷下詔命群臣推舉敦樸之人,城門校尉岑起舉薦馬融,馬融趕赴征召,經考核出任議郎。,之後又被大將軍梁商任命為自己的從事中郎,後升任武都太守,結果遇到了當時西羌反叛,征西將軍馬賢與護羌校尉胡疇率軍征討,但卻拖延不進,而馬融知道馬賢必敗,於是上疏請求允許自己率關東兵五千進攻,但朝廷沒有聽從,之後馬融又上疏認為羌人和北方少數民族,可能會來侵擾,應做好準備,不久,隴西郡的羌人造反,烏桓侵掠上郡,都如馬融所說的。

    馬融後來經曆了三次遷升,至漢桓帝在位時,馬融任南郡太守,之前,持才傲物的馬融因為一些事情得罪了大將軍梁冀,所以梁冀就暗示有關部門誣告馬融在郡裏貪汙,馬融於是被免職剃發,流放至朔方郡,結果在流放途中,馬融自殺未遂,得以免罪召還。再任議郎,又在東觀校勘儒學典籍,並參與續寫了《漢記》(史稱《東觀漢記》),後來因病離職。

    當初,馬融被鄧氏懲辦,便不敢再觸犯權貴,後來又為梁冀起草陷害太尉李固的奏折,被當時的吳祐斥責說:“李公的罪,成於您的手下。李公如果遭到誅殺,您有什麽麵目見天下人呢?”,說的馬融無言以對。

    不過之後馬融又為梁冀作大將軍《西第頌》,因此頗為正直之士所恥笑。

    因此,馬融當時雖為大漢大儒,但是因為其德行原因而受到了文士勢力的排斥,不過其名望之高,還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漢桓帝依舊是接受了楊震的推薦,招攬到了馬融。

    而這時的馬融也知道了自己尷尬的處境,畢竟他一開始所攀附的梁冀已經被殺,那些本來隻是在暗地裏嘲諷馬融的人。現在可是在毫無顧忌的站出來指責馬融了,所以當時的馬融迫切的需要一個新的靠山,以保證自己不會受到那些文士的口誅筆伐,畢竟馬融也是一個好麵子的人。

    所以,馬融毫不猶豫的接受了漢桓帝的征召,前往洛陽為官,成為了胡廣的下屬。

    雖然馬融這人有些趨炎附勢,但是能力肯定是有的,知道漢桓帝現在麵臨的窘境,所以馬融決定為漢桓帝再舉薦一些人才到洛陽城內為官,畢竟像馬融這樣的名士負責舉薦人才,其他人都是不好說什麽的,所以漢桓帝在朝廷上的勢力快速壯大,也算是馬融的功勞。

    不過俗話說得好,肥水不流外人田,馬融舉薦了自己的弟子鄭玄擔任高官。

    提到馬融與鄭玄,《世說新語》裏麵可有一個編排出來黑馬融的故事,講的是鄭玄在馬融門下求學時,過了三年也沒見到過馬融,隻是由馬融的高才弟子為他講授經書罷了。

    而馬融曾用渾天算法演算,可是最後的結果結果不符,結果馬融的弟子們也沒有誰能理解,當時就有人說鄭玄能演算,馬融便叫鄭玄過來,要他進行演算,結鄭玄一算就解決了,大家都很驚奇佩服他。

    結果等到鄭玄學業完成,辭別回家,馬融隨即慨歎禮和樂的中心都將要轉移到東方去了,擔心鄭玄會獨享盛名,所以心裏很忌恨他,想要來找鄭玄的麻煩,因此鄭玄也猜測馬融會來追趕,便走到橋底下,在水裏墊著木板鞋坐著,馬融果然利用旋轉式盤占卜鄭玄蹤跡,然後告訴身邊的人說:“鄭玄在土下、水上,靠著木頭,這表明一定是死了。”,於是馬融便決定不去追趕,鄭玄終於因此得免一死。

    不過這畢竟隻是一個傳說,馬融還不至於做出這樣的事情。

    鄭玄出生之時,鄭氏家族已經敗落了,他的祖父鄭明、父親鄭謹,都沒有出仕,隻在鄉間務農,家中生活也比較貧寒。

    但是鄭玄自幼天資聰穎,又性喜讀書,勤奮好學,所以鄭玄從小學習書數之學,到了八九歲時就精通加減乘除的算術,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過他,即便是讀書人,不專門學習書數者也趕不上鄭玄的水平。

    到了十二三歲時,鄭玄就能誦讀和講述《詩》、《書》、《易》、《禮記》、《春秋》這儒家“五經”了。同時,鄭玄還喜歡鑽研天文學,並掌握了“占候”、“風角”、“隱術”等一些以氣象、風向的變化而推測吉凶的方術。

    不過鄭玄知道這些都隻是旁門小道,所以鄭玄自少年時就一心向學,確立了學習經學的誌向,終日沉湎於書卷中,孜孜以求,但是鄭玄不尚虛榮,天性務實,有一件小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在鄭玄十一二歲的時候,他曾隨母親到外祖家做客,當時客人很多,在座的十多位客人都衣著華美,打扮得煥然一新,一個個言語清爽,誇誇其談,顯得很有地位和派頭,唯獨鄭玄默默地坐在一旁,似乎身份和才學都趕不上人家。

    結果鄭玄的母親見狀,感到麵上無光,便暗地督促他出頭露麵,顯露點才華,表現點闊綽和神氣,鄭玄卻不以為然,說這些庸俗的場麵“非我所誌,不在所願也”。

    鄭玄16歲的時候,不但精通儒家經典,詳熟古代典製,而且通曉讖緯方術之學,又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在當地聲名遠播,被大家稱為神童,而當時朝廷的統治者相信災異、符瑞之說,把各種自然災害視為上天對人類的懲罰和警告;而把自然界罕見的一些現象,如禾生雙穗、珍禽異獸出現等,看作上天對人們的獎勵和對“政治清明”的讚賞。

    所以為了證明統治者的行為符合天意,朝廷便鼓勵地方官府將“符瑞”逐級上報,借以神化和歌頌封建統治,麻痹人民,但是當時的吏治腐朽,州、縣官吏大都是宦官勢力的親戚朋友,所以基本不會做文章。

    在這一年民間有人獻瑞,不同的兩棵秧長到一起結了一個瓜,稱為“嘉瓜”;一枝禾稻結了兩個稻穗,謂之“嘉禾”,所以縣裏要討好上級,就將“符瑞”的情況寫成公文並加上頌辭上報,無奈官吏鄙陋無文,寫的東西實在拿不出手,隻好請神童鄭玄來改寫,因此鄭玄寫好了公文,又寫兩篇頌辭,倍受縣吏的賞識。郡守認為鄭玄是少有的奇才,不愧神童之名,後來親自為他主持了冠禮,鄭玄的名聲也開始傳播開來。

    而鄭玄對術數之學的研究也很有心得,因此鄭玄成名很早,據《玄別傳》記載,鄭玄17歲時,有一天正在家讀書,忽見刮起了大風,他根據自己掌握的一些方術來推算,預測到某日、某時、某地將要發生火災,於是鄭玄立即到縣府去報告,讓政府早做準備,結果到了某日某時,某地果然發生了火災,但由於早有準備,並沒釀成大害。這件事不脛而走,鄭玄又被當地視為“異人”。

    最後伴隨著知識和學問的增長,鄭玄步入了青年時代,而鄭玄雖然立誌於潛心鑽研經學,並已具有了一定的經學造詣,但是由於家境貧寒,生活困苦,所以已沒有條件繼續專門攻讀了,父母兄弟迫於生計問題,也都不允許他再不事產業而長年讀書了。

    因此在18歲那年,鄭玄不得不出仕,充任鄉嗇夫之職,當時的漢代地方政府實行郡、縣二級製,縣以下設鄉、亭、裏、什、伍等,一般是五戶為伍,十戶為什,百戶為裏,十裏一亭,十亭一鄉,而鄉嗇夫是鄉一級地方小吏,掌管訴訟和稅收等事。

    對於自己主管的工作,鄭玄勤勤懇懇,十分認真,撫恤孤苦,甚得鄉裏的好評,不久便晉級而成為鄉佐,大約相當於副鄉長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