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伴生者的悲哀。
字數:3178 加入書籤
當了解到所謂朱雀伴生者秘密的我,很無奈的沉默了。所謂伴生者,也就是我,無非隻是一個容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容納那毀天滅地的力量!
我們也可以將伴生者理解為一種可以充當祭品的資源,在人類即將被邪惡勢力所奴役的緊急關頭,伴生者以犧牲自我為代價,對敵人進行最致命的打擊。相應的,伴生者可以使用神獸的力量,優秀的伴生者也可以做到神獸化。
所謂神獸,世界上有很多種。在我華夏最廣為人知,也最為強悍的共有四隻。他們是分別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按照五行元素又分為:東方青龍為木,西方白虎為金,南方朱雀為火,北方玄武為水,而最為神秘的中央黃龍為土。這裏說的黃龍,並非四神獸之列,乃更為高級且行蹤難覓的四神獸之長。
這裏說到南方朱雀,又稱鳳凰或玄鳥,四象之一,屬於南方之神。朱雀,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有從火裏重生的特性,故又叫火鳳凰。
與我伴生的鳳雛,正是火鳳凰一族。而我,也就是那所謂的朱雀伴生者。
伴生者是悲哀的,因為每當四神獸伴生者出現,也就意味著華夏大地將麵臨巨大的浩劫。而作為四神獸伴生者的使命,就是在危亡時刻,以犧牲自我的方式,去拯救這個在我看來,似人非人的世界。
或許,這對於我們伴生者來說,也是幸福的。用淋漓的鮮血,去守護那些我愛的,和愛我的人。或許犧牲生命我們,隻能在人世間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但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有著屬於我們對於愛的詮釋。
神獸的傳說,一直在華夏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流傳。而四神獸中,關於朱雀傳說,數量最為豐富,最廣為人知的一次,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
相傳楚國有一年發大水,連續三個月降雨不見天日,全國成了水鄉澤國,百姓苦不堪言。
楚國國君設壇祭日,祈求太陽早日出來,但卻沒有任何作用。在法師做法祈禱時,天空中顯現出一隻邪惡的烏龍,張牙舞爪的翱翔於天空中行雲布雨。
見到此情景的國君,詔令楚國勇士討伐邪惡的烏龍,但很可惜,所去的勇士都被烏龍打敗並吃掉。
正當國君一籌莫展時,有一謀士說,在楚國的東邊有一座鳳凰山,山上有一隻神鳥名曰——火鳳凰。或許它可戰勝那烏龍。
楚國國君和謀士請火鳳凰為人間除魔,在得知事情原委後,火鳳凰義不容辭前去除魔。
火鳳凰和烏龍大戰七七四十九天沒有分出勝負,為了天下的黎民蒼生,火鳳凰最後隻得犧牲自己,燃燒自己的心和烏龍戰鬥。
最後火鳳凰和烏龍同時化為灰燼。
天地重現光明楚國百姓為了紀念火鳳凰,在鳳凰山上修了一座火鳳凰壇。
時至今日,雖然壇是沒有了,但是山還在。一座雄偉巨大的,方圓幾公裏的紅色山峰。
傳說永遠是傳說,傳說永遠不是真相。在人們口口相傳火鳳凰戰烏龍的故事中,隱去了那隻火鳳凰的真相。
那場戰鬥並沒有七七四十九天,隻有一瞬間。而那隻與烏龍戰鬥的火鳳凰其實是一個人,一個隱藏在民間的伴生者,她是一個女人,她叫姬蕊兒。
她和大多數人一樣,她有她的家庭,有可愛的孩子,有深愛她的丈夫,有一個溫馨的家。可這一切,就在那隻烏龍來了之後,都失去了。
在洶湧的洪水中,她失去了她那可愛的孩子與深愛他的丈夫。
在痛失親人,眼見生靈塗炭的悲痛欲絕中,她主動請纓找到了楚王請戰。在巫師的協助下,她以自己生命的代價,與邪惡的烏龍一起毀滅。
或許,在災難剛降臨時,她也可以用同歸於盡的方式去解決那邪惡的烏龍。可人是有感情的,或者說有私心的。她不舍得那個愛他的丈夫,那個胖嘟嘟可愛的孩子,那個溫馨的家。她不舍得就這麽離他們而去。
可命運就是那麽的殘酷,身處命運支配下的我們,往往是身不由己。當你割舍不下自己對愛的羈絆,不能去完成你的使命時,命運會為你做出你所不能承受的決定。
當她看到那被水泡的發白,雙目圓睜,在不甘中死去的丈夫;當她看到那在胸前緊握著一雙小手,手中死死攥著一隻一天前她親手縫製的小布偶的兒子屍體時,她的心也一同死了。
這是何等的悲哀與撕心裂肺的痛苦?是詛咒還是命運?在命運麵前,人又是何等的渺小?
在收斂摯愛與骨肉的遺體時,她望到了遍地的屍骸與因失去親人撕心裂肺哭嚎的人們。整個天地都仿佛沉寂在一片死亡的氣息中。
這時,在那布滿死亡氣息的天空中,傳來一陣刺耳的龍吟,好似在嘲弄那些似螻蟻般存在的人類。此時的姬蕊兒停止了哭泣,仰望天空中的惡龍,用因哭泣而紅腫到無法發出聲音喉嚨斯嚎著。
或許當她化作一隻巨型的火焰鳳凰,以翎羽將惡龍纏抱使惡龍無法掙脫,再以最為炙熱的烈焰將彼此化為灰燼前,她的嘴角會揚起了一絲微笑。在這一刻,她是幸福的,因為在她的眼前,回想起了那個讓她無比溫暖的家,那個愛她的男人,那個咿咿呀呀喊她媽媽的孩子。
事後,楚國的君主封鎖了伴生者的秘密,因為伴生者的存在對於普通人來說過於震撼,也或許會因此受到心術不正者的覬覦。更甚至於會威脅到皇權的根基。
犧牲生命姬蕊兒,沒有留下任何傳說與故事,她隻能永遠的存在於不為世人所知秘密裏。
本回完
謹以此章紀念:偉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