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趙構要議和
字數:2967 加入書籤
戰爭在持續,金人日子不好過。
漸漸的金人,議和派在抬頭。
南宋也不好過,兩線作戰,不論是嶽飛,還是韓世忠,都是吃不消,南宋連年財政赤字,虧空不斷。能堅持到現在,還是因為百姓們堅韌,趙構的心大。
南宋有些吃不消,議和派也在抬頭。
隻是議和派,不再是秦檜,而是其他人……
告別五年,再次回到江南,劉秀恍然如夢。
不久後,劉秀見到趙構。
此時此刻,趙構頭上滿是白發,蒼老了很多,臉上滿是疲憊,他僅僅二十五歲,卻好似五十二歲。
“朕又在重複錯誤,若是沒有意外,不久之後,朕隻能議和!”趙構歎息道:“滿朝文武,皆是想要議和,唯有寥寥數人,不願意議和;江南的百姓,都是想議和,不願意大戰。他們不願意為虛無縹緲的理想,而流血流汗!”
“眾怒難犯,眾人皆是想要議和,朕也無法拒絕。朕若是拒絕,不久之後,又是一場兵變,朕會殞命!”
趙構歎息道,知道曆史大勢又如何。
隻能順勢而為,無法逆流而動,強行逆流,隻會死得淒慘。
他是皇帝,也無法逆流。
議和,是大勢所在。
曾經,嶽飛逆流而上,有風波亭之死;他若是逆流而上,也會有兵變,死得就是他。
“可惜……”劉秀歎道:“陛下,曆朝中,那一朝軍力最強!”
“若是論天下強兵,當屬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人!!”趙構評價道。
“此言謬亦!”劉秀淡淡道:“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等,已將秦朝大一統走完九十步;秦始皇隻是走最後十步而已。他之成功,站在前人肩上;漢文帝,漢景帝,奠定漢朝強盛之根基,漢武帝順勢收取果實。”
“前人鋪好路,他們收割果實而已。陛下若有秦皇漢武的基礎,亦早滅金。不論才智謀略,陛下皆不遜色於他們,唯一不如他們,隻是沒有好爸爸,更沒有好爺爺!”
趙構又道:“那唐太宗如何?”
“唐太宗是名將,卻不是名帥!”劉秀淡淡道:“名帥是李靖,而不是唐太宗。唐太宗,用兵如神,可最多駕馭五萬大軍,軍隊再多就是力不從心。虎牢關一戰,擒拿竇建德,那是運氣!打贏一戰不難,可勝利一戰,卻擒拿一國皇帝,唯有唐太宗有這樣運氣!自古,寧失洛陽,莫失河東。若竇建德沒有攻擊虎牢,而是進攻河東,占據河東,那時夏唐交鋒,反複不斷,天下尚未可知!”
“然而,戰爭永遠不要指望運氣,更不要期待敵人犯錯誤。敵人犯錯誤,那是運氣。敵人都是精明到極致,那才是正常節奏!原本,唐太宗隻是名將,不是名帥,其實也算不什麽。可唐太宗晚年,過於好名,想要超越隋煬帝,禦駕親征,出征高句麗。結果,二十萬大軍,他駕馭不住,軍隊太多,導致後勤混亂,準備不足,兵敗高句麗,損失慘重!反倒是他的兒子李治,有自知之明,從不禦駕親征,讓合適人幹合適的事情,反倒是滅高句麗!”
趙構道:“國師,這是何意?”
劉秀道:“陛下沒有好爸爸,沒有好爺爺,當不了富二代,隻能努力拚搏,學劉邦!劉邦才略一般,可有識人之明,而有識人之明,關鍵是認識自己,有準確定位!”
趙構忽然問道:“國師這是何意。”
劉秀淡淡道:“曆代王朝,唯東漢最善用兵。東漢消減軍隊,全國軍隊不足十五萬,可軍隊少而精,少而善戰。西漢征戰,勞師遠征,出動幾十萬之多,不論是勝敗,國力損耗不少。可東漢出征,不過是三五萬,可善於聯盟各族軍隊,戰力出眾,勝仗居多!曾經班固,僅僅是三十六人,卻是在西域拉起幾十萬的聯軍,幾次擊敗匈奴!”
“西漢兵製也罷,唐朝府兵製也罷,本質是全民皆兵,兵員主要是農民,半農半兵,戰鬥力有限,一旦潰敗,傷亡不小;可東漢卻是軍隊職業化,軍隊皆是貴族組成,能征善戰,每次出兵不過是三五萬,卻是勝戰居多!西漢,唐朝,皆是有窮兵黷武之說;可東漢大戰數量,不比這兩朝少,卻無窮兵黷武之說!”
在兵製上,東漢、蒙古軍、八旗軍皆是相似至極,都是少而精,善於聯盟外族,以少破多,善於驅趕外族,消耗敵人。
成吉思汗巔峰時刻,軍隊不過十五萬。
“軍隊太多了,沒有用!”劉秀道:“秦朝有百萬大軍,可到了滅亡時刻,百萬大軍何在;北宋有百萬大軍,可到了滅亡的時刻,百萬大軍何在!軍隊多而混亂,損耗糧草眾多,良莠不齊,後勤壓力大,一旦後勤斷絕,全軍崩潰。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可又是有幾個韓信!可即便是韓信,在最巔峰的時刻,對決最為弱小的霸王時,也是初期潰敗;後期,靠著疲勞戰,才擊潰霸王。”
劉秀歎息道:“可如此好運,韓信一輩子也沒有遇到幾回。”
“國師,可是怪朕軍隊太多!”趙構說道。
“陛下想要質量不足,數量彌補,想法不錯,可手段很爛。宋朝動員能力不如秦國,百姓堅韌也不如秦人。能堅持到了現在,沒有亡國,簡直是祖宗保佑!”
劉秀淡淡道:“戰爭該結束了,三年時間,結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