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為何讀書
字數:5117 加入書籤
允熥送走了梅殷,馬上讓常瑞江去把文垚,和寶慶她們三個叫過來。
前兩天允熥答應抱琴親自給文垚開蒙,後來想著既然如此那就把寶慶她們三個叫過來一起上學吧,所以第二天和熙瑤說了。
熙瑤當然是不會反對的,上午和她說了,下午四個小桌子都打好了送到了乾清宮。
但是前兩天不知道怎麽回事,允熥覺得事情特多,一直沒有抽出時間來,直到今天才有空。
王喜指示小宦官把東西都擺出來。沒等一會兒,四個小孩子來了。
寶慶走進來,笑著對允熥說道:“大侄子,你要教我們讀書嗎?”
允熥聽到她的稱呼,頓時覺得頭大,他已經預感到,要是今日的講課不成功,寶慶會是最大問題。
事實果然是與允熥預料的一樣。寶慶在課堂上總是打斷允熥說話,又不時提一些與課堂上無關的問題,並且發散思維要和敏兒等人說話。思齊和文垚自然是不會和她說話的;敏兒一開始也不和她說話,但是後邊也忍不住了。
允熥又不好當著寶慶的麵責罰敏兒,更不能責罰寶慶,所以一個時辰就耽誤過去了。
期間寧國公主來了一趟請求與梅殷一起去滁州,允熥沒有多想就答應了。
晚上允熥帶著文垚來到承乾宮。隨口和抱琴提起今天下午給他們開蒙的事情來。
抱琴當然對於寶慶不滿,但是一個小孩子,她也沒法和人家計較。還得做出不在意的表情來寬慰允熥。
第二天下午,允熥再次召集幾位小朋友來開蒙。允熥今日本來已經做好與寶慶長期抗戰的準備了,但是今日寶慶的母親張美人來了。
張美人見到允熥之後馬上就給允熥行禮,並且說道:“陛下,寶慶年紀小不懂事,請不要和她計較。”然後跪倒地上扣頭不止。
昨日張美人本來是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她知道寶慶在西六宮外和敏兒、思齊一起玩鬧的事情,但是既然熙瑤也沒有找過她,並且在她看來公主捉弄幾個下人也不算什麽,所以也隻是稍微說幾句拉倒。
但是昨日晚上寶慶睡下以後,張美人偶爾聽到服侍寶慶的宮女說起今日的事情,大驚。第二天早上寶慶剛剛起床,衣服都沒有穿好,張美人就進來教訓寶慶。
張美人當時是真的非常生氣。捉弄下人就算了,破壞點兒東西隻要允熥不計較也沒什麽,但是在允熥啟蒙的時候搗亂,抱琴還不恨死她?就是熙瑤也是不會高興的。
寶慶是挨了這輩子的頭一次打,哭得驚天動地的,好在打之前張美人緊閉房門,所以其他宮殿的人沒有聽到。
打完了,張美人又和寶慶講道理,然後中午給她收拾一下,下午帶著來到了乾清宮。
允熥見到扣頭不止的張美人,就是到是怎麽回事了。允熥笑道:“張太妃(尊稱),寶慶年紀還小,朕是不在意的。太妃快起來吧。”
張美人說道:“就算陛下不計較,臣妾也是要請罪的。”
允熥又和她說了半天,張美人才站起來,又私底下囑托了寶慶幾句,然後才回自己的寢宮。
今日開蒙,寶慶十分老實的坐在自己的蒲團上,一句話也沒有說。允熥也知道原因,所以也不說話。
允熥決定把昨日說過的再說一遍。允熥說道:“咱們先把《三字經》讀一遍。我讀一句,你們跟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四個小孩說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性相近,習相遠。”
……
讀完了一遍,允熥說道:“今天我來講解一下。”
……,然後下一句。孟母你們知道是什麽人嗎?舉手回答。”
思齊舉手說道:“舅舅,我知道,是孟子的母親。”
允熥說道:“對,思齊真是不錯。昔孟母,擇鄰處。這兩句是一個典故,講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的父親在他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仉氏不再結婚。孟子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說:“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他們又搬家至屠場附近。……,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的媽媽滿意地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就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允熥問下邊的四個小孩,說道:“這下子記住了這兩句了嗎?”
敏兒爭著說道:“原來這兩句是這個意思啊,我記住了:昔孟母,擇鄰處。”其他三人也點頭說道:“記住了:昔孟母,擇鄰處。”
允熥又誇讚了他們一句。
然後允熥又講解了後邊兩句,並且把‘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四句也講解了一遍。
然後因為允熥講解的很慢,半個時辰就過去了。允熥覺得這麽小的小孩兒學太多了不好,就說到:“今日就到這裏吧。”
敏兒第一個站起來說道:“那父親,我們回去了。”
允熥說道:“嗯,你們回去吧。”
敏兒拉著寶慶和思齊走了。
允熥又拿出東西來寫寫算算,等到快吃飯了,才帶著文垚來到抱琴的承乾宮。
第二天下了朝,允熥對所有的輔官和幾位中書舍人說道:“朕打算給皇長子文垚,還有兩位公主開蒙,要找一名先生。”
朕對於開蒙的先生是有要求的,必須是對小孩子非常有耐心,並且對於《三字經》等經典書籍十分熟悉,能夠把詞句深入淺出的講解出來的。”
還有,要能讓孩子感覺親切的,不能是麵相凶惡地。……”
人推薦上來了,朕要親自當麵試一試。讓他當著朕的麵給皇子皇女講學,不合朕意的不取。”
隻要符合了以上要求,不論是否有功名,不論年紀大小,朕一律接受。”
下邊的人麵麵相覷。一開始允熥說了給皇子、公主找開蒙的先生,大家都是十分的高興。現在隻是給皇長子、公主講學,要是皇帝欣賞,將來教導皇太子也是名正言順的。
他們正想著把自己知道的認為適合教學的人推薦上去,就聽到了允熥的一大堆要求,然後就不知道是不是要推薦自己的朋友了。
方孝孺說道:“陛下,不論功名、不論年紀,臣等都明白,但是為何還有其他要求?”
允熥說道:“我皇家的孩子,不論男女,都不必為科舉而努力,讀書隻為明理。”
要想明理,就要不僅對於書的內容記下來,更要知道書中寫的文字是什麽意思。”
但是又不需要一字一句的摳這些話的意思,能知道聖人想要說明白一個什麽道理就行了。所以要求對於《三字經》等經典書籍十分熟悉,能夠把詞句深入淺出的講解出來的。”
小孩子嘛,剛剛讀書肯定有很多的問題要問,這時自然而然發生的,也並不是對於聖人說的話的懷疑。這時候,就需要先生耐心的解答,並且不能付敷衍了事,並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亂回答。”
另外,之所以要讓孩子覺得麵相親切的,是因為麵對著害怕的人,他們往往不願問出自己的問題。請先生教孩子讀書,不是為了求一個心理安慰,而是真的要讓孩子明理,所以若是不成,還不如不請。”
要找不卑不亢的人,是因為我家畢竟是皇家,很多人都懷著害怕或者巴結的念頭。不管是巴結還是害怕,都不易教好。要不是怕不好保密,我都想讓他們去民間的私塾讀書。”
允熥又絮絮叨叨的說了許多。等著允熥說完了,方孝孺沉吟片刻說道:“陛下此言,深得聖人使人讀書的真意,若是天下之人都能夠如陛下一般讀書,則天下皆是明理之人了。”言罷,方孝孺一揖到底。
方孝孺是當世大儒,得他這樣稱讚,饒是允熥也不禁有些得意。但是沒想到方孝孺起來以後馬上又說道:“陛下即知讀書目的如此,為何還要行科舉?”
就算要行科舉,為何行八股文,專以朱子(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正解?朱子雖為儒學大家,但是其意未必和孔聖人的本意。”方孝孺是真的尊崇周禮,並且主張遵循孔子的本意。而周代明顯是沒有科舉製的,所以他會這樣說。
還能有什麽理由?其實就是要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嘛。不過允熥雖然也有自己要推行的思想,但是並不是,或者並不完全是朱熹的思想。朱熹思想中也有好的地方,重合是正常的。
所以允熥說道:“朕已知之。待朕有空之時,與眾卿商討。”然後不等他們再說其他的話,轉到自己的正題,說道:“眾卿若是有合朕剛才所說的先生,推薦給朕。”
然後馬上又開始分折子處理朝政,讓還有話說的方孝孺隻能退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