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舉賢令與開始

字數:4836   加入書籤

A+A-




    接見完了楊載,允讓欽天監選定了黃道吉日,送楊載帶著出使的團隊出使滿者伯夷國去了,路上找了一個千戶的水師護送。更新最快

    送一個的使臣出行允就不會出麵了,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個使臣幹的事情還比較重要,但是也不值得允親自出麵送行。

    允在楊載走了幾日之後不久,就發布了《舉賢令》,送到了全國每一個縣城。

    《舉賢令》的內容是:朕初登大寶,不勝惶恐,然知人才為治國第一要務,昔伊摯、傅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遂下此舉賢令昭告天下文武百官,知民間有能治國用兵之人,舉之朝廷,勿有所遺。

    允下得這個舉賢令自然是沒有什麽問題的,但是其中引用的一句話讓在京的文官十分不安,就是‘昔伊摯、傅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這句話。

    倒不是這句話多不好,其實這句話很好,隻是這句話出自曹操的《唯才是舉令》。

    曹操之所以一直不太得文人們的喜歡,除了他的兒子曹丕篡漢,還有某些朝代的貶抑以外,還有就是曹操的思想與文人不同,尤其是儒家不同。

    儒家是主張德在才之上的,認為無德有才之人造成的危害比無德無才的人還要大,也反對無德之人為官。而曹操則是唯才是舉,自然不得文人們的喜歡。

    從某種意義上講,儒家的道理沒有錯,比如一個軟骨頭的人當了邊關的鎮守將軍,敵軍打過來馬上就投降了,然後國家完蛋了。

    但是問題是分辨一個人是不是有德是很難的,不遇到類似的事情是很難判斷一個人到底會怎樣的。不要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人了,就是平時很有清名,對父母孝順的人也未必不會在某些特定的時候突然變得無德,或者暴露本性。

    所以儒家的話有道理,但是不具備可執行性。

    不管如何,允的《舉賢令》是下發了,而曹操《唯才是舉令》中儒家認為不合適的話允也沒有引用,文官隻能接受了。

    允很期待《舉賢令》會引來什麽樣的人才,特別是他指明了不管是文是武都成,所以期待那些武藝高強的人或者自認為能帶兵打仗的人,還有就是某些‘特異’人士。但是這個《舉賢令》差不多得兩個月以後大部分地區才會有反響,允也急不得。

    倒是有件事情很著急。允為此又將張曉東叫進了京城。幸虧金山衛的駐地與京城很近,不然還麻煩了。

    張曉東本人對於允又把他叫進京城有些摸不著頭腦,但是還是馬上趕到了京城。

    允見到張曉東,也不廢話,讓他站起來之後就馬上道:“張卿,朕這次叫你進宮,是有件事情要與你。就是測量南洋各地的水文情況的事情。”

    原來上次允召見張曉東,光顧著讓張曉東如何與滿者伯夷國打仗的指導思想了,忘了讓他偵測南洋各地的水文情況了。

    這個水文情況是非常要緊的,比如一隻以航母為主力的艦隊,結果行駛到了一片經常有大風暴的地方被敵人截住打仗,不就壞菜了?要是提前知道,就可以在航路上避免。

    還有水的流向,哪個季節的風向,水深,有無礁石,哪裏有島,島上有沒有淡水等等,這些情況都是非常要緊的。萬一哪裏疏忽了就有可能造成一場大禍。

    允之所以讓張曉東率領著水師先出發,也是想著讓他們先熟悉一下當地附近海域的水文情況,防止被滿者伯夷國的水師陰了。

    同時,允還要獲得整個南洋地區的水文情況,以便於日後進一步的在南洋地區活動,所以允的不是滿者伯夷國附近海域的情況,而是整個南洋的4。

    允同時還道:“此外,朕已經決定水師艦隊分為兩隊,一路從琉球南下去呂宋,然後再去梭羅州,沿著梭羅州航行半圈,最後才到三佛齊。”

    另一路沿著海線到安南,從安南繼續南下至暹羅,再繼續南下至三佛齊。”

    這兩路上所有的國家,不論是否臣服我大明,都要偵查其情況,探知其人文地理,能探到什麽就探到什麽。”

    但是一定要記住,不要接受任何尚未臣服我大明的番國的朝貢請求。”

    張曉東聽了這個話,心中一顫,但是並未話,答應道:“是,陛下。”

    允又想起了什麽,道:“還有,要是到了三佛齊,有人曾經去過西洋(印度洋)的,在打完與滿者伯夷國的仗以後,派出船去西洋探查,看看能不能到達瑣裏或者西洋瑣裏。”瑣裏與西洋瑣裏是兩個來大明朝貢的藩國,自稱來自西洋,允根據記載判斷他們應該是在印度或者錫蘭島,想確定一下。

    然後允又道:“若是找得到去過西洋的人,讓派出的船隊帶上一些珍貴的東西去,若是到了瑣裏或者西洋瑣裏就賞賜給他們,並且可以接著他們願意朝貢的使臣來大明。”

    允的手很長時間內都是伸不到印度洋的,所以暫時對印度洋的藩國好一些。

    允接著道:“還有海盜。若是大明出去的海盜,願意歸順大明的,可以一概赦免。”

    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你絕不能因為朕的話就罔顧危險,對於這些海盜都要加一份心。這一路上要是有其他的水上的勢力要襲擾你,全部消滅,不必留手。”允要讓大明水師的威名一次就在南洋婦孺皆知。

    張曉東一一答應著。

    允之後到了真正派兵的問題。允道:“金山衛與觀海衛上下,可是已經做好了出兵的準備?”

    允之前就已經確定了出動金山衛與觀海衛兩個衛的水師南下。為了讓張曉東指揮起來方便些,也是正好觀海衛的指揮使病故了,於是暫時讓張曉東兼任了觀海衛的指揮使。

    張曉東馬上道:“兩個衛所上下,都已經做好了出兵的準備!”

    允讚許兩句:“不錯,不錯,”然後道:“那選個黃道吉日就出兵南下吧。等你統帥水師到了滿者伯夷國,估計不管滿者伯夷國是不是遵從朕的聖旨結果都已經出來了,你正好可以準備開戰。”允雖然前邊的是不管是不是遵從聖旨,但是後邊的話其實就是證明他已經認定了滿者伯夷國不會遵從聖旨了。

    張曉東當然是答應著:“是,陛下。”

    允接著道:“朕明日派遣總帥東莞伯何榮隨同你一起去海邊。多餘的朕也不多了。”

    張曉東接著答應著。

    這時允想起了之前過完年就已經派到了金山衛的薛熙冉,問道:“薛冉在金山衛表現如何?”

    張曉東當然不可能不知道薛熙冉的背景的,所以早有準備,聞言道:“起稟陛下,薛指揮僉事雖然之前並無在水師為將的經,但是卻好像天生的擅長一般,在水師適應的極好,再經過了這一仗的練,可以單獨領兵了。”

    張曉東當然是把薛熙冉拔高了的,不過他的也不是完全在扯淡。薛熙冉確實是在水師適應的不錯,起碼沒怎麽暈船;並且態度極好,絲毫沒有國舅的架子。所以張曉東對他的感官不錯,再加上薛熙冉確實是背景深厚值得結交,於是時常指導薛熙冉水戰的要。

    允聽了笑道:“你莫不是在哄著朕?”

    張曉東馬上道:“臣豈敢欺瞞陛下!確實是薛指揮僉事十分出類拔萃,本衛上下都這樣認為的。”

    允心裏想著讓錦衣衛趕緊利用這幾天的時間再去探查一下張曉東有無謊,不過表麵上還是並未有懷疑張曉東的表現,又嘉勉了張曉東幾句,讓他下去了。

    之後允又同時接見了花英與鄭賜。

    花英與鄭賜是允暫時選定的左右相,但是之前允還並未見過他們二人,所以要見一見的。

    不過其實允應該是見過花英的。花英正好在洪武二十五年允暫時管理兵部世職的承襲的時候跟著哥哥一起來辦理承襲世職,當時允還罵了花榮一頓(第14章)。不過現在允已經完全給忘了。

    允重對他們道:“三佛齊乃是海外藩國,世代從未歸屬於華夏所管,並且當地的百姓習俗又多與大明有區別,你們一定要注意當地問題的複雜,不要輕易的按照大明的慣例處理。”

    花英與鄭賜答應著。

    允又叮囑他們一定多重視現在主政三佛齊的漢人的意見。對於現在領頭的梁道明,允打算讓張曉東回來的時候帶回京城,然後加封一個爵位。施進卿、鄭伯可等人也都會以大明中央朝廷的名義加封爵位,然後讓他們協助朱模管理三佛齊。

    不過到底誰可以留在當地,誰得帶回京城,還需要朱模、花英與鄭賜等人親自分辨,允遠在京城做的決定未免有紙上談兵的嫌疑,所以並未把話死。相信有著豐富扶夷經驗的鄭賜能夠做出合適的判斷。

    然後允就讓他們也退下了。(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