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六。升官。

字數:3164   加入書籤

A+A-




    帝都也在熱切的盼望著李儒晉回來,無論是李儒晉的家裏,內閣,軍部、還是研究院,甚至是皇帝,帝國的皇帝更是沒有少念叨李儒晉,這小子在滬海不回來拉?

    李儒晉回到帝都在家裏隻呆了一天就被內閣拖走了,內閣有太多的疑問等著李儒晉去回答,也有太多的東西需要谘詢李儒晉。特別是關於寶山鋼鐵廠的,內閣成員可是憋了好久。

    雖然內閣一直都有關於鋼鐵廠建設的報告,但沒有李儒晉親自訴說,總覺得少了點什麽,心裏好像沒有底。結果李儒晉在內閣當了一天的說書人,把寶山鋼鐵廠的建設從頭到尾說了個通透。

    第二天內閣也沒有放過李儒晉,寶山鋼鐵廠的成功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發,他們已經開始考慮在帝國的其他地方建設大型的國有企業。並做出了相對應的策劃,但沒有讓李儒晉看過,他們依然覺得心裏沒有底。

    不知不覺中,李儒晉已經成了帝國做出重大決定時的主心骨了。

    對於內閣的要求,李儒晉是欣然接受,正好趁這個機會把他對帝國的工業布局說一下。帝國的策劃沒有出乎李儒晉的預料,依然是以帝都為中心,將好幾家大型企業布置在帝都的周圍城市。

    僅蘭州一個城市,帝國就布置了兩家大型國企。而其他地方,隻有在城都布置了一家鋼鐵企業,別的地方就不再考慮範圍之內了。

    李儒晉看著帝國內閣策劃出來的方案,無奈的笑了笑,雖然心中不予置否,但表麵不能露出來。李儒晉耐著性子把把集中與分散的優點和缺點都說了一遍,並把以前他在改革計劃書中提到的工業布局拿出來。

    內閣的人有點麵紅耳赤,這個臉打的有點措手不及呀,人家早就在幾年前已經做出了工業布局,而他們依然抱著老想法,做出了一份可笑的策劃來,這個臉丟的。

    最後,還是李儒晉把內閣的這個臉麵給找了回來,而內閣做的那份策劃也隨之報廢,一切以李儒晉的策劃為主。李儒晉也不假掩藏,把自己的計劃給說了出來。

    從戰略角度,從經濟發展角度,把自己的這個策劃的出發點和目的以及企業建成後對地方經濟所起到的作用講了個透徹,這個時候內閣成員才發現,自己與李儒晉的差距,不是一點兩點的差距,不敢說是天壤之別,但也差不多了。

    李儒晉講完之後,大長老拍著桌子做出決定,李儒晉即刻辭去寶山鋼鐵廠的總指揮職務,內閣籌建新的部門,李儒晉將擔任新部門的負責人。

    新的部門經過內閣商討決定定名為‘大文帝國國有企業籌備發展中心’負責統籌大文帝國所有國有企業的籌備、選址、建設等一係列相關事物。

    做為總負責人的李儒晉,官拜正三品,也就是省委書記那一級,由於李儒晉是屬於帝都內閣官員,這個官職比地方官員要高半級。

    古有連升三級,而李儒晉這是一步登天,正三品,可以說已經是帝國的高級官員了,再加上李儒晉是統籌中心的總負責人,這個手中的權力,可是大的出奇啊!

    內閣不但對李儒晉委以重任,在資金方麵更是沒有吝嗇,大筆一揮,整整200億的資金,歸於統籌中心名下。200億啊!這麽一筆的海量資金。

    由於這一年多的時間,李儒晉基本上都是在滬海,對帝都的情況並不是很了解。內閣的大長老向李儒晉說了這一年來帝國的發展情況。

    自洪災之後,大文帝國的經濟就陷入了虛弱之中,帝國上下倒閉、破產的企業達到了近500家之多,可謂是哀鴻遍野。那一年帝國的財政收入隻有可憐的2000多億。

    而戰爭和救災把帝國的這點資金花的一幹二淨,帝國的財政可謂是捉襟見肘,眼見就要到破產的邊緣了,後來是李儒晉從非洲帶來了200噸的黃金,解了大文帝國的燃眉之急。

    在孫大海擔任了掠奪非洲的主帥,孫大海可是從屍山血海裏走出的將軍,對非洲的掠奪要比李儒晉殘忍的多了,也就是這份殘忍,挽救了大文帝國的財政危機。

    一年之內從非洲殘忍的掠奪了近千噸的黃金,這近千噸的黃金為大文帝國的經濟帶來了足夠的資金,帝國對中小型企業進行了重點扶持,原本因為資金問題而倒閉、破產的企業在資金的注入下,重新煥發了生機。

    再加上大文帝國這一年多來年風調雨順,農業改革實施順利,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高,糧食和農作物都獲得了大豐收,為大文帝國的農業稅提供了足夠的稅源。

    這一年大文帝國的財政收入就接近4000億,其中有2000億就是來自於農村。大文帝國的經濟也有原先的虛弱狀態迅速的向健康狀態好轉。

    這樣一來大文帝國就有了較為充沛的資金,能夠支撐起大型國有企業的建設了。而寶山鋼鐵廠的成功,讓大文帝國見識到大型企業的能力,帝國也有意加大對這方麵的投入。

    所以對李儒晉的提議是一拍即合,當場做出決定,成立“大文帝國國有企業籌備發展中心”李儒晉也毫無疑義的被委任為負責人。

    對於這個委任,李儒晉是想拒絕的,但卻換來了大長老的一頓斥責李儒晉隻有硬著頭皮,接了官職,走馬上任了。李儒晉知道自己的性格並不適合當官。但大長老的強壓和期盼,李儒晉又拒絕不了。

    由於部門是新建部門,所有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大長老自己就擔任了部門的副職,協助李儒晉幫這個部門組建起來。

    大長老深知李儒晉的性格,這家夥如果要做的事情是他感興趣的,這小子會全身心的投入,孜孜不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到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寶山鋼鐵廠。

    如果這件事這小子不樂意做,他會想方設法的躲懶、磨閑工,這個可以在李儒晉擔任內閣顧問後看出,整天到處躲,最後都躲到滬海去了。所以還需要大長老在後麵拿個鞭子,不停的督促他才行。

    內閣的事還沒忙完,軍部又來找他了,李儒晉猶如火燒眉毛一般離開了內閣,內閣的文山會海,沒完沒了的會議對李儒晉來說簡直就是一種致命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