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二。事故

字數:3126   加入書籤

A+A-




    這一段時間,李儒晉過的繁忙而又充實,每天早上先去內閣點個卯,和大長老就“大文帝國國有企業籌備發展中心”的構建一起商議一下,更多的時候是李儒晉提出建議,大長老去實際操作。

    組建一個新的的部門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特別是這個部門的權力還比較大的時候,再加上李儒晉並不擅長處理政務這方麵的事物,所以大長老為這個部門的籌建可為是殫精竭慮,費足了心思。

    可李儒晉這小子又沒有將心思放在這個上麵,大半的心思放在了研究所上,氣的大長老是鬱悶的不行,可是那小子現在研究的東西又太過於重要,不放人是不行的。

    下午則到研究所裏和發動機研發小組一起就卯榫結構發動機和主動式消音技術進行研究,卯榫結構發動機已經定型,研發小組主要是對發動機進行優化,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發動機的性能。

    這一方麵。李儒晉參與的並不多,他更重視的是主動式消音技術,並且以一名普通研究員的身份加入研發小組,而不是以類似於導師的身份加入研發小組。

    現在李儒晉已經不需要用一些功績來證明自己,他隻希望自己前世的一些技術和經驗能夠推動主動式消音技術的研發速度,希望這項技術能夠早日成熟,並且得到應用。

    滬海,在李儒晉辭去寶山鋼鐵廠建設總指揮職位後,內閣又重新派遣了人員負責這個項目,其中擔任總指揮這個職位的是內閣高級官員陳近民。

    陳近民是二長老的人,現在寶山鋼鐵廠已經是一塊香饃饃了,大文帝國第一家國有企業,具有特殊的意義,雖然現在還沒有建設完成,但前景廣闊,未來的發展是前途無量啊。

    為了這個職位,二長老付出了不少的代價才把陳近民給推上位的,臨行之前,二長老也是再三交代,希望他能夠在新的崗位上有一番作為。

    為了能讓陳近民能夠坐穩寶山鋼鐵廠的位置,二長老親自保駕護航,送陳近民去滬海,去寶山鋼鐵廠,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

    剛上位的陳近民,並沒有一般官員采取的什麽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手段,反而在寶山鋼鐵廠表現的是可圈可點,謙虛、內斂、平易近人。

    更重要是是這家夥能夠放下身段,和下麵的基層幹部打成一片,拉攏人心很有一套,沒到兩個月,他就成功的在寶山鋼鐵廠樹立威信,成功立足,掌控了寶山鋼鐵廠。

    既然已經成功是掌控寶山鋼鐵廠,他就要施展自己的抱負、理想,準備大展拳腳,大幹一場了。什麽最能展現自己的能力?非鋼鐵的產量莫屬了。

    這個時候,寶山鋼鐵廠已經擁有四條生產線了,兩條普鋼生產線,兩條特種鋼生產線,其中特種鋼生產線隻保持一條線正常運轉,另一條線則作為備用線。

    而兩條普鋼線正常運轉,三條生產線每個月的產鋼量已經接近十萬噸的產能了,這還是生產線沒有發揮最大產能的情況下,每個月十萬噸的產量已經足可以自傲了。

    陳近民想要擴大鋼鐵廠的產能就要繞過李儒晉製定的那些條條款款,在陳近民到來之前,李儒晉為了確保安全生產,同時利用已經開工的生產線為後續生產線培養、儲備人才。

    限定了生產線的鋼鐵產量,陳近民想要擴大產能,所以他就必須繞過李儒晉之前定下的條款。

    陳近民不是庸官,能在內閣混的,能是庸才嗎?很懂得為自己造勢,在大文帝國,鋼鐵是緊俏物品,再加上寶山鋼鐵廠的鋼材質量好,價格卻和別的廠家一樣,所以寶山鋼鐵廠的鋼鐵常常還在鋼爐裏就已經被預定。

    鋼鐵廠的門外更是常常有等待貨源的車輛在門口等著。陳近民又聯係了一些人員,把在門口等待的車隊規模擴大了許多,造成一種供不應求,急需提高產能的情況。

    同時利用利用招攬過來的下屬不斷的在鋼鐵廠內發表言論,造成一種鋼鐵廠不擴大產能就對不起大文帝國,對不起大文帝國第一家國有企業的名頭,形成輿論上的優勢。

    然後他又在生產會議上順勢提出擴大產能的提議,第一次提議,他並沒有成功,反對的力量主要來自技術人員和負責安全生產的相關領導。

    會議之後不久,陳近民施展政治手段,清洗反對他的人員,能調走的調走,該下放的下放,實在不行采取明升暗降的方法,把障礙清除幹淨。

    結果,第二次提議順利通過,雖然有人擔心,這麽搞下去會出問題,但前車之鑒擺在那裏,順昌逆亡,寶山鋼鐵廠成了陳近民的一言堂。

    追求產能,寶山鋼鐵廠的單線日產鋼量是迅速提升,從原來的1000噸,幾乎是一天一個新台階,迅速的爬升到1300噸這個數值,百分之三十的提升率,相當的恐怖。

    產能提高了,別的方麵就會有所鬆懈,特別是安全生產方麵,雖然暫時還看不出來,但時間一長,一場恐怖的生產事故就在安全隱患中發生。

    由於氧氣頂吹轉爐工藝需要跨間工作,需要把一爐爐的鋼水從這個生產房間轉移到另外一個房間,負責轉運任務的是行車吊轉。

    由於鋼水的溫度高,對設備的腐蝕大,所以李儒晉製定了詳細的安全檢查製度,每日必須要檢查行車,鋼絲纜繩等設備,消除安全隱患,而現在為了追求產量,檢查的次數變少了,過程也鬆懈了。

    這樣做終於釀成了嚴重的後果,在一次吊轉過程中發生了鋼絲纜繩崩斷,一千多度的鋼水直接傾卸在生產線上,造成六名操作工人當場死亡,另有十多名工人不同程度的燙傷,其中四人傷勢嚴重。

    有兩人死在送往醫院的途中,一人因傷勢嚴重,搶救無效而死亡,四名重傷者,隻有一人存活了下來。一條生產線大部分報廢。經濟損失直接超過億元。

    陳近民也在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但他不是參與搶救、善後工作,而是直接將事故定性為因工人操作不當,嚴重違反操作規程,從而引發了這起嚴重的生產事故,將自己的責任推的一幹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