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九章 早朝早吵朝朝吵(上)

字數:4790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官居一品 !

    .第七六九章早朝早吵朝朝吵(上)

    @@@@@@@@@@@@@@@@@@@@@@@@@@@@@@@@@@@@@@@

    第二天一早,沈默本打算好好陪陪老婆孩兒,那邊禮部卻派人來請。

    沈默有些意外,因為自己仍在病休期間,並未被朝廷召回,按說不該有部務來找自己的。

    “事關早朝大禮,”兩個來請他的郎中解釋道:“殷大人請您過去定奪。”

    沈默明白了,是因為自己操持了登極禮,所以被看作是下任尚書的不二人選,所以殷士瞻寧因多此一舉惹他不快,也不願因怠慢而被他怪罪。

    “請殷大人自己定奪便好。”沈默不願讓家裏人失望,更不願去部裏指手劃腳,便微笑道:“我就不去了吧。”

    “殷大人說,務必請您過去。”一個郎中恭聲道:“不然早朝出了簍子,部裏就丟人了。”

    “怎會出簍子呢?”沈默笑道:“一切如儀就是。”

    郎中尷尬的小聲道:“就是不知‘儀’是什麽,才請大人去定奪的。”

    “哦……”沈默不再推脫,對兩人道,二位請用茶,待我去更衣咱們就出發。

    “大人請……”兩人恭敬的行禮道。

    ~~~~~~~~~~~~~~~~~~~~~~~~~~~~~~~~~

    家裏人倒很體諒沈默,知道新君即位之初,有很多事情要忙,幫他換穿官服,備轎前往禮部衙門。

    衙門裏,殷士瞻並一幹郎中,早就恭候多時了,眾星拱月般的進了後堂,請他上座。沈默不肯,堅持跟他東西昭穆而坐,稍事寒暄,便入正題道:“早朝大禮籌備的怎樣了?”

    “不怎麽樣,否則也不用勞煩大人大駕。”殷士瞻苦笑著對陪坐的鴻臚寺卿耿炳德道:“耿大人跟部堂說說吧。”

    “是……”耿炳德朝沈默拱拱手,先歎口氣道:“說來難以置信,我朝近二百年來,竟沒有一部完整的朝會儀注,《會典》上也隻是匯編了些事例,缺漏極多。原先都是靠著鴻臚寺官員代代相傳,可自嘉靖十三年以後,至今三十餘年沒有舉行過早朝了,隻舉行歲時肄禮,惟講會同之儀,”說著無何的搖頭道:“而日朝之典,遂至無一人記憶。現在新君登極,要求恢複常朝,鴻臚寺搜求故實,說法雜亂,也不知那條與世廟初年相合?所以隻能上報部裏了。”

    他又隨便舉個例子道:“比如說上朝的時間,據《會典》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每日醜時便達午門外列隊等候;寅時鍾響,宮門開啟,百官依次入朝。”頓一頓道:“但查閱《世宗實錄》說,嘉靖朝便改古禮:‘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之’。可又說先帝‘常於昧爽以前視朝,或設燭以登寶座,雖大風寒無間’。讓人委實頭痛。”說著朝沈默苦笑道:“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還有缺失遺漏之處,尚需斟酌補足。”

    聽了鴻臚寺的匯報,沈默笑道:“也不必太過緊張,既然沒有固定的儀注,那曆朝逐漸變化是肯定的。我記著《會典》裏說,百官上朝是要賜食的,但洪武二十八年,就因為‘職事眾多,供億為難’停止了。英宗、武宗朝也大舉修改過朝儀,可見不是一成不變的。”

    眾人紛紛點頭,稱大人英明。其實這道理他們都懂,就等著有腰杆粗的來負責呢。

    沈默同樣是門兒清,不過領導是幹什麽用的,不就是用來負責任的嗎?雖然自己可以不負這個責任,可未免會寒了人心,留下個不敢擔責的惡名,反為不美。

    所以他也不再多說,隻讓鴻臚寺寫個條陳出來,把朝會儀式的流程中,相左的、模糊的、不祥的地方全都標出來,並注明出處,然後自己看了一遍,便收入袖中,起身道:“事不宜遲,本官這就去請示國老,鴻臚寺先把沒爭議的演練再說。”

    眾人都道遵命,起身送他出門。

    接下來兩天時間,沈默以請教為由,走遍了諸位大學士並尚書的府上,谘詢關於早朝的事體……其實沒必要請教這麽多人的,但沈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別處也。

    通過和三位幕友的分析,沈默已經拿定主意,既然有機會、有條件、也有意願入閣,自個兒就不能太清高了,光等著天上掉餡餅?就算真掉下來,也肯定不合自己口味。

    要麽不做、要麽做好。既然想要入閣,那就得風風光光,體體麵麵的進去,不能成為別人的嫁衣,更不能被人借道超車,搶到自己前麵去。正好借這個上門請教的機會,跟握有投票權的諸位大人拉近關係,別看時間短暫,不可能深談,但在沒有強力對手的情況下,泛泛之交也能起到大作用。

    當然正事還是擺在第一位,他白天出去拜訪,晚上便會同謀士,一起參照諸位大人的意見,推敲大朝的儀式,並本著‘實事求上’的精神,從文獻中找出佐證。

    三天後,《隆慶日朝儀注》新鮮出爐,禮部馬上連夜刻印,第二天,帶著油墨香的《儀注》便下發到各部衙門。本來這種沒有舊製定規的事情,最易引發爭議,但沈默所定的這份儀注,不僅充分尊重了各位大人的意見,還考慮到了百官的切身感受,並且每一項都引經據典,考證翔實,令人倍覺嚴謹。

    比如說前麵提到的早朝時間,沈默便先考證了古製,又引用了嘉靖六年規定:‘從新歲始,視朝每以日出為度,或遇大風寒日暫免,著為令。’並充分論證晨曦初開之際上朝的好處:‘一則聖躬誌慮清明;二則朝廷氣象嚴肅;三則侍從宿衛得免疲倦,可以整飭朝儀;四則文武百官不致懈弛,可以理辦政務;五則鍾聲有節,可以一都市之聽聞;六則引奏有期,可以聳外夷之瞻仰。一舉而眾美成具,天下必將稱頌聖明。’

    其實最大的好處沈默沒說,但大家都領他的情——要真是按照《會典》來辦,大夥兒每天都得半夜爬起來,穿過半個北京城,到午門前集合,風雨無阻,冰雪不輟。其辛苦之處,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栗。

    通觀此《儀注》,皆是如此有理有據,有節有度,並蘊含著人文關懷,看了沒人不服氣,都說這《儀注》的水平極高,可以為後世之規了……於是竟無人聒噪,都按此各自準備不提。

    見一番心血為百官接受,沈默心中一塊石頭也落了地,他對這篇《儀注》是有期許的,因為阻礙自己仕途上升的最大障礙是年輕,在常人眼中,年輕就意味著沒有經驗、考慮不周、辦事不牢。現在利用這篇《儀注》,加上之前完美組織了新君登極、先帝出殯的儀式,已經沒人再質疑他,是否能勝任一國宗伯之重任了。

    大明朝對宰輔閣臣的培養路線,最正統的便是‘由翰林院外放,再回詹事府轉遷,或掌翰林院、或掌國子監,再晉侍郎、最後入禮部熟悉一國之禮,完成入閣的最後準備。’十分清晰的可以看出,朝廷對重點培養的儲相之才,從一開始就側重其對‘典章製度、國家禮儀’的學習,就是為了其有朝一日入閣為相,能懂得如何運轉國家機器。

    而王朝國家的上下尊卑、正常運轉,正是通過各種儀式與禮儀來體現和完成的,所以才會有非禮部尚書不能入閣的傳統。

    所以沈默證明自己可以勝任禮部尚書,對他的仕途來講,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

    幾天時間很快過去,轉眼到了九月初一。

    是日清晨,各處城樓敲過五更鼓之後,落揚而又威嚴的鍾鼓聲,在一重重紅牆碧瓦間跌宕回響,待‘鼓三嚴”即第三通鼓響後,司閽將厚重的朱漆金釘二闕門緩緩推開,放禁軍旗校先入擺列。

    百官也赴掖門前按官階排隊,待朝鍾響起後,左右二掖門打開,百官入朝……按說應該是文左武右的,但這年代重文輕武,所以站在前麵的都是文官,武將們老老實實跟在後麵。

    入內後,過金水橋、奉天門,在皇極殿前的丹墀上重新列班,這有個叫說法叫‘起居’。

    此時皇極殿前的丹陛上,對列著四排明鐵甲胄的大漢將軍,丹墀四周,亦有校尉相向握刀布列,氣氛威嚴肅殺。

    待司禮監太監宣進後,百官才肅然列隊進入皇極殿,仍然分左右列隊站好,等待陛下臨朝。

    ------------------------分割------------------------

    多謝大家的厚愛,本月圓滿結束。

    另外向大家匯報一下四月份的安排,四月十七號,是和尚的婚禮,婚禮前要全力幾天;婚禮後,準備和媳婦出去玩一個禮拜,呃……所以四月份,更新估計相當不給力。

    隻能抓緊上半個月,拚命多寫點,存點稿子了。下半個月估計沒法寫,全看存稿能有多少了。俺的期許是盡量不斷更,但估計不太可能,無論如何,盡量吧,請大家見諒。

    五月回來,便徹底沒事兒了,心無旁騖的為大家奉獻最精彩的故事,當然那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