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端倪

字數:4931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明末之成王敗寇 !

    謝宗出任南京國子監司業,很是負責任,幾乎包攬了國子監所有招生與生活安排方麵的事宜,提前做出籌劃,這讓吳帆徽很是高興,他可以抽身出來,主要考慮大事情。

    八月中旬,例監和蔭監的名單全部確定下來。

    例監的情況吳帆徽是全部清楚的,每一個例監都要經過他的同意。

    南直隸的鄉試已經開始,舉監和貢監名單的確定,必須等到鄉試榜之後,鄉試副榜的舉人,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讀書,而正榜的舉人,若是會試落第,來年夏季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讀書,至於說那些鄉試落榜的生員,也會在鄉試之後,由地方的府州縣衙門直接舉薦,進入國子監讀書,這舉監和貢監兩類的監生,國子監是不能夠自己做主決定的。

    謝宗整理出來的蔭監的名單,很是整齊,包括每一個人的基本情況,都是附在後麵的。

    這不禁讓吳帆徽對謝宗有了與眾不同的看法,看樣子這個謝宗還是很有能力的,至少做事情是很細致的,隻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機會,故而一直都在縣衙擔任知縣,遲遲得不到提拔。

    學問並非是能力高低唯一的證明,很多滿腹學問之人,恰恰缺乏社會應變的能力。

    “大人,下官專門清理了蔭監的名單,通過和禮部的接洽,蔭監的名單應該是有所變動的,這裏麵諸多的生員,都參加了本次的鄉試,若是鄉試高中,則會暫時從名單之中剔除,下官以為白白浪費了名額,下官以前在縣衙之時,就對這等的安排提出過意見。”

    “謝大人,這樣的想法,今後不要有了,蔭監乃是憑著祖輩的功德,才有資格進入國子監讀書的,不管他們是不是參加鄉試,也不管他們是不是高中,這都是他們才有的資格,就算是他們願意讓出來名額,尋常百姓家的讀書人,也是得不到這裏麵名額的。”

    “大人說的是,下官隻是認為,這蔭監的名額,可以減少一些,讓其他人有機會進入過國子監讀書。”

    “嗯,這個想法不錯,你可以寫出來奏折,我也會在上麵署名的。”

    “謝謝大人的讚譽,下官還是好好想想,下官剛剛到國子監,就提出來這樣的奏折,有些不妥,下官更怕連累大人。”

    吳帆徽笑了笑,看來謝宗還保持這相對的單純和正義感。

    翻開名冊,吳帆徽隨意看著這份名冊,不過他臉上的笑容,很快凝固。

    幾個名字印入他的眼簾。

    陳貞慧,萬曆三十二年出生,二十九歲,蘇州宜興縣人氏,南直隸增廣生員。

    方以智,萬曆三十九年出生,二十二歲,安慶府桐城人氏,南直隸廩膳生員。

    冒辟疆,萬曆三十九年出生,二十二歲,揚州府如皋縣人氏,南直隸增廣生員。

    這幾個名字,吳帆徽是很熟悉的,若是加上河南商丘的侯方域,就是較為著名的明末四公子了。

    明末四公子都是出自於士大夫的家族,陳貞慧是原左都禦史陳於廷的兒子,侯方域是現任戶部尚書侯詢的兒子,四公子之中的冒辟疆和侯方域兩人,與秦淮八豔有著密切的聯係,其中侯方域迎娶了李香君,冒辟疆迎娶了董小宛。

    當然這個時候,明末四公子還沒有很大的名氣,侯方域是萬曆四十六年出生的,現在不過十五歲的年紀,比吳帆徽還要小三歲。

    明末四公子真正出名的時間,是在崇禎十三年之後。

    但明末四公子都有著一個特殊的背景和身份,那就是複社成員。

    侯方域後來成為了複社領袖,陳貞慧、方以智和冒辟疆等人,後來都是複社的骨幹。

    看到這幾個人的名字,吳帆徽很快想到了複社和東林書院,也想到了周延儒的提醒。

    其實剛剛到南京國子監赴任,吳帆徽已經在國子監感受到了複社的影響,不少的監生,都是三五成群的議論朝政,話語之中,“自世教衰,士子不通經術,但剽耳繪目,幾幸弋或於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長郡邑不致澤民,人才日下,吏治日偷,皆有於此”這段話時常會冒出來,要知道這段話,就是張溥成立複社的時候,說出來的話語,也正是憑著這些激烈的話語,複社得到了諸多讀書人的共鳴,其力量不斷壯大起來。

    吳帆徽絕不會同意複社的力量在國子監之中擴展,他對複社的印象不是很好,也是源於參加會試之前的賽詩會,複社領袖張溥那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派,讓他一點都不感冒。

    吳帆徽知道,張溥、吳偉業乃至於陳貞慧等人,都是人才,個人能力的確是不錯的,學識方麵更是不用說,身處亂世之中,眼看著國家逐漸的衰亡,年輕的讀書人熱血沸騰,想著奮起,為國家的強盛鼓與呼,這也是能夠理解的,可惜的是,張溥等人也就是讀書人,幾乎沒有什麽政治頭腦,他們不知道百姓為什麽疾苦,不知道大明王朝衰敗的根源在什麽地方,而且他們身為複社成員,不僅不能夠深入的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反而陷入到黨爭之中,成為他人利用的工具,最終導致了大明王朝更快的滅亡。

    吳帆徽對於這種高高在上清談的行為,不可能容忍。

    清談誤國,這是後來被證明的真理、

    平心而論,吳帆徽認為東林書院和複社,成立之初,在針砭時政方麵,還是出了一些聲音的,可惜東林黨人和複社成員,無法抗拒他們自己的身份,他們幾乎都是出自於士大夫和商賈家族,因為得不到朝廷的重視,無法展現自身的抱負,內心苦悶,故而聚集在一起,品評朝政,議論時局,他們的出點,看似是為了解決大明王朝存在的諸多問題,可惜一直到大明王朝滅亡,東林黨人和複社成員,都沒有能夠提出來一條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相反,東林黨人和複社成員,在護衛自身利益方麵,可謂是不遺餘力,他們堅決反對征收商貿賦稅,他們要求朝廷藏富於民,可是在如何藏富於民方麵,他們以士農工商的等次劃分,認為征收商貿賦稅是舍本逐末,征收農業賦稅才是正途。

    之所以提出來這樣的建議,而且拚死的維護,就是因為東林黨人和複社成員,就是士大夫與商賈的結合體,他們相互融合,已經無法區分你我。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萬曆年間內閣輔張居正,力主收取商貿賦稅,讓府庫充盈,讓大明王朝出現中興的局麵,而萬曆皇帝也是明白這一點的,堅決征收商貿賦稅,著名的萬曆三大征,所耗費的銀兩,就是通過征收商貿賦稅支撐下來的。

    就是遭受到唾棄的魏忠賢,同樣力主征收商貿賦稅,絕不同意增加農業賦稅,魏忠賢出身底層,知道農民的苦,不敢加重農民的負擔,但對於商賈是決不留情的。

    所謂的東林黨人與閹黨之間的爭鬥,有關征收商貿賦稅方麵,也是直接的導火索。

    後來的曆史書籍,對這方麵有著很中肯的評價。

    不管是張居正死後,還是閹黨被徹底清理之後,輪到東林黨人掌權,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取消一切的商貿賦稅,將所有的負擔都加到了老百姓的頭上。

    明末內憂外患,連年的災荒,加上接連的戰爭,需要巨大的開銷,依托農業賦稅來維持戰爭的開銷,結局是什麽,顯而易見。

    所以曆史上有一種評論,認為東林黨人和複社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之一。

    吳帆徽清楚曆史,故而他對東林黨人和複社,看法是持有保留意見的。

    想不到如此之快就麵臨考驗了。

    想想不久之前周延儒的提醒,恐怕是有深意的,意在告誡他吳帆徽,不偏不倚,不要強力的打壓複社,盡管說複社領袖張溥,與他吳帆徽之間的關係可能不是很好。

    而京城之中的內閣輔溫體仁,一定也在瞪大眼睛注意南直隸的一切,就包括南京國子監,依照溫體仁的老辣,肯定會在南京安插眼線,以便於獲知一切的情況。

    陳貞慧、方以智和冒辟疆等人以蔭監的身份進入國子監讀書,一方麵是東林黨人和複社的試探行為,一方麵也是想著在國子監壯大複社的力量。

    內心裏麵,吳帆徽不在乎什麽東林黨人和複社,政權的維護需要的武力,想想大明王朝轟然倒下的時候,麵對大清八旗軍的鐵蹄,什麽東林書院,什麽複社,什麽浙黨,統統都躲到角落去了,他們不出任何的聲音,也不敢出任何的聲音。

    也許是吳帆徽思索的時間太長了一些,謝宗忍不住開口了。

    “大人還有什麽吩咐。”

    吳帆徽收回了思緒,看了看謝宗,一字一頓的開口了。

    “謝大人,國子監九月就要開課,我想著開課的時候,有必要告誡所有的監生,既然到國子監來學習,那就以學業為主,不要摻雜其他結社的事宜,特別不要去討論有關朝政的事宜,等到他們學業有成,自然有報效朝廷的機會,現如今空口的議論和評述,也是空談。”

    “這一點務必要強調,若是有人以為就是說說,以為讀書人就是要關心朝政,一定要私下裏議論,甚至是三五成群的公開討論,那就等著最為嚴厲的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