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二章 因小鈴鐺而流傳千古的美食

字數:3356   加入書籤

A+A-




    兩人閑談了小會兒,婢女們將膳食端上桌麵。

    看著碗裏像月牙一樣的東西,呂布有些發懵,不禁詢問起來:“這是何物?”

    不僅是他,饒是見多識廣的嚴信也有些躊躇不定,拿起竹箸遲遲沒能下手,顯然也是頭一遭見到這類食物。

    在大碗的旁邊擺有一隻小碟,裏麵混有醬醋調料,這是要用來蘸著吃嗎?

    嚴薇走入堂中,見到夫君和兄長皆未進食,秀臉浮起一絲疑惑,輕聲詢問起來:“夫君,可是妾做的月牙餛飩不合胃口?”

    呂布用竹箸擄起一個,細盯著觀賞小會兒後,才問向自家夫人:“這個東西叫月牙餛飩?”

    嚴薇點了點頭,說起這個就不得不提到郡內的醫郎,張仲景。

    五原冬冷,百姓們極易患上風寒,手腳凍傷長瘡已是家常便飯。前不久,小家夥也凍傷了耳朵,鼻涕流個不停。

    張醫郎開下方子,隨後取來藥材煎煮。

    湯藥煮好後,盛於碗內,熟料小家夥死活都不肯喝,哪怕捏鼻子灌嘴,小家夥也死活不咽,吐得渾身皆是。

    嚴薇這個當娘的看在眼裏,滿臉愁容擔憂,心裏別提多難受了。

    馬不喝水,又豈能強摁低頭?

    偏偏小鈴鐺就跟他老爹一個脾性,不喜歡的東西,哪怕你說破天,都不好使。

    後來還是張醫郎想到的法子,將麵團擀成薄片,然後將藥材切碎,混上小家夥喜歡吃的蜜糖,放進沸水中烹煮,待到藥性融進麵皮裏麵之後,再撈出來,供小家夥進食。

    果然,小家夥對此享用無比,一連吃了三個,還意猶未盡。

    可能張仲景自個兒也沒想到,這個為哄小家夥喝藥的方法,會流傳後世,並被後人起名為‘餃子’。

    小家夥的凍瘡不久便好了,可新的問題又來了。

    小家夥不肯吃肉,甚至連摻有肉粒的小米粥都不肯吃了,這哪行啊!

    她正值長身體的時候,不吃肉可不行。

    嚴薇是個聰慧的女子,想到前不久張醫郎的法子,她就幹脆來個現學現賣,親自動手下廚,擀上薄薄的麵皮,將剁碎的肉沫,包裹其中,然後下鍋烹煮。

    還別說,這一招真的管用。

    因為其形狀酷似月牙,周身又無孔竅,便起名為月牙餛飩。

    呂布聽完來由,當場大讚起自家夫人,隨後也迫不及待的想要嚐嚐這月牙混沌的味道。

    他將擄起的月牙餛飩放入小碟中蘸了醬醋,正準備撚起放入嘴中之時,卻看見懷裏的小家夥往桌邊爬了過來,雙眼放光的喊著:“咕~咕咕~”

    每當小家夥喊‘咕咕’的時候,就代表著她也嘴饞想吃。

    呂布這回可沒心軟,左手將小家夥往回一攏,任由她抱著自己的手臂撲騰,像是商人間的討價還價,笑著說道:“你都吃了這麽多回,這次呀,就讓爹爹一回,如何?”

    小鈴鐺自然聽不懂這一大串的語言,舞刨著小手,仿似想將那月牙餛飩抓入口中。

    呂布怕她燙著,牢牢的將女兒固定在懷裏,右手將小碟裏的餛飩投向自個兒張開的口中。

    霎時間,一種前所未有的觸感在舌尖綻放,那是一種用語言難以描述的美食味道,和著調料的肉香竟比烹烤時的肥羊,還要美味。

    吞入肚中,一股暖暖的熱量流經五髒六腑,仿佛將整個人都烘得暖和起來。

    當真是回味無窮。

    呂布又撚起一個,不顧懷中女兒的強烈抗議,再度咀嚼入腹,細細品味起來。

    …………

    後麵的暫時欠著,明天再改,今天實在困得不行,熬不動了……抱歉抱歉。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明朝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餃子多以冷水和麵粉為劑,將麵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麵團,蓋上拯幹的濕紗布或毛巾,放置(餳)一小時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幹個小麵團,先後揉搓成直徑約3公分左右的園長條,刀切或手摘成一個個小麵劑子,將這些小麵劑子用小擀麵杖擀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餃子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將冷水燒開,包成後下鍋並用漏勺或者湯勺(反過來凸麵朝上)順著鍋沿逆時針或順時針劃圓弧狀以防餃子粘連,煮至餃子浮上水麵即可(如為肉餡可在沸騰時添少許冷水再燒,反複兩三次)。餃皮也可用燙麵、油酥麵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鹹;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雙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餃子的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並且符合中國色香味飲食文化的內涵。餃子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肴。

    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三國時期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餃子形狀基本類似。

    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