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鳴冤鼓響
字數:3204 加入書籤
旁邊的元青硯和季書玄相視一眼,默契地說道“我們也去!”
元寶欲言又止地看了這二人一眼,卻也並未阻攔。
幾人離開後,無問趕來對著南子潯耳語了一陣,然後便見後者臉色驟然一變,祁辰連忙問道“出什麽事了?”
南子潯聲音沉了幾分“陳平沒死,他當街攔了蕭老丞相的轎子,敲響了鳴冤鼓!”
祁辰心裏“咯噔!”一下,腦海中快速冷靜地思索了一番,然後對南子潯低聲囑咐了幾句。
南子潯有些遲疑“這樣真的能行嗎?會不會太冒險了?”
“你還沒看出來嗎?這件案子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針對莊嚴所步下的局,環環相扣,眼下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對方定然做足了十全的準備,莊嚴危矣!”祁辰沉聲道。
“可以皇上和莊嚴的關係,定然不會相信陳平的指證的……”南子潯試圖爭辯道。
“我當然知道皇上不會相信,可若是文武百官全都信了呢?你難道要皇上為了莊嚴一個人和滿朝文武對立嗎?”祁辰語氣微冷地反問。
見他陷入沉思,祁辰再次補充道“別忘了,皇上今年隻有十四歲,且不說以他目前的手腕魄力能不能做到這一點,便是他能做到,莊嚴也勢必會因為此事而成為眾矢之的,這麽做會給他帶來什麽樣的後果不用我來告訴你吧?”
南子潯聽完不由心下一沉,隻是還是有些猶疑“但你也知道,他未必就肯聽我的話,要不還是你去……”
“金鑾殿是什麽地方你應該比我清楚,四品一下官員是沒有資格麵聖的,除非有旨意宣召。也就是說,即便進了宮,我也還是上不了金鑾殿,更何況,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祝一鳴的屍體還在停屍房,時間緊迫,他們必須兵分兩路!
南子潯聽完把牙一咬“我這就去辦!”
看著他離開的背影,祁辰不由在心中暗暗祈禱希望這個法子能為他們爭取到破案的時間!
……
金鑾殿裏,蕭老丞相、齊國公、寧國侯以及六部一眾官員無一缺席,除此之外,莊嚴還見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人——陳平!
眯了眯眼睛,莊嚴同紀簡還有姚遠三人齊齊跪下行禮“微臣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龍椅上的夙千越眸光複雜地看了一眼莊嚴,聲音不辨喜怒“三位愛卿請起。”
沉默了片刻,夙千越冷眼看著殿下跪著的那人說道“陳平,鳴冤鼓你也敲了,你要見的人都到齊了,那麽現在,你所謂的冤屈是不是可以同朕說一說了?”
鳴冤鼓!陳平竟然敲響了鳴冤鼓!紀簡和莊嚴齊齊變了臉色,心中大駭,擊鼓鳴冤乃是祖製,鍾鼓一響,官必上堂,藉以顯示便民、德政。怪不得今日朝廷官員全都聚集在了這金鑾殿上,要知道,自新帝繼位一來,八年過去了,這鳴冤鼓還從未敲響過……
陳平立刻重重磕下一個頭去,清脆的聲音在安靜的金鑾殿上顯得格外突兀,沒得令人心頭一慌。
隻聽他道“回皇上的話,罪臣今日敲響鳴冤鼓是為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大理寺門前的四盞人皮燈籠皆是罪臣所為,故而罪臣前來自首!”
“果然是你!”紀簡眸中劃過一抹了然,看來祁辰猜測的不錯。
“什麽?!人皮燈籠是你掛的?”其他不知情的人聽到這個消息不由吃了一驚,臉色變了幾變,緊接著便聽得夙千越沉聲質問道“陳平,你為何要這麽做?”
陳平深吸了一口氣,定定道“這就是罪臣要說的第二件事了,罪臣狀告禦史大夫莊嚴指使江南總督祝一鳴走私販賣私鹽,從中牟取暴利,事發後又殺人滅口!”
此言一出,眾皆嘩然,齊國公莊明軒更是率先怒斥道“簡直就是滿口胡言!你有什麽證據證明我兒與江南鹽運走私案有關?!還有什麽殺人滅口,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罪臣既然敢敲鳴冤鼓自然是有鐵證!”陳平毫不退讓地直視著他說道。
說著便從懷裏掏出一個布包,緩緩將其打開,道“皇上請看,這枚玉佩可是莊嚴莊大人的貼身之物?”
莊明軒瞳孔猛地一縮,一把從他手中奪過了那塊玉佩,仔細查看了一番後難以置信地看著他,厲聲質問道“這塊紫羅蘭玉佩你是從何處得來的?”
“兩個月前,江南總督祝一鳴落網,罪臣詐死帶著妻子韓青萍離開,途中遭遇追殺,不得已躲在了一戶農院中,假扮成當地的農夫,如此倒也過了一段平靜的日子。”
“可就在二十多天前,罪臣帶妻子去集市上替妻子買東西,可誰知,等回到家裏,見到的卻是那農戶一家三口的屍體!”
說到這裏時,陳平的語氣情不自禁地有些哽咽起來,他頓了頓,調整了一下自己的呼吸,然後接著說道“起初,罪臣並不知道祝一鳴背後的主使人究竟是何方神聖,但就在罪臣準備替那一家三口收殮屍體時,卻在那農戶手中發現了這枚紫羅蘭玉佩。”
“罪臣雖沒有什麽見識,但卻恰好聽說過,這紫羅蘭玉產自西域,極其珍貴,當世僅有三枚,其中兩枚在疏勒王室手中,還有一枚被作為朝貢的禮品送入了宮裏,後又被先帝賜給了鄂國公,再後來,這枚玉佩就作為莊大人母親的陪嫁之物一起來到了齊國公府。”
話說到這個份上了,在場的官員們誰都不是傻子,自然猜到了這玉佩的主人是何人,隻是,莊嚴年紀輕輕就官拜正三品禦史大夫,將來前程無量,真的會在這種事情上犯糊塗嗎?
“莊愛卿,這玉佩可是你之物?”莊嚴是七哥的好友,又與自己有半師之誼,夙千越自是不相信他會做出這樣的事,但當著文武百官的麵,陳平言之鑿鑿,容不得他有所偏袒,因而隻好冷著臉按例詢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