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驟然動蕩
字數:3194 加入書籤
她靜靜的看著阿瑤緩緩走來,忽得沒頭沒腦的輕聲說道:“我已經動手了。”
阿瑤不由心中一驚。
“我先是請父親備了禮與我同去七皇子府,但李錦見為了避開我,竟連父親都不見。我實在是煩啦,便想著既然見不到他,這心中就總是七上八下忐忑難安,讓我覺著難受。”
阿瑤這心中頓時被她說的也挺難受的,她想著自己躲在農家小院裏談情說愛的過得好不自在,擔小姐卻在這深宅大院之中遭受這樣的煎熬。如此一對比,她隻覺十分的愧疚。
不過齊念顯然沒有察覺到她這異樣的情緒,而繼續碎碎念道:“你是知道我的,若是誰敢讓我難受,我定然會讓那人難受一百倍一千倍。李錦見那是我的人我不舍得,那麽這筆帳便都要算在國師的頭上了。”
阿瑤不由輕聲問道:“所以小姐,你將之前研製出來的東西用上了?”
“對啊,此時若是再不用,便枉費我花了那麽多的心血那麽長的時間來做那東西了。在這年節的父親總要給朝中官員回贈些禮,國師自然也避免不了。我便在父親的禮單裏加了一樣,特意注明是我送的,國師即便是不在意這些東西,對於我出的招式,他無論如何都會看一眼,滿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反正他也以為我已然輸了,想來對我的防備應該也會減少些。”
阿瑤驟然想起了她給許清風的那顆藥丸,好像對齊念這次的行動,起這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她不過在他的麵前簡單一提,也不知他究竟有沒有放在心上,會不會讓齊念的籌謀功虧一簣。
她不免默默的擔心了起來。
但是這話在這時顯然不能說,隻瞧齊念現在這恍恍惚惚的狀態,若是再有點兒什麽刺激,隻怕她會承受不住。
但阿瑤顯然還是不夠了解齊念,自從那時被國師算計著重回前世之後,她便已然什麽都看開了,就連前世那樣一直鬱結在心的難解心結都已然被迫著解開了,這世間還有什麽值得令她害怕的?
既然已經毫無畏懼了,那便是天下無敵了。
阿瑤自然不知她這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還當她是被李錦見逼急了,才想著要破釜沉舟的與國師鬥上一鬥,總會將他逼出來的。
她不禁更加的憂心忡忡了,也不知是擔憂齊念,還是如今一直都被蒙在鼓裏的許清風。
但齊念就在此時,眸光卻是放在了她的發間,那支雕琢精美卻不怎麽值錢的素銀簪子上。
她知道阿瑤素來都不是在意外表的人,是不可能自己要添首飾,就連平日裏齊念給她的都不怎麽戴,更別提自己會去買了。
就在那幾日,定然是有什麽事情發生了。
但齊念並沒有直接問她,若是想說不用問便都說了,若是不想,阿瑤雖不會對她撒謊,但她也不想為難了她。
接下來的時光便有些更加難熬了,齊念再也不複當初悠閑自在事事都胸有成竹的樣子,她在冰台院中經常閉門不出,華玉菀在吃了幾次閉門羹之後便也就漸漸的不來了,華玉菁忙著接下來的婚事更是無暇分身,是而在這偌大的華府之中,能想起齊念的時常過來看看的,便也就隻有華章了。
不過華章也是忙得腳都不沾地,畢竟朝堂之上的驟然動蕩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他身為百官之首一國之相,想來定然是焦頭爛額得重新洗牌了。
就在重新上朝之際,正月裏還沒過到頭呢,朝堂上忽得傳出了一個消息,隻道是在兩年前失足溺水而亡的那位晉國公子,他其實不是失足,而是有人蓄意圖謀的。
這件陳年舊案被往事重提之後,樁樁件件的證據皆指向四皇子李錦玉,甚至有人證跳了出來,說曾親眼所見李錦玉指使了身邊的人去行凶殺人,隻是當時畏懼權貴不敢發聲,直到現在才敢將真相全都說了出來。
而那個被指使的家奴也出首了自己的主子,說四皇子殿下其實隻是為了青樓女子與晉國公子爭風吃醋,這才痛下殺手要了晉國公子的命。
有了這兩位人證在,此案便是鐵板釘釘之事了,再由七皇子殿下徹查了幾日之後,又搜集了許多鐵證,這下子即便李錦玉渾身都是口,也無從辯駁了。
昔年那位緊咬著華四小姐的晉國夫人這時又發揮了她潑婦的職責,日日進宮四處哭訴,逢人便說自己的孩兒死的有多冤枉,天潢貴胄便可草菅人命,將皇帝煩得不行。
漸漸的百姓輿論也被煽揚了起來,長樂城中人人都對此事指指點點議論紛紛,都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可是那位似皇子殿下明明就犯了殺人之罪,怎地就能逃脫法網了呢?
這種言論自然不能盛行,但也不知怎地,拖了幾日後不見消弭反而更盛,這顯然便是有人在存心找事兒了。
皇帝在後宮裏聽皇後的委婉規勸陳貴妃的苦苦哀求,這兩方自然都不想將李錦玉交出去,想讓他庇護自己的兒子,逃過此劫。
但於情於理這條路實在是走不通,尤其是在朝堂之上眾臣談起此事時,都在隱晦的表示此事鬧得群情激奮,若是再不給個公允的態度,恐怕皇城便要翻天了。
陳貴妃的母家慶國公已然好幾日都稱病沒有上朝了,這位老慶國公為人最是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此時他若是在,想來也是上書奏請皇帝將李錦玉繩之以法的,定然不會因私誤公徇私枉法。
而李錦玉自己卻不把此事放在心上,在他的眼裏那晉國公子不過隻是一條跟在他身邊搖尾乞憐的狗而已,又有誰會因為打死了一條狗,便要自己賠命呢?
而且他可是堂堂皇子殿下,將來即便不會繼位成皇帝也該是重權親王,乃是天下人的主子,誰敢拿他怎麽樣?
是而陳貴妃對他的警告他連半個字都沒聽進去,不但沒有在家閉門思過,反倒一如既往的在外招搖過市,想上青樓便上青樓,想逛窯子便逛窯子。
於是就在這一日,壞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