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三省六部

字數:4590   加入書籤

A+A-




    燭光下,宇文溫看著資料,因為長安王府的沼氣係統還未能正常運轉,所以書房夜裏點的都是蠟燭,光照尚可。

    而如今還在討論中的三省六部製,亦尚可。

    宇文溫已經是執政丞相,距離那個位置,不過一步之遙,可謂唾手可得,但他不急,因為他不需要以君臣大義來穩定自己的地位,可以從容做準備。

    所以,這段時間以來,他一直在認真做準備,要用這大半年時間打基礎,待得他的執政班子“優化完畢”,各種“讓利”引得民心(官心)大悅,那件事,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這是明擺著的事情,沒什麽好扭捏的,天子年幼,懵懵懂懂禪了位,心靈不會受到太大衝擊,他也不用演戲演得那麽辛苦。

    屆時,群臣勸進,各種肉麻的勸進表堆積如山,滿朝文武都盼著他“為天下蒼生計”受禪稱帝,那才是眾望所歸。

    但為了這個眾望所歸,宇文溫就得費一番功夫。

    這是受禪稱帝,不是黑社會爭堂口,光靠拳頭大沒有用,得軟硬兼施。

    一個國家,要靠官僚集團來維持運轉,文武官員及其身後的各種利益集團,不要說全部收買,至少要收買過半才行。

    收買的方式有很多,出讓政治權力是其一,譬如東漢末年,魏王曹丕讓世家門閥把持體製(九品中正製),換來世家出身的高官們擁戴他受漢禪稱魏帝。

    默許腐敗也是其一,譬如元魏末年,東魏丞相高歡就是如此,任由武勳們隨意貪汙,換來大家對他的絕對擁護。

    封官許願也是其一,同樣是元魏末年,西魏丞相宇文泰,就設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又行府兵製,讓他的“等夷”們各居高位,讓關隴豪強們進入體製內。

    而宇文溫,選擇放出部分經濟利益和適當的封官許願進行收買,這樣來,他損失的不過是些許經濟利益,增加了一些俸祿開支,負麵影響較小。

    所以宇文溫現在不停搞“優惠促銷”,就是要把名為“眾望所歸”的商品賣出去。

    按套路走完流程,皇宮就會換了主人,屆時,他就會達到人生的巔峰。

    想到這裏,宇文溫不由得有些小激動,思緒發散起來。

    按照時髦的套路,到時候,他就要改元“共和”,以井字旗(九宮格,代表天下九州)為國旗,又有國徽、國歌。

    設參眾兩院(上下兩院),議員經由選舉產生,然後召集議員以及權貴、武勳、士族、寒族代表開大會,定大憲章,實行虛君的君主立憲製。

    政府機構設置一定要遵循喜聞樂見的“三權分立”原則,一定要對皇權嚴防死守,做到任何一個賤民的茅草房“風能進、雨能進,唯獨皇帝不能進”,把皇權牢牢鎖在鐵籠子裏。

    允許組建政黨,各政黨首先進行黨內競選,選出候選人參與“全國大選”,由此選舉出首相,任期七年,然後由獲勝的政黨組閣。

    皇權已經被關進籠子裏,首相及內閣也得有人牽製,那就是議會。

    任何一名參議員(上議員)都可以提出彈劾首相的議案,隻要議會通過彈劾議案,首相就得辭職,內閣變成看守內閣,重新進行大選,選出新首相,重新組閣。

    如此一來,所有政治鬥爭都會變成議會鬥爭,各方勢力按照議會的程序進行圓桌博弈,不會再有內戰,也不會再有野心家想要推翻皇帝。

    若有人想掌握大權,走上人生巔峰,隻要競選首相成功即可。

    至此,江山永固,皇位綿延一代又一代,而大度讓權的他,必將會成為天下萬民景仰的大英雄。

    才怪。

    真要這麽搞,不出十年,他就要被新上位的強人幹掉,全家男丁死光,那人,會拿走他的江山,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建立在強勢皇權上的所謂君主立憲,卻是皇權的掘墓人,不斷自掘根基,待得皇權變得虛弱,這種君主立憲也就沒了依仗,土崩瓦解。

    他若真敢把大權讓出去,自然有人接盤,到時候,順便連他的妻妾也一起接盤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搞什麽君主立憲,是隻有政治白癡才會做出的傻事。

    收起思緒,宇文溫重新看起資料,已經進行過修改的官製改革方案,確定的三省六部製,才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政治體製。

    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尚書省下設六部,即吏部、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之下有二十四司。

    為什麽是民部而不是戶部?道理很簡單,“曆史上”本來就是民部,隻是後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才把“民”部改為“戶”部。

    三省的分工,大致如下:

    中書省主發令,門下省主審核這一命令並正式批準,而尚書省(六部)負責執行這道命令。

    萬一三省對於一道命令起了爭執,那該怎麽辦?

    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讓三省之間協調行動,三高官官定期在門下省議事。

    在會上作出決定,然後三省行事按決定來。

    這個議事的地方,名為“政事堂”。

    所以,改製後,朝廷的最高行政機構是政事堂,而有資格入政事堂參加議政會議的官員,就是有實無名的宰相。

    這些官員是誰呢?

    中書省的正長官中書令,二人,副官中書侍郎,數人;門下省的正長官侍中,二人,副長官侍郎,數人;尚書省的正長官尚書令一人,副長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這些官員加起來有十餘人,是宰相級別的官員,也就是出將入相中的那個“相”。

    換句話說,自秦漢時起,一直和皇權“相愛相殺”的相權,會被一分為三,變成三省,而丞相/宰相這個“人”,分裂為十幾個人(三省主副長官)。

    三省六部製實行後,不會再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單一權相,相權對皇權的威脅變小。

    至於皇權,就要麵對“程序正義”這個新對手。

    何為程序正義?

    那就是皇帝的詔令要由中書省先擬定幾個版本,呈皇帝禦覽,皇帝認可後,正式定稿,經門下省核準方可簽發,這時,皇帝的詔令才是“合法”的,尚書省才會執行。

    如果門下省認為中書省擬定的詔書有問題,有權拒絕用印(蓋章)並把詔書封好、駁回,是為“封駁”。

    如果皇帝不死心,硬要中書省拿著沒有門下省用印的詔令,讓尚書省執行,尚書省可以認為這是“亂命”,是奸臣瞞著皇帝、繞過忠臣“矯詔”,有權拒絕執行。

    這就是程序正義。

    雖然不可能完全防止皇權亂來,但總歸是有了一套較為合理的製度來製約皇權,這種製度才是當前時代最合適的製衡手段。

    說到製衡,既然有三省製衡皇權,那麽誰來製衡三省(行政機構)?

    是禦史台。

    三省掌行政權,禦史台掌監察權,監察百官,除此之外,還有掌司法權的大理寺,以及鴻臚寺、光祿寺等官署。

    三省六部製,不是宇文溫自己發明的製度,是數百年來中原政治製度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他手上這份定稿,其上的三省六部製,實際上已經很接近原本曆史裏初唐的三省六部製。

    這都是官員們議定(吵架)的結果,宇文溫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旁聽,做胸有成竹狀,但他並不是當旁觀者,而是增加了一些內容。

    正是這些內容,讓如今的三省六部製,和曆史上初唐的三省六部製不一樣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