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雁人

字數:4192   加入書籤

A+A-




    陰山山脈南麓,黃河北岸,漢九原郡故地,一座由堡寨擴建的城池邊上,許多農民正在新開墾的田裏勞作,為農田供水的水渠裏,剛抽上來的黃河水流淌著。

    黃河邊上,立著幾座水車,不斷將河水提到岸上水渠,灌溉著周邊農田,水車邊上一字排開許多立軸風車,依靠時有時無的風力,將河水提到水渠。

    風車陣裏,幾名男子正在忙碌著,檢查各風車是否安裝到位,順便檢查抽水唧筒是否運動自如。

    風力抽水機,是靠著風力推動風車轉動,然後通過簡單的傳動裝置,將旋轉運動轉變為抽水唧筒內唧杆的往複運動,以此進行抽水。

    風力抽水機的抽水效率不高,但運行成本很低,隻要有風就能運轉,晝夜不息,若數量夠多,提水量還是不錯的,這對於開荒的農民來說,是堪用的提水工具。

    屯田的農民,並不是本地人,多為並朔百姓,均為商社或商賈的雇農,過完新年,便啟程來到這裏,抓緊時間開荒,播下種子。

    忙碌到秋天,待得收獲完畢,雇農們便返回家鄉,帶到來年回到這裏,進行新一年的勞作。

    他們和大雁一樣秋去春來,所以被稱為“雁人”,而雇傭他們到邊疆屯田的商社、商賈,就將屯田所得糧食上繳當地駐軍,換得“鹽引”、“糖引”。

    再以此到並州官府處換取食鹽、白糖,轉賣生利。

    此即為“開中法”,是朝廷為了解決邊軍糧食問題而推行的政策,本來官軍邊防僅限於朔州邊境,但現在延伸到陰山南麓黃河河套地區,新設的堡寨,需要用這種方法來保證駐軍的糧食供應。

    商賈隻要將糧食運到指定地點,就能從當地駐軍手中獲取“鹽引”、“糖引”。

    有腦子靈活的商賈或商社,直接雇傭百姓在邊軍駐地附近開荒種田,於是省去了長途運輸之苦,省時省力。

    為了節省成本,商社雇傭的農民不會在邊軍駐地過年,水車和風車,會提前拆了收入庫房,來年再用。

    “雁人”們開墾出來的農田,屬於商社或東主所有,待到以後,這可是不得了的財富。

    黃河邊上,許敬誠看了一會立軸風車的運轉,覺得這玩意的抽水效率太低,當然,對照物是蒸汽抽水機,不過立軸風車不需要燒煤,倒是節省了很多費用。

    如果不是這裏缺煤,他真想裝上蒸汽抽水機,到時候能灌溉的農田麵積更大,即便要燒煤,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劃算的。

    許敬誠是並州人,家族世代經商,並州境內開始普及的蒸汽抽水機,他頗為熟悉,隻是並州煤多,所以蒸汽抽水機隨便用,而這九原地區沒什麽煤礦,所以用不了蒸汽抽水機。

    許敬誠本來在朔州做買賣,父親得知官府行開中法,便讓他帶著雇來的農民到九原屯田,以屯田產出換取鹽引、糖引。

    雇農是“雁人”,今年秋後要回家,許敬誠卻不是,他今年冬天得留在九原,為家族產業的發展做準備。

    如今的九原城,已經不是單純的軍寨,朝廷在陰山南麓設豐州,以新築的綏遠為州治,又在九原地區設九原郡,以九原城為郡治。

    所以,九原城開始接納平民百姓定居,許敬誠及家人便是其一,隻是因為九原地區荒廢已久,沒有熟田可以耕作,連駐軍的糧食都要靠並州運來,沒有太多餘糧供給尋常百姓。

    但隨著城外開墾的農田越來越多,再過幾年,九原本地的糧食產量上來後,不僅能養活駐軍,還能養活更多的平民,而到了那時,火輪船也會開到這裏,運來大量的物資。

    想到火輪船,許敬誠不由得看向河麵,隻要不是冬天,這裏的黃河河段是可以行船的,而傳聞中的火輪船,據說可以從黃河下遊關中地區逆流而上,克服千辛萬苦,將物資和人員運到九原。

    到時候,九原就會變得繁榮起來,這也是許敬誠提前到九原開荒的原因。

    陰山南麓的這片地區,雖然水草豐美,但兩年以前還是突厥的牧場,朝廷在這一帶駐軍,以開中法引商賈運糧,實際上參與開中的商賈要冒很大風險,因為突厥人隨時都會入寇。

    到時候,官軍的堡寨、城池即便有火炮守衛,也保不住城外新開墾的農田,所以若不是有火輪船這一好消息,傻瓜才會來九原、綏遠屯田。

    作為世代經商的家族,許家的消息來源很多,所以轟轟烈烈的“輪船招商總局”籌建、募股一事,他們知道得一清二楚。

    朝廷要以火輪船進行航運,最先投入火輪船的航線,除了長江,就是河東的汾水流域。

    有了火輪船,朝廷靠著汾水航運能將大量物資輸入並州,能夠供養更多的軍隊出擊草原,而並州大量出產煤炭,為火輪船的運行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極大增強了火輪船的運輸能力。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朝廷才提前經營河套地區,投入人力物力修築綏遠、九原城。

    而有了火輪船,朝廷經營河套,有了第二條輸入人員、物資的通道。

    火輪船從關中出發,過禹門進入黃河秦晉大峽穀河段,在峽穀內逆流而上,到了壺口河段,船上人、貨走陸路繞過大瀑布,然後繼續靠火輪船走水路北上。

    火輪船出了秦晉大峽穀河段(北端),過君子津,若走黑水可達綏遠城邊,若繼續沿著黃河向上遊走,可以抵達九原地區。

    如此一來,朝廷能以較低的運輸成本,將大量人員及物資沿著黃河送到九原,或者送到綏遠。

    可以在河套地區維持足夠的駐軍,抵禦突厥的入寇。

    眼見著劇變在即,許家很快做出反應,一邊組織人手開礦采煤做煤炭買賣,一邊在九原提前布局。

    現在的九原,不過是邊陲小城,但隻要火輪船一通航,馬上就會變成邊市重地,這條新的商路,許家當然要早做準備。

    當然,從禹門到九原的黃河水路,主要都在秦晉大峽穀河段,河段內除了壺口瀑布這道繞不過的天塹,上遊磧口河段水流湍急、險灘林立,行船不宜。

    與此同時,火輪船要燒煤,從九原到禹門這段水路,沿岸好像沒什麽產煤地,火輪船若無法加煤,就無法繼續航行。

    即便黃河航線開通了,河套黃河河段每年冬天都會冰封,時間持續三到四個月,這個時候,船隻是走不了的。

    但許敬誠覺得這條航線始終都是要開通的,因為朝廷在陰山南麓河套地區大興土木,明擺著就是要下大力氣經營,他聽過內幕消息,說朝廷本來要過幾年才會考慮經營河套,如今提前了,必然是因為火輪船的緣故。

    更別說天子派皇子築綏遠城,此舉意義深長。

    所以,許敬誠在九原可沒閑著,在城內盡可能多買地皮,在城外盡可能多開荒。

    除了他們許家,越來越多的家族反應過來,紛紛雇傭大量農民到河套地區屯田,而官軍在河套各地在建的堡寨也越來越多,為商隊及屯田的百姓提供安全保障。

    大家都對朝廷充滿信心,信心的來源,就是神奇的火輪船。

    火輪船的出現,讓大家都看到了美好的前景,繁忙的汾水航線,會讓並、朔變得更加繁榮起來,而大量煤炭沿著汾水南下,不但可以供應關中對煤炭的巨大需求,應該也能撐起從汾口到上遊九原的火輪船航線。

    許敬誠對此充滿期待,期待家族開的煤礦財源滾滾,期盼九原興旺發達,等到航線開通,定居河套的人隻會越來越多,到時候,秋去春來的“雁人”,就會慢慢消失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