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解決方案?

字數:5543   加入書籤

A+A-




    下午,臨桂,驛館裏,宇文維乾正在奮筆疾書,他之前進入嶺南之後,從臨桂出發,在容管、邕管走了一圈,再度回到這裏,隨後就要返回長安,向父親複命,所以要寫“述職報告”。

    嶺南西道,煙瘴之地,崇山峻嶺之中,諸蠻繁衍生息,自漢時起雖有州郡建製,但地方官均為當地豪酋世襲,朝廷想要加以有效管轄,難上加難。

    若要以流官轄之,無駐軍撐腰,流官必被架空,政令不出治所。

    然則駐軍少則無用,多則供養不起,且將士害怕煙瘴,多有疑慮,若長期戍守,恐怕軍心不穩。

    況且要駐軍就得屯田,無論是軍屯、民屯,對於軍民而言,嶺南西道不如家鄉,與其來這裏送死,還不如在家鄉苟延殘喘。

    所以,隻有大力發展甘蔗種植,鼓勵大戶辦種植園,又興食鹽、鐵器、生口買賣,才能引得逐利之輩競相前來,以商業聚攏人氣,在此基礎上慢慢打開局麵。

    這是宇文維乾在三管之地看到的現狀,這種發展嶺南的思路,就像當年發展黃州那樣。

    那時的黃州還叫巴州,地少人稀,雖然位於大江邊上,自古都是小城一座,沒有什麽特產,也不是什麽水陸交匯衝要,甚至最大的存在意義,就是作為江對麵武昌城的江北屏障。

    宇文維乾知道父親在巴州(黃州)任上,通過大興商貿聚攏人氣,有了人氣,商貿進一步發展。

    又與大別山蠻各酋帥合作,捕捉生口增加勞力,然後大興土木,促進需求,如此循環,經過多年發展,讓黃州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發展黃州的辦法,可以用來發展嶺南西道,而嶺南可以種植甘蔗,這本身就是熱銷貨物,又有火輪船,可以將廣州的食鹽、鐵器及各類手工業製品運入三管之地,以此誘使各地峒主捕捉生口來換。

    這就是所謂的“表演套路”,無非表演的場地換了,比起當年的黃州要大上許多倍。

    宇文維乾覺得這辦法最後應該會成功,但嶺南西道和黃州不同,在開發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現在可能還沒出現,但他要試著找出來。

    這就是父親交給他的使命,來嶺南西道“仔細觀察”,發現問題,而不是遊山玩水。

    現在,宇文維乾正在總結可能出現的問題,。

    他覺得最可能出的大問題,就是邊地豪族坐大,遲早為患。

    邊地豪族指的是陳氏、寧氏等嶺南豪族,雖然這兩家如今對朝廷恭恭敬敬、俯首帖耳,但不代表以後會如此。

    寧、陳二族,本就在嶺南根深蒂固,如今在嶺南西道擴張勢力,又有大量種植園聚斂錢財,還能名正言順囤積鐵器甚至火器,再這麽下去,怎麽得了?

    宇文維乾覺得父親在時,這些豪族絕不敢造次,到了兄長繼位,大概也還老實,但隨著其族中長輩相繼去世,新生後輩不會記得官軍的赫赫軍威。

    隻知道嶺南西道天高地遠,而家族根深蒂固,部眾無數,錢糧充足,兵甲精良,不臣之心自然就有了。

    屆時,這些豪族子弟仗著人多勢眾,架空朝廷任命的州郡長官,地方事務漸漸失控,朝廷若要解決,卻掣肘頗多,決心難下。

    一旦中原有事,這些豪族怕不是要學那秦末趙佗,兵塞五嶺通道,自己關起門在嶺南稱王稱霸。

    再者,俗話說得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些邊地豪族,可能會玩起兵匪勾結、養寇自重的把戲,以便要挾朝廷。

    讓嶺南西道永遠都有剿不完的“峒亂”,故意激化官府和蠻部的矛盾,每隔幾年就有蠻部叛亂,然後朝廷為了穩定局勢,就隻能繼續讓這些豪族作為打手,在嶺南西道繼續“便宜行事”。

    這種事情會不會發生?宇文維乾覺得會。

    如果嶺南西道諸蠻臣服,朝廷任命的流官和駐軍能夠控製局麵,那麽諸如陳氏、寧氏等豪族的部曲私兵,就如同“兔死狗烹”中的狗,沒了用武之地。

    真這樣,豪族們在嶺南西道開辟的種植園,還有販賣鹽鐵、生口的商隊,就沒了減稅的福利,當嶺南西道變得太平起來時,中原商賈紛紛湧入,也會分走豪族的許多商利。

    所以,讓嶺南西道的局勢保持“三五年一小亂、十來年一大亂”的狀態,對於這些嶺南豪族來說,無疑是最佳選擇。

    那麽,即便許多峒主願意和官府合作,卻很有可能被逼得揭竿而起,三管之地隨時風聲鶴唳,以至於外人不敢輕易涉足。

    屆時,所謂的“峒亂”,搞不好就和後漢時的“羌亂”一般,持續數十年,怎麽都平息不了。

    宇文維乾看過《後漢書》,後漢晚期的隴右羌亂,持續數十年,朝廷為了平亂花費巨大,徭役兵役繁重,但叛亂的羌人怎麽都打不完。

    問題出在哪裏?宇文維乾一開始認為就是諸羌勢大,後來不斷琢磨,覺得搞不好是養寇自重的把戲。

    後漢末年,朝政,宦官把持大權,於是邊疆變亂漸起,而隴右、河西諸羌、諸氐實力膨脹也是事實,這是時代背景。

    具體到當時局勢,那就是既有邊地豪族蠢蠢欲動,借著諸羌、諸氐叛亂,養寇自重,又有貪官汙吏借著“平羌亂”,上下其手,大撈好處。

    邊地豪族不希望羌亂結束,否則無法名正言順擴充武力。

    朝廷官員及將領不希望羌亂結束,不然就無法從源源不斷調撥的軍費裏貪汙、中飽私囊、喝兵血。

    這不是宇文維乾亂猜,《後漢書》上寫得明明白白:自永和羌叛,至乎是歲,十餘年間,費用八十餘億。

    諸將多斷盜牢稟,私自潤入,皆以珍寶貨賂左右,上下放縱,不恤軍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於野。

    羌亂,變成了中樞官員、武將發財的好機會,十來年就消耗了朝廷軍費八十多億(文),然而羌亂依舊,邊地豪族坐大。

    八十多億文錢(五銖錢),折合八百餘萬貫,平攤十五年計,那就是每年花軍費至少五十餘萬貫,如此驚人的數字,如此油水豐厚的“項目”,又有誰舍得讓其停掉?

    所以,羌亂持續近百年,卻怎麽都根治不了。

    無數官員、武將,靠著“平羌亂”這個大項目,吃得滿嘴流油,結果國家被拖垮,誘發黃巾之亂。

    想想現在,宇文維乾覺得嶺南西道未來的局勢走向,搞不好就會出現類似“羌亂”的“峒亂”,時不時就來一下。

    雖然未必有朝廷官員、將領能大量貪汙軍費或者喝兵血,但對於寧、陳等嶺南豪族而言,隻要讓嶺南西道不得平靖,朝廷必然無法承受長期派兵平叛的開支。

    所以為了省錢省事,自然就任由豪族武裝來彈壓諸蠻,協助朝廷平叛。

    那麽為了穩定人心,朝廷就隻能默許豪族們在嶺南西道有特權,然後這些豪族就慢慢坐大,為了養寇自重,繼續暗中挑起“峒亂”。

    這種情況會不會出現?

    宇文維乾覺得父親在時,誰也沒這個膽,因為誰敢搞小動作都瞞不過父親的眼睛。

    但以後可就不好說了。

    不知不覺間,宇文維乾洋洋灑灑寫了上萬字,將他的判斷寫出來,但寫著寫著,卻突然停筆。

    父親的要求,是在提出問題的同時,給出自己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雖然這隻是一道作業,但宇文維乾還想得個好成績。

    那麽,這問題怎麽解決?或者說該如何預防?

    宇文維乾陷入了沉思。

    他在三管轉了一圈,實地考察民情,說實話,覺得這破地方真不是人待的,可以想象,到三管之地上任的官員(流官),許多人心裏會很絕望,因為這形同流放。

    到這種地方當官,仕途升遷基本無望,就隻能拚命盤剝,好歹撈些實惠,或者賄賂上官,以便將自己調回中原。

    這樣的官,在任上又如何教化百姓、勸農勸桑?

    中原百姓大概也不會主動來這破地方開荒,畢竟在家鄉實在吃不飽飯,還可以去黃州等地務工,何苦跑到這煙瘴之地來玩命。

    就算南下,也是去桂管地區,容管、邕管這種隨時會被“峒亂”波及的地方,一開始對百姓的吸引力太低。

    所以,要想開發嶺南西道、以商業聚攏人氣,就得靠嶺南本地的豪族來做開拓者,把局麵打開。

    也隻有這些人,願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辟種植園、冒著風險和峒主們做買賣,用食鹽和鐵器換生口。

    如今的三管地區,有了個好的開局,就是因為實行了這樣的政策,靠著邊地豪族在前方開路,才陸陸續續有嶺北百姓願意翻山越嶺來開荒、安家落戶。

    然而豪族不是傻瓜,若朝廷一邊讓人開荒,一邊嚴防死守,對方遲早撂挑子不幹。

    宇文維乾不清楚該怎麽在“有效開發嶺南”的前提下,防止邊地豪族坐大。

    要麽,就在嶺南西道設羈縻州郡後保持現狀,花上數十年、上百年功夫慢慢“消化”。

    但有了火輪船和火銃、火炮,不開發嶺南西道而是靠耗時間,真的說不過去。

    況且,搞甘蔗種植園也確實不錯

    所以,不如封建?

    如姬周天子分封諸侯,靠諸侯國征伐四夷、行王化?

    想到這裏,宇文維乾撓了撓頭。

    若真要封建,莫不是封我到這破地方來吧?(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