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此地無銀三百兩

字數:4541   加入書籤

A+A-




    夜,宇文溫躺在榻上輾轉反側,看著身邊熟睡的尉遲熾繁,想起多年前的舊事,當年舊事如今被人借題發揮,讓宇文溫隻覺心中煩躁,卻又不能和皇後說。

    流言,目前還隻是處於萌芽狀態,未曾傳到尉遲熾繁和太子耳中,李三九派人追查過,卻無法查到最初的起源處。

    幕後主使看來很謹慎,沒有留下什麽蛛絲馬跡,以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而言,想要揪出幕後主使基本不可能,除非對方出昏招露出破綻。

    宇文溫覺得與其等著別人露出破綻,還不如自己想辦法解決,編造流言的幕後主使是誰,其實已經是首先要找到的答案。

    因為以尉遲熾繁的娘家身份,這種破事遲早會出現,光靠防人之口是防不住的。

    更別說,流言的起點源於一個事實:尉遲熾繁當年確實失蹤過一段時間,這一點無法否認。

    大象二年初,天元皇帝在宮中遇刺,這件事情鬧得很大,與此同時,西陽郡夫人尉遲氏失蹤一事,同樣傳遍長安。

    當然,尉遲熾繁是被宇文溫藏起來了,有宦官李三九陪伴,隻是對於外界而言是失蹤了。

    於是,流言的編造者借著這一明麵上的事實,開始編故事:一分事實,九分虛構。

    說尉遲熾繁是被猴精“猴玃”擄走,帶回蜀地老巢,玩弄數月(實際上尉遲熾繁失蹤沒那麽長時間)致使其懷孕後方才放回。

    於是,次年出身的宇文維城(當今太子),就是野種。

    實際上這種流言經不起推敲,因為按照宇文維城出身的時間反推,再看樣貌(像宇文溫),就知道“野種”之說純屬無稽之談。

    但是,這種辟謠方式蒼白無力,因為這不是公堂斷案,原告、被告雙方對質,擺事實講道理、有人證即可。

    若如此就能澄清事實真相,那麽歐陽詢也不會這麽倒黴,被流言侮辱多年,百口莫辯。

    坊間關於歐陽詢身世的流言,在陳國時就有了,細節確實經不起推敲,因為按著流言裏的時間線,歐陽詢之父歐陽紇南征嶺表時是梁國大同年間。

    然而根據李三九所查資料推算,那個時候(以大同年號最後一年記,侯景之亂爆發前兩年),歐陽紇應該還不滿十歲。

    所以,大同年間真要有梁國的“歐陽將軍”南征,從年齡來看應該是歐陽詢的祖父歐陽頠。

    事實上,到了南梁末年(陳霸先已於建康殺執政王僧辯,控製朝政),確實有梁軍南征嶺表,領軍主帥正是歐陽頠。

    那時距離大同末年已過十來年,歐陽頠還未進入嶺南地界,其擔任前鋒的兒子歐陽紇(時年已有二十)便已攻破始興,也正是那年,歐陽詢出生。

    且不說人、猴之間的生殖隔離,就以事實而言,歐陽詢不可能是“野種”。

    但他倒黴就倒黴在長得醜,身材消瘦、聳肩,看起來像猴,而且歐陽紇後來在廣州刺史任上反叛,所以作為逆賊之子,僥幸苟活的歐陽詢被人編排、羞辱,都不敢多說什麽。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齷蹉的流言就這麽流傳開來。

    尋常百姓聽到這種流言,好奇心理作祟之下隻會覺得刺激,首先歐陽詢長得醜是事實,其父歐陽紇造反也是事實,所以,歐陽紇因為妻子被猿精奸汙產子導致性情大變、以至於日後造反,難道不符合邏輯麽?

    這種時候,說什麽大同年間歐陽紇不滿十歲,對於喜歡聽鬼怪故事的百姓沒有用。

    同理,大象二年初失蹤了一段時間的西陽郡公夫人尉遲氏,被猴精強占以至於生下野種這種事,難道不讓底層百姓津津樂道麽?

    一說到高高在上的貴婦人被妖怪玩弄、產子,粗胚們自然來了興趣,而許多人也許在傳謠時並不知道,當年的西陽郡公夫人,就是如今的皇後。

    當流言廣為人知,大家回過神來,知道西陽郡公夫人和當今皇後是同一人,那麽,幕後主使的一個目的就達到了:詆毀皇後和太子的聲譽。

    而關於歐陽詢身世的流言,不過是個引子,讓大家知道猿精擄走女子使其懷孕產子有“先例”,然後引出關於皇後遭遇的流言。

    這種流言傳出來,必然受到粗胚們的關注,在他們看來官府的解釋就是掩飾,那麽當流言四處擴散,對於皇後和太子的名譽是很嚴重的損害。

    不過,隻靠流言,就能達到廢後、廢太子的目的麽?

    當然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懷疑的種子隻要在皇帝心中種下,隨著時間流逝,條件合適的時候,必然會發芽,然後長大。

    譬如,西漢的巫蠱之禍,那年漢武帝劉徹將近花甲,太子劉據接近不惑之年,小人江充從中作梗,使得父子相猜,最後逼反太子。

    曾被漢武帝寵愛的衛皇後自盡,而太子在逃亡過程中走投無路自盡。

    事後,回過神的漢武帝欲哭無淚,殺光了所有與太子之死有關的嫌疑人,築思子台,懷念自己苦心培養起來的接班人。

    但這又有什麽用?妻兒都死了!

    那麽,數百年後,皇帝宇文溫會不會疑心生暗鬼,被人加以利用、暗中引導,逼反自己苦心培養的太子宇文維城、逼死自己曾經寵愛無限的皇後尉遲熾繁?

    這大概就是幕後主使希望看到的一幕,而造成夫妻隔閡、父子相猜的種子,就是這個流言。

    宇文溫知道自己有多疑的毛病,一些臣子們大概也能看出來,那麽,針對這個“性格特點”量身定製的流言,首先能夠“提醒”他,妻子失蹤期間失身。

    於是,當妻子年老色衰,寵愛不再時,當年舊事湧上心頭,他對皇後的厭惡會快速增加。

    加上太子漸漸長大,步入壯年,卻距離即位遙遙無期,那麽,父子之情遲早蛻變為權力之爭的水火不容,於是,猜忌之心就有了。

    不得不說,這種流言就是在利用人性弱點:皇帝是孤家寡人,甚至連皇後、太子都必須提防。

    宇文溫如今年富力強,搞不好還能活許多年,那麽,當太子漸漸步入壯年,基於權力鬥爭的本質,太子就成了他必須重點提防的一個人。

    從動機和能力來說,皇後在宮裏,完全可以為了兒子(太子),來個裏應外合,讓“老不死”的趕緊嗝屁,以便太子提前上位。

    多疑的“老不死”,會漸漸對皇後和太子起疑,那麽先前流言埋下的種子,在這個時候就會發芽,讓“老不死”厭惡皇後,連帶著懷疑太子。

    最後,事態失控。

    被人如此算計,宇文溫哪裏能不氣得差點爆血管,但對方有一點破綻,那就是尉遲熾繁失蹤一事,宇文溫根本就是幕後主使,所以,不存在懷疑妻子的問題。

    麵對這個動機極其陰毒的流言,宇文溫不敢掉以輕心,然而他不能傻乎乎的公開辟謠,不然天下百姓反倒會覺得奇怪:

    你這麽大張旗鼓的解釋做什麽?心虛?莫非皇後當年真被猴精玩過?

    那麽太子果然是野種?!

    這種事情,可是有“前車之鑒”,那就是清代的雍正皇帝為了辟謠,尤其是澄清自己得位不正的謠言,特意寫了《大義覺迷錄》,刊行天下。

    他的本意是要辟謠,結果這麽一搞,本來各地百姓都沒聽過繼位謠言,到後來紛紛傳起謠言來。

    如此南轅北轍的事情,到了雍正之子乾隆皇帝繼位,實在看不下去,把自己老爹所寫的《大義覺迷錄》列為禁書,盡數焚毀。

    在天下人看來,雍正此舉,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最好證明。

    宇文溫可不會犯這種錯誤,所以,絕不會掉進幕後主使設的圈套。

    想著想著,他披著衣服起身,將尉遲熾繁身上被子扯好,自己轉到外間,點起蠟燭,開始奮筆疾書。(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