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黃河安流

字數:3479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逆水行周 !

    上午,政事堂裏,宇文溫及三高官官正聽取匯報,做匯報的官員,目前隸屬於山東治水使司,奉治水大使、尚書右仆射鄭通之命,向天子及政事堂諸公介紹黃河災情。

    黃河汛期洪峰已經入海,這意味著此次汛期接近尾聲,從總體而言,中下遊地區已經平安,這樣的結果,是大家事前沒有想到的。

    朝廷事前的預計,是下遊部分地區開閘泄洪,犧牲小我、保全大我,而黃河沿岸各州郡奮力防汛、抗洪,加上這十來年修築的河堤及各類水利設施質量不錯,才有了抗洪成功的好結果。

    但是,洪水過後,防疫、賑災的工作依舊要做好,雖然黃河水沒有肆虐沿岸地區,但頻繁降雨依舊造成部分地區內澇,當地河流水位上漲,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員及財產損失。

    災民需要賑濟,而疫病也需要防治。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這是千百年來無數血淚凝結成的經驗教訓,所以山東治水使司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督促各地防疫、賑災,所以此刻身處政事堂的官員,也要向天子和三高官官陳述接下來的防疫工作內容。

    宇文溫拿著資料,聽著講解,又看向繪著黃河下遊地區形勢的輿圖,陷入沉思。

    如果他沒有記錯,現在的黃河應該處於“安流期”,像今年這種大洪水,出現的幾率很低,也就是說,今年黃河爆發大洪水後,很可能往後十幾年都不會再有了。

    所謂黃河“安流”,指的是黃河在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水文現象,那就是自東漢起,到北宋初,長達近八百年的時間裏,黃河很“安靜”,基本上沒有頻繁的水患,也沒有改道這種大災難。

    黃河就這麽“安穩”流淌了八百年。

    這個時期的黃河,和宋以後那暴虐的黃河相比,仿佛換了個“河格”一般。

    對於黃河在這一時期的“安流”,後世學術界多有論證,宇文溫不是水利專家,當然不太清楚具體細節,但得益於發達的傳媒,倒是有些膚淺的了解。

    從有曆史記載即殷商時代起,到秦以前,在這千年時間裏,史籍中關於黃河決溢改道的記載很少,這可以認為,在先秦時期,黃河是很“安靜”的。

    當然,這種“安靜”是相對而言,不是說這一時期黃河就沒有水災,相反,在春秋時期黃河下遊就改道過。

    到了西漢,黃河開始躁動,從史籍記載就能看到西漢時期黃河水患頻仍,甚至出現了五次改道。

    這一狀況,持續到東漢,東漢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黃河,治水專家王景主持這項龐大的工程,指揮數十萬人修建各種水利設施,最後終於將躁動不安的黃河“安撫”下來。

    這次安撫,讓黃河“安靜”了近八百年。

    雖然這期間,黃河也發過大水,若單純以頻率而言,並不比西漢時期少,但水災的嚴重程度卻遠低於西漢時期。

    而且,這八百年中,還包括了南北朝、晚唐藩鎮割據的漫長時期,當中原戰火紛飛的時候,沒有中央朝廷來治理黃河,黃河卻還那麽“安靜”,可見東漢王景治水的功勞有多大。

    這一切,到了北宋時戛然而止,那時的黃河,下遊部分河段的河床甚至已經高過地麵,成為懸河,於是開始不安分起來。

    黃河安流的局麵,就此一去不複返。

    想到這裏,宇文溫有些感慨,感慨的是很可能在他的“任期”內,像今年這般大規模的洪水極有可能不會再發生,感慨的是黃河中遊的水土流失,最後使得本來已經安靜下來的黃河暴躁起來。

    黃河為什麽會有八百年的安流,學術界有爭論,若單純把功勞全歸於王景治水,好像說服力不足。

    但對於北宋時起黃河暴躁的原因,大家的意見倒是相對統一:

    自唐以來黃河中遊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曾經鬱鬱蔥蔥的高原變成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黃河含沙量劇增,於是下遊地區泥沙淤積速度加快,河床就漸漸提升。

    加上關中殘破,經濟、政治中心轉移到通濟渠(汴渠)的物資轉運樞紐開封,為了保證通濟渠的航運,統治者不得不拚命維持黃河水位,不停地加高河堤,於是出現了懸河。

    水往低處流是自然規律,當河床高過周圍地區時,這條大河變得暴躁不安,動不動就發大水,動不動就改道,甚至有了奪淮入海的災難性後果,難道不是很正常的現象?

    所以,濫砍濫伐導致的水土流失,才是黃河暴躁的根本原因,到了這個時候,即便王景再世,也無法安撫這條狂暴的“巨龍”。

    自宋以來,曆朝都有治水能臣,但能臣再能幹,也無法將黃河安撫下來,所以想要治本,就得從保護環境、避免水土流失做起。

    然而,想要製止濫砍濫伐,談何容易。

    當黃河中遊地區人口增多,需要大量燃料,需要大興土木,於是樵采、伐木規模擴大,越來越多的青山變禿,沒有了植被的保護,水土流失自然就越來越嚴重。

    但是,官府不可能封山,首先木質建築隔一段時間就得修補,有時候失火還得重建,這就決定了每年的伐木量不可能低。

    其次,各地百姓需要燃料生火做飯、照明,還要驅寒。

    如果不許百姓樵采,等同於讓百姓在饑寒交迫中死去,大家活不下去,就會揭竿而起。

    當百姓吃不飽飯、生存都成問題時,環境、民生二選一,統治者該選哪個,答案不言而喻,即便知道濫砍濫伐不好,也隻能視若無睹。

    宇文溫的思緒愈發擴散,漸漸走神,以至於那位講解的官員請示時,他居然都沒聽見,待得旁邊宦官低聲提醒,才回過神,卻有些茫然。

    宛若一個上課開小差的學生,被老師點名叫起來回答問題,卻連問題都不知道是什麽。

    中書令王頍見著天子走神,趕緊救場:“陛下,此次黃河汛期,雖然未造成巨大損失,但治水大使建言,酌情減輕各地今年的租調...”

    “嗯....”宇文溫沉吟著,做思考狀,以便拖延時間好捋順思路,思來想去,索性把皮球踢回去:“關於此事,諸位卿家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