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老了,不中用了

字數:4313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逆水行周 !

    私第,書房裏,王頍就著窗外透進來的陽光看資料,他年紀大了,眼睛也有些不好使,所以看公文、書籍時,需要借助放大鏡,或者戴上“老花鏡”。

    配一副老花鏡,花不了多少錢,但王頍不習慣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更喜歡用放大鏡來看書,但現在,手中有放大鏡也沒用,因為資料上的內容,他真的看不太懂。

    電報實現了技術突破,由“直流電報”變成“交流電報”,可以實現“一線多(報)路”,具備了大規模推廣的技術條件。

    作為宰執,王頍知道這意味著朝廷擁有了千裏眼、順風耳的能力,通過一條條電報線,可以有效控製各地的軍、政,行政能力倍增。

    譬如,一旦電報線路拉好,即便位於長安,也能對數千裏之外交州龍編發生的事情了若指掌,龍編城裏哪棟房屋倒塌,身在長安的官員,當天就能知道。

    這是一種神奇的通信工具,足以克服皇朝疆域過大導致中樞難以控製地方的老大難問題,是千百年來無數帝王夢寐以求的能力,如今實現了。

    那麽作為宰執,王頍覺得自己也必須盡快適應這種工具。

    所以,新式電報的原理到底是什麽?電報線路維護起來,哪些錢該花、哪些錢該多花?

    王頍年紀大了,精力有限,無法像年輕時那樣用功讀書,當年他花三兩年就能熟讀經史子集,現在麵對這完全陌生的“電學”,即便抽空看教材,也隻是看懂大概,無法理解新式電報的原理。

    也不清楚電報線路的維護成本之中,哪些合理,哪些必須注意。

    前幾日在政事堂,他聽將作大匠林有地講解新式電報機“迅雷”的諸般好處,倒是聽得懂,但涉及到技術原理,以及拉電報線的種種技術難點,基本上聽得稀裏糊塗。

    在新技術麵前,不服老的王頍第一次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所以,需要年輕人的幫忙。

    王頍的兒子們都在外地任職,不在身邊,所以,來幫忙的“年輕人”,是他的侄兒王珪。

    王珪此時就在一旁,一邊看著資料,一邊向叔叔做講解。

    王珪在黃州州學求學時,接觸了許多新知識,電學就是其一,雖然後來他以學政入仕,已經不再做學問,但好歹有底子。

    雖然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卻能夠一邊看資料,一邊給叔叔講解電報原理。

    在他看來,有了資料做詳細介紹,那麽新式電報的原理其實很簡單,當然,這可不能當著叔叔的麵說,不然就等同於諷刺叔叔“老了,不中用了。”

    王珪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勉強讓叔叔了解新式電報的原理,但這還沒完,他必須給叔叔介紹電報使用時的各種成本之中,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

    “叔叔,電報雖好,前提是要有電報線連通,所以,電報線的架設和維護,會產生許多成本。”

    “架設倒還好,關鍵是維護,首先電線杆容易被雷劈,其次,電報線容易被人惡意破壞,還有,就是沿途的中轉站,必須時常更換電池,如此,才能確保線路有足夠的電流,確保信號穩定。”

    王珪慢條斯理的說著,王頍認真的聽,電報線路需要維護、防破壞,這點他很清楚,但說“合理消耗”,就有點抓瞎:

    電池、各種電器元件是有“使用壽命”的,所以一條電報線,平日運營時必然產生消耗,如果不弄清楚消耗情況,就很容易被基層小吏糊弄。

    這道理,就如同不曆州郡(在基層曆練)就當不好宰執一般,若上位者連收租庸調的一些貓膩都不知道,又如何整治貪官汙吏?

    王頍有心“求學”,王珪盡可能用相對簡單的詞匯,向叔叔講解電報相關技術問題,說著說著,說到了電報線是如何製作的。

    電報線的製作,類似於纜繩,但要考慮“絕緣”,那就得給電線裹上一層“絕緣層”,可以用漆或桐油,但耐不了長期日曬雨淋,所以用的是油布。

    特製的油布。

    具體製作方法,朝廷當然不會公布,但線路的維護要點,卻列在資料上,所以王頍知道線路的維護會產生大量成本,但具體怎麽維護,太多,看不下去。

    譬如,長長的電話線,被一根根電線杆撐起,這對於鳥兒來說,是不錯的落腳點。

    那麽,落在電線上休息的鳥兒,若是嘴癢了,這裏啄一下,那裏啄一下,把電線絕緣層琢壞了可不妙,那麽該采取何種措施預防?或者事後修補?

    王珪又說:“還有,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時,突出地麵的電線杆和電報線,容易被風吹倒、吹斷,或者被雷劈中,所以需要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和裝置,這些措施和裝置,也是要花錢來維護的。”

    “若以電報來傳送公文,保密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電報發送的內容,可以用密文,但是密碼本的管理...”

    。。。。。。

    夜,王頍挑燈夜讀,不過手中資料並不是電報技術的說明書,而是電報線路的發展規劃(草案),在這份規劃裏,朝廷計劃在十年時間內,完成一連串電報線路的架設工作。

    以長安、洛陽為核心,各自建立起一套電報線路網,然後以兩京線連接,實現一個大型的電報線“蜘蛛網”,將天下“兜”起來。

    到時候,各道、都護府治所都會有電報線連接,中樞與地方的公文往來,絕大部分可以用電報取代。

    這是一個宏偉的工程,但朝廷財政根本就撐不住,即便發行國債也無法完成,所以需要籌集民間資金,以官民合辦的方式來完成這個計劃,組建新式電報總局,下轄各分局。

    屆時,每一條電報線路上,會有三道電報線,兩道為官用,一道為民用,除了頭等官報(緊急軍情,以及一定品級以上官員所發軍務、公務電報)免費,無論官、民,發電報都要按照統一價目收費。

    收取的費用,一部分給大小股東分紅,一部分作為補貼,維持電報線的運營。

    這就涉及到許多經營方麵的問題,這種細節問題不需要宰執們操心,但需要宰執們做決定,決定在這種官民合辦模式下,各方占股以及日常管理由誰來主導。

    想要吸引民間資金“投資”,就不能把人當傻瓜,所以該出讓的利益和好處不能少,但也不能太多,否則就會喧賓奪主。

    如何把握這個度,是宰執們要考慮的問題,但王頍覺得,即便朝廷稍微吃點虧也是值得的,因為隻要電報線路架起來,能夠進行“通訊”,對於朝廷來說,就是最大的好處。

    各政區(道)、軍區(都護府)發生的事情,當天就能傳到京城,而中樞做出的決定,當天就能傳到政區、軍區。

    這意味著行政效率和軍事指揮效率的大幅增加,幅員遼闊的皇朝,無論是內地還是邊疆,對於中樞來說,都不再有距離上的障礙。

    加上可以日行千裏的火輪船,朝廷對地方的控製,以及軍隊的投送能力,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坐鎮邊疆的將帥,造反的難度大幅增加,而朝廷維持龐大版圖的統治,其行政成本也大幅下降。

    中樞指揮地方達到“如臂使指”的程度,可能不再是做夢。

    此消彼長之下,也許再過十幾二十年,一個版圖空前遼闊的國家,就要出現了。

    那將是自秦漢以來,幅員最遼闊(實際控製地區最大)、軍隊最強悍、國力最富強、中樞對地方控製力最強的皇朝,其疆域囊括陸地、海島,而版圖還在不斷擴大。

    所以,一直不服老的王頍真想看看,十幾二十年後的天下,會變成什麽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