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空城計

字數:4139   加入書籤

A+A-




                      李強是個事必躬親之人,因此李強帶著二十多個親衛偷偷沿江偵察。

    很快李強到達皖口城對麵,隔江眺望。此時皖口城上的旗幟已經完全換上了隋軍的大旗。不過現在是拂曉時分,看不到隋軍有多少,但城頭的人影是影影綽綽,可知隋軍應當是不少。

    李強心中一音,卻是有些擔心了。

    他本以為隋軍遠來突襲,&nbp;應當是輕兵而來,數量不多。所以他也給對方來一個突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必能趁機奪回皖口城。

    可隋軍數量這麽多,他再搞偷襲那種把戲,成功的可能就不大了。

    這時幾個分散偵察的斥候也趕回來匯報,皖口碼頭之上,&nbp;有一鐵鎖橫在上麵,阻斷了江麵。而在碼頭下遊,有大批的隋軍船隻,光是大船就有四五十艘,小船更多。

    這些船隻前後相連,幾乎將整個皖水給堵塞。

    李強聽了,更加的吃驚。

    就在這時,又有斥候來報,在皖口北麵的塔嶺,隋軍立有一寨子。寨中有相連的營帳三四百帳,更有馬匹、草料堆無數,看樣子其軍至少有三四千人馬。

    塔嶺離著皖口不過三裏,乃是皖口的北麵屏障。

    皖水北麵是山地,塔嶺更是居高臨下。一旦皖口城受到攻擊,塔嶺援軍勢必可以最快的速度支援皖口。

    數千人馬在身後,李強根本沒法全力攻打皖口城。

    沒多久,南麵斥候也回來了,言報隋軍在皖水之南的江洲之上,&nbp;新設一寨,作為皖口城的南麵拱衛,&nbp;其寨中亦有兵不少。

    李強暗暗盤算著,皖口城、塔嶺、碼頭、皖水之南,再加上隋軍的水師,這些兵力前前後後的加起來,至少有兩萬人馬。

    難道江都的隋軍傾巢而來了嗎?

    他以萬人之兵,長途奔襲。而皖口守軍,則是守株待兔,以逸待勞,若想得勝,簡直是太難了。

    李強猶豫了片刻,便返回大營,然後下令全軍撤退,沿皖水西進,進駐懷寧城南的石牌鎮(今安徽省懷寧市),又令其堂弟李猛率軍三千斷後。

    做出這樣的決定,李強也很艱難。

    但李強很清楚,皖口就是一個大泥坑,&nbp;隻要他陷入此地,必然無法脫身。

    而且隋軍的援軍甚至會源源不斷,&nbp;將他包圍、吃掉。

    至於說一擊之下,&nbp;擊破皖口,李強沒有想過。他這種求穩之人,根本不會去賭那萬分之一概率的小事。

    再說李強也不認為能將皖口布置如此穩妥的人,會疏於防備。

    至於將李猛留下斷後,則是李強擔心隋軍會逆江而上,隔斷皖水,那還在懷寧的楚軍就要完了。

    李強的想法很不錯,但卻沒有在意李猛的意見。

    李猛眼看皖口局勢,也是心驚,此時他覺得楚軍必敗無疑,而兄長又迂腐不化,要想活命,隻得投降隋軍了。

    於是李猛在李強離開之後,立刻派人前往皖口,向隋軍投降。

    而李強還以為這位堂弟會拚死力戰呢。

    李強率軍一路向西,很快到達石牌鎮。

    從皖口是走不了了,隻能南向。所以李強選擇占領石牌鎮,保障主力大軍的東線安全。

    石牌鎮處於皖水拐角處,皖水從此地向西北方向,流過懷寧城。而石牌鎮北側是北麵山脈,南側也是一片丘陵和湖泊,道路難行。水路主力要想沿著皖水逆流而上,必須要經過石牌鎮。

    數千楚軍來了又走了,呼啦啦地往西而去,彷佛從未來過皖口一般。

    隻有隋軍斥候目送他們離去。

    得知楚軍走了之後,一直在皖口城中等待消息的蘇烈鬆了一口氣。他手中隻有五千人馬,還沒有水師,這些兵力,若是守城當然沒有問題,可若是分守碼頭和城池,構建一道阻擊防線,他兵力並不足,勢必會造成處處設防,處處漏洞的局麵。

    這樣的防線是沒法阻攔住一心突圍的軍隊的,

    楚軍若是敢於斷臂求生,分一部包圍城池,跟隋軍拚消耗,而主力部隊則盡乘船進入長江,一群旱鴨子的蘇烈所部根本攔不住。

    至於援軍,誰知道什麽時候會到,反正黃維揚手中是沒有援軍的。

    所以蘇烈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在皖口和急於突圍的楚軍進行決戰,這樣的風險太大。

    當然戰與不戰不是蘇烈能決定的。

    若要不戰,就得逼迫楚軍不敢戰。蘇烈便計劃來一出“空城計”,盡可能的在楚軍麵前虛張聲勢,嚇退對方。

    於是蘇烈隻在皖口城中布置了千餘人,多備旗幟,以為疑兵。而且他還讓人紮了上千個草人,盡置於城牆之上,密密麻麻,讓人一眼望去,以為城頭盡是軍隊。

    置於南麵的小洲,北麵的塔嶺,蘇烈也下令盡設上寨子,各布置了數百人駐守。寨子裏多設營帳和鍋灶,盡可能顯得跟幾千人一楊。

    蘇烈還分出一部埋伏於西南麵的蘆葦蕩中,若楚軍真的攻城,則這群人便突然殺出,製造有千萬伏兵的假象,迷惑楚軍。

    陸地上好布置,但水軍就不好湖弄了。

    尤其是鐵鎖攔江,雖然皖水不寬,可真架起一道鐵索,也得幾千斤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再說這時候哪去弄這麽長的鐵索。

    蘇烈讓人弄來數十條短的鐵索,用粗鐵絲將他們連起來,置於江中。這些粗糙連接的鐵索是承擔不了自身重量的,很容易便斷了。

    於是蘇烈讓人又置了數十個浮標於水中,上有木樁伸出水麵,則鐵索綁到木樁上,借助浮標的浮力,橫在江中。

    遠遠望去,若是看不到木樁,還真以為是一道橫江鐵索。

    但這鐵索根本經不起大船撞擊就會沉了。

    至於水軍,到最後還是蘇烈借了陳家數十艘糧船作偽裝,假扮水師。這些船很大,但都是樣子貨,沒有武備,亦沒有戰兵。

    布置完這些,蘇烈便在賭楚軍不敢貿然攻擊。他甚至集中了一支突擊部隊,打算搶先發起攻擊,打懵對方。

    但所幸楚軍最終也沒有動。

    這樣子貨的皖口防線,沒打一仗,便成了楚軍不可逾越的天塹。

    注懷寧、潛山原為一縣,叫懷寧,治所卻在現在潛山城區一帶,後來懷寧治所多次南移,直到建國後,最終確立在石牌。而在明英宗時期,懷寧分設潛山縣。所以文中懷寧城在現在的潛山市區一帶,而現在的懷寧當時叫石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