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是戰是降上)

字數:3517   加入書籤

A+A-




    李世民略一沉吟,便說道:“道明秦武通字)的為人,我還是信得過的。所以這封信,當是巴東的真實情況。”
    竇幹聽得,有些沉默。他寄希望於這是秦武通投降大明之後寫的一封詐書,但李世民願意相信秦武通,他也沒法說什麽。
    當然這種事瞞也瞞不住。
    竇幹是竇抗的兒子,比李世民大十幾歲,是李世民的表兄兼舅兄。竇幹九歲而誦詩書,十齡而便騎射,早年間以親衛入仕,也算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不過他為人敦厚,性格溫和,在竇家之中,一直是默默無聞。
    所以李世民便將秦武通的信遞給了竇幹。
    竇幹接過信來,粗略的一看,便是大吃一驚,滿臉愕然,久久說不出話來。
    正當李世民思索著下一步的動向,李世民的重臣巴東道行台工部尚書領秦國公府司馬竇幹來見李世民。
    “對!”
    竇幹拿過地圖,放在二人麵前。
    “秦公請看,大江以北,皆是低矮之丘陵,而大江以南,則是崇山峻嶺,深澗險灘。我軍在巴蜀腹地,不是明軍的對手。可是若撤退到大江以呢?明軍不可能用幾十萬大軍追擊我軍,而我軍倚仗地形,足以和明軍周旋。”
    李世民聽得,沒有急於說話,而是看著地圖,過了一會才說道:“師幹是讓我遠走南寧州。”
    竇幹點點頭道:“沒錯。南寧州之地,地澤千裏,當初諸葛武侯遠征孟獲,在此設七郡治之。我軍以數萬人馬,南下南寧州,聯合當地大族,明軍就是二三十萬大軍齊出,也拿不下南寧州。”
    聽到竇幹的話,李世民有些動心了。
    李世民在巴蜀多時,對於南寧州的情況,也是了解的。
    大隋之前在古南中設南寧州總管府,統轄古南中之地的軍政事。不過南寧州諸部多叛,文帝時期,幾次派兵征討,也沒有完全控製。後來大隋廢總管府,又沒有重新在此設郡縣轄之,算是將南寧州之地完全放棄了。
    現在的南寧州,為爨氏控製。爨氏乃蠻化的漢人,自稱是東漢班氏的後人,到蜀漢時為南中大姓。東晉成帝康五年公元339年),爨琛獨霸寧州,其家族分統各地,後來分裂為兩支,分別為東爨和西爨。東爨聯合烏蠻,西爨聯合白蠻,互相征伐,混戰不休。
    李世民有信心帶著軍隊,征伐兩爨,然後抵抗大明。
    不過也不是沒有問題。
    南寧州之地,素來被中原王朝視作蠻夷之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自五胡亂華之後,因為北方胡人入主中原,這些胡人為了尋找統治中原的合法性,華夷之辨便沒有停過。關隴貴族雖然多出身胡人,但也自認為是中國人。
    但巴蜀跟南寧州卻是兩回事。
    巴蜀在中國文化圈裏,被視為自己人。可若是李世民南下南寧州,建立政權,屬於自絕於中原王朝,所有人都會認為他們是一個夷狄政權,李唐將徹底失去法理性。
    眼看李世民不說話,竇幹立刻明白了李世民的擔心。
    於是竇幹說道:“秦公,萬事先想法活下去,當初慕容、宇文諸氏,不都從蠻夷之地興起,然後入主中原的嗎?”
    “可南寧州畢竟貧瘠荒蕪,若是我軍撤出巴蜀,隻恐諸將不願啊。”
    這時竇幹臉色一凜,斬釘截鐵地說道:“巴蜀之中,與明軍仇深似海者,不計其數。況且明軍素來行強盜之事,重賤民,輕賢士,巴蜀大族,不知多少擔心會受到明軍戕害,秦公何必擔心無人肯相隨。”
    此時李世民也鄭重起來,他很清楚,竇幹今日的話,其實代表了軍中相當一部分勢力。以竇幹這樣的身份,是死都不可能投降的。
    當然投降了大明,他們也沒有未來。
    “師幹之言,我會認真考慮的。”
    竇幹知道不能逼迫李世民,隻得說道:“希望秦公盡快考慮,畢竟留給秦公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竇幹說道:“巴蜀兩大門戶,一在劍門,一在夔門。今二地皆失,整個巴蜀,已經是門戶大開。北麵過了劍州,到成都是一馬平川。而東麵過了夔州,則是水陸並進。明軍勢大,隻需按部就班,我軍絕擋不住數十萬明軍一擊。”
    竇幹看了李世民一眼,接著說道:“巴蜀這群人的德性,秦公應當清楚。不提北麵的黃明遼,單說黃維揚這一路,我猜用不了一個月,他就能殺到成都,所以我軍再守衛白馬關,阻擋黃明遼部,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師幹是怎麽想的?”
    李世民看出了竇幹的心思,便說道:“巴東的局勢,我很清楚。我那位好師弟,看起來平平常常,但老師的本事,學的比我多的多。還是陳克敵,也是老師精心培育出來的,就是我在,也不一定敵得過二人,更何況是君集侯君集字君集,以字行)。”
    聽到這,竇幹也沒法說什麽。
    於是竇幹坐正身子,向著李世民拜了一拜,然後說道:“既然如此,秦公該考慮自身和李家的出路了。”
    李世民聽到竇幹這話,也嚴肅起來。
    “師幹何以教我?”
    再說真是詐書,按照巫山之戰的日期,早送到了,也不會耽擱到現在。
    看完信的全部內容,此時竇幹的臉上,較之之前,已顯得格外的嚴肅。他一手握著信紙,一邊盯著李世民說得:“秦公,此事是否驗證過真偽?”
    “既然成都已不可守,那不若退。”
    “退?”
    因為竇幹的身份,李世民對其很禮遇。見竇幹進屋,立刻起身說道:“師幹竇幹字)來了。”
    二人坐定,竇幹便說道:“世民,可是出什麽事了?”
    竇幹很看好李世民,因此在李淵起兵後,一直在李世民身邊為官,直做到李世民的開府司馬,兼領行台尚書,也算是李世民的心腹了。
    今日眼看李世民臉色不對,所以前來探尋一番。
    因為二人的關係,竇幹私底下都直接以名字相稱李世民。
    李世民也沒有瞞著竇幹,畢竟這個時候,無論做何決定,他都得跟底下的謀士進行周密的籌謀,瞞著這些心腹沒有意義。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