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先進的生產工藝
字數:4556 加入書籤
常芳看到馬铖驚訝的眼神,知道這位二爺大概還以為全國上下的軍隊都使用這種火藥。常芳趴在馬铖耳朵邊上低聲說道:“二爺,這裏是兵器局的牌麵,這種火藥產量很低的,除了這裏兵器局還有好幾處火藥工坊,那裏就是粗製濫造了!”
馬铖聽常芳這麽說才反應過來,這裏才多少人,每天才產多少火藥,要知道明軍不算內陸的衛所軍,就是九邊的軍隊就有四十多萬,以這種火藥工坊的產量根本供應不上。
不過就這樣馬铖對明代火藥工藝也夠吃驚的了,其實他到不用怎麽驚訝,這種火藥生產工藝在工業化之前就已經成熟好幾百年,就是在鴉*片戰爭中打敗滿清的英國,當時火藥工藝也不比滿清先進多少,無非就是英國已經出現基礎化學,可以用化學來提純一些原材料而已。
而馬铖作為穿越者先進就先進在這裏,馬铖雖然在後世讀書不怎麽樣,但是被後世那種高考製度熏陶,腦袋裏記得很多化學公式,這種硝石提純的方法馬铖知道好幾個。
除了這些馬铖還發現明代雖然知道火藥顆粒化可以增加火藥威力,但是還沒有將火藥顆粒打磨光滑,所以工藝還有進一步的改進空間。
馬铖轉完火藥工坊對劉本忠說道:“不錯,這個火藥工坊能不能劃給本大人呢?”
劉本忠一聽這怎麽行?這裏可是兵器局的麵子工程,如果給了馬铖以後還怎麽和部裏要錢?
劉本忠將腦袋搖成了撥浪鼓,絕對不給馬铖。馬铖一看這樣就知道常芳說的很對,大概這是兵部的麵子工程,自然不能給自己。不過馬铖屬狗的,咬住就不鬆口,非要劉本忠給自己一個火藥工坊。
最後劉本忠沒辦法隻好將城裏一個十幾人的小工坊劃給馬铖,但是馬铖這還不算完,又從劉本忠這裏要走了二十個熟練火藥匠人才算完事。
心滿意足的馬铖對劉本忠說道:“這裏本大人看完了,下麵去看看火炮工坊吧!”
劉本忠聽馬铖這個二百五要去看火炮,趕緊說道:“大人,咱們這裏並不生產火炮,因為江南的鐵質不好,容易發脆,所以火炮都在廣東生產!”
馬铖聽劉本忠這麽說才想起來,好像一直到清末,江南這裏都產不了上好的鐵,都是從廣東運來的粵鐵。原因嗎很簡單,中國江南一帶用煤炭煉鋼,而江南的鐵礦石含硫,自然生鐵裏麵的硫超標,生鐵就容易發脆。廣東那邊煉鐵都是用木炭煉製,在加上廣東的鐵礦都來自瓊州這個中國唯一的富鐵礦,所以並沒有發脆的現象發生。
馬铖在後世到知道這個消息,也知道生鐵脫硫很簡單,無非就是往鐵水裏加些麵堿就好了。不過馬铖並不想將這個消息告訴劉本忠,明代可沒有後世保密法,萬一這個消息傳出去落到滿清手裏,可就夠自己受的。
“劉大人,那咱們這裏有會煉鐵的匠人嗎?”不過不說是不說,會煉鐵的匠人還是要的,馬铖還要自己煉鋼呢。
劉本忠聽馬铖問起回答道:“兵器局在天啟年間仿製過紅夷大炮,當時倒是我們自己煉的鐵,發現太脆後火炮工坊也就荒廢了,當時一些匠人被歸到了火銃工坊,如果大人需要小人這就將他們調撥給大人!”
現在南京這裏不能煉鐵,這些匠人在這裏也隻能幹一些低級的工作,劉本忠也樂於攆走這幫幹吃飯的家夥。
下一步劉本忠陪同馬铖來到岸上的火銃工坊,這裏可比火藥工坊大得多,前後聯排數百間房子。
馬铖走進一間屋子熱氣撲麵而來,裏麵的工匠都光著上身,正在捶打一根根鐵條。
劉本忠在邊上講解道:“大人,這裏是製造銃管的車間,您看,工匠先將從廣東的運來的熟鐵加熱捶打成鐵條,然後在加工成銃胚。”
馬铖看到邊上立著一根根鐵條,馬铖拿起來一根仔細觀看,這根鐵條直徑大概三厘米。
“劉大使,這就是銃胚嗎?”
“大人,這隻是粗加工車間,這種銃胚還要鍛打,讓鐵件內部更緊密!下個車間是鍛打車間,大人請!”劉本忠說完在前麵引路,將馬铖引入下一個車間。
這個車間和上個車間差不多,也是十幾個鐵匠光著上半身在專注打鐵。在他們手中,圓柱形的銃胚被鍛打成六邊形,然後放入邊上的池子淬火冷卻。
當通紅的銃胚放入冷卻池中,一股青煙冒了上來,馬铖聞到一股尿騷*味,馬铖罵道:“劉大使,你們不注意一下衛生?怎麽還有人在這個池子裏便溺?”
劉本忠知道馬铖是外行,趕緊解釋道:“大人,這個池子裏是馬尿,用來為銃管淬火,用馬尿比用水效果更好,銃管更加堅硬!”
早在宋代中國人就發現用動物血液或尿液淬火比水更好,鐵器更耐用也更堅硬。馬铖雖然理論知識懂很多,但是這種小環節就不知道了。其實這也是中國古代的通病,在製造業大方向上中國曆朝曆代一點兒不次於西方,可就是這種不重視小環節,讓中國製造業越來越退步。
從這間車間出來,馬铖又來到下一個車間,這裏就是火銃製造的最關鍵部門,鑽孔車間。
對,大家沒看錯,明朝最高級的火銃比如魯密銃,都是鑽孔的。
在明代以前火銃銃管大部分是卷製而成,也就是鐵匠先將熟鐵塊鍛打成鐵皮,然後趁冷取前卷成筒狀。當然這種銃管強度不高,很容易炸膛,不過明代中前期火藥的威力也沒這麽大,所以倒也安全的很。
但是到明朝後期,因為學習西方的火藥技術,火藥的威力增加不少,原始的火銃生產工藝就不行了。這時明代軍火專家趙士禎參考土耳其的重型火槍發明出魯密銃,這種火銃就是鑽孔銃管。
同時趙士禎為了加工銃管,也發明了一個簡單鑽床,現在出現在馬铖麵前的就是一個。
這個鑽床有些像西方的砍頭台,台板離地兩米左右,上麵有一個高高的支架。鍛造好的銃管被豎立固定在台板之下,工人在上麵操縱鑽頭將銃管鑽通。
鑽孔有很多好處,一是保證銃管光滑,可以最大限度發揮火藥的威力。二是保證每個銃管口徑一樣,這就避免了火銃與火銃之間的零件不通用。這個車間一共有十架鑽床,一次可以加工十個槍管。
馬铖看了看鑽孔速度很慢,大概工匠害怕鑽廢銃管。馬铖對身邊的劉本忠問道:“劉大使,你這個兵器局一天能加工多少銃管?”
“回大人,本局這種鑽床一共有三十台,可以同時生產三十根銃管,隻是銃管加工費時,一個銃管要五日才能生產出來。”
五天一個銃管,也就是五天能生產三十根銃管,一個月生產一百八十根銃管,這生產效率太低了。馬铖剛才是按照完美效率算的,如果再加上工具磨損、生產損耗等因數,每月最多一百根了。
這種生產速度根本不行,馬铖要在一年內最少組織五千火槍兵,按照兵器局每月一百根的產量,都裝備上要等五年。滿清還有一年就要南下了,不用五年,半年如果不將火槍兵裝備全,馬铖隻有逃跑的命了。
馬铖登上鑽床左右看了看,發現這個轉床有很大改良的空間,同時發現最費力的就是鑽孔階段。大概是為了害怕產生廢品,鑽頭鑽的很慢,同時動能還是由人力完成。馬铖就看到上麵兩個工人在費力的推著轉盤,然後動力通過皮帶傳導到鑽頭。
這種全人工方式當然很慢,馬铖問道:“劉大使,這種人工方式太慢了,不能改成水力嗎?”江南不缺河流,南京邊上就是長江,完全可以在長江邊上架設水車,然後用水車帶動鑽床,這樣就會快上許多。
馬铖還以為自己提了一個合理化建議,但是那知道劉本忠卻解釋道:“大人,用水力當然會快很多,但是長江邊上人多眼雜,為了保證魯密銃的工藝不外傳,隻能在遠離人多的地方生產!”
馬铖一想這倒也是個原因,魯密銃在馬铖看來是落後的火繩槍,但是在滿清、流寇眼中卻是精密武器,如果讓滿清學去確實麻煩。
馬铖想了想如果在內陸生產就要有好的動力源,那就隻有蒸汽機了。馬铖在後世念書的時候學過蒸汽機的原理,在曆史書上也見過瓦特改良的蒸汽機什麽樣,但是知道是一回事,製造出來又是一回事,馬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生產出來。
火藥、蒸汽機、鋼鐵,馬铖悄悄的在心中記下這些關鍵詞,這些東西是讓明代武器製造業突飛猛進的催化劑。經過馬铖的觀察,明代軍工廠已經完全形成規模化,也有了基本的管理流程,無非就是在關鍵技術上沒有突破而已。
馬铖看到兵器局高超的武器製造工藝,心中慶幸自己穿越到了明代,如果穿越到唐代或者漢代,那糟糕的基礎工業,就算馬铖是北大清華雙料博士也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