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台灣
字數:3816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中華再起 !
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台灣
西歐打的熱鬧,亞洲地區也不平靜,雖說沒有爆發大的戰爭,但是也是一觸即發。 在中國國力日益增強的今天,通過不斷的進軍蠶食,中亞地區基本上完全收回。但是黑龍江的外興安嶺及烏蘇裏江地區由於日本和蘇俄的軍事對持,中國現在也隻是繼續控製這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等地區。隨著二戰的爆發一時間這地區是大軍雲集,但是因為形式過於複雜戰爭是沒有爆發,但是東南沿海的台灣地區確是戰火將起,在收回香港之後,張良為首的中央政府就計劃武力收回台灣,因為談判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
麵對這些張良為首的政府開始了積極的備戰,在德國進攻法國之時,備戰工作也宣告完成,在發動進攻之前,事關台灣的這次戰備會議在北京的總參的一個會議室裏秘密召開,除了新近轉任的廣東軍區司令員何國柱意外,空軍和海軍南洋北洋兩支艦隊的主要人員和其他大員也都參加了會議,整個會議室被做的滿滿當當。
首先還是由總參謀長蔣百裏做了開場的發言,隻見他大踏步走到牆邊的台灣地圖旁,用手裏的指揮棒指著台灣說道:“諸位同仁們,這次召開會議的目的大家都知道,其他的閑話咱們也不多說,咱們先介紹一下台灣地區的基本概況,畢竟已經被日本占據了將近五十年,咱們對許多東西已經不熟悉了,在這之前咱們好好了解一下也是不多的!
台灣我們知道自古就是我們中國的領土,在公元230年,也就是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軍一萬到達被他們稱為“夷洲”的台灣,這是曆史上有書為證的中國王朝第一次與台灣的聯係。他們的台灣之行曆時一年,最後因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傷十之**,最後則帶著數千名台灣居民回到大陸。
帶回來的台灣人,介紹了許多台灣的情況。幾十年後,吳國臨海郡太守沈瑩根據從台灣返回的吳國官兵和帶來的台灣居民介紹的情況,在公元264至280年間寫下《臨海水土誌》(見《太平禦覽》第780卷 )一書。他稱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裏,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麵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還介紹了當地的物產、人民、風情、工具、古跡等,其中的“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則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台灣為越國的版圖。
到隋代,隋煬帝在大業3年(607年)先後派出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等人兩次前往當時被稱為“流求”的台灣,因語言不通,第一次帶回一名台灣人,第二次帶回一些布甲。大業6年(610年),隋煬帝又派出武賁郎將陳稜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餘人,從廣東義安(潮州)起航,前往台灣,當地人以為這是中原的商船,這說明當時大陸商人經常前往經商,也說明台灣人已經熟悉經商貿易。隻是陳稜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並帶了數千名當地居民返回大陸。
經過三國到隋唐的長時期的演變,閩粵一帶向台灣的移民也逐漸增加,到宋代時已經出現較多的往來和經濟活動,為便於管理,開始在台澎地區設立管理機構,澎湖已列入福建晉江縣版圖,這在台灣開發史上是第一次。台澎地區正式納入宋代版圖,盡管在後來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變換,但是台灣歸屬從來沒有改變過。
在蒙古人擊敗宋朝建立元朝之後,按照慣例需要進軍沒有到達過的疆土,故於至元28年(1291年)10月,派出海船副萬戶楊祥為宣撫使,與禮部員外郎吳誌鬥和兵部員外郎阮鑒率兵6000餘人進軍台灣。由於語言不通和航海知識不足,無功而返。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巡檢司,級別不高,屬九品。“職巡邏,專捕獲”,捕捉罪犯,兼辦鹽課,但這是中央政府派駐台澎地區的第一個行政執法機構。自此以後,中央王朝開始派員管理台澎地區。
明朝的海禁政策,導致東南沿海海盜盛行,為保衛沿海地區不受海盜侵擾,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駐軍隊,防止海盜利用台澎地區作為搔擾東南沿海的基地,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島內駐紮軍隊,保衛海防。高雄鳳山有特產“三寶薑”,就是明代鄭和下西洋到達台灣時留下的,這是中原到達台灣的第一支大規模的商隊。
1683年,前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在台灣本土內正式設立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管轄,後改為2府8縣4廳。前清政府對台灣地區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統治機構、製度,進行有效管理。 西方殖民者東侵以來,美國、日本、法國等列強先後在台灣進行軍事挑釁,加劇了中國邊疆領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前清政府上層在如何治理台灣的態度和方式開始出現變化,由“防內變為主”改為“防禦外侵為主”,清朝督辦南洋海防事務的福建船政大臣、後任欽差大臣的沈葆楨、福建巡撫丁日昌等人,把台灣稱為“七省藩籬”、“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一再反複強調台灣地位的重要性。他們還多次上奏折,建議在台灣設立行省,以加強吏政,有效管理孤懸海外的台澎地區,鞏固海防。 在台灣設省的建議在當時的邊疆危機下,有了實現的可能。這一建議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間提出來的。當時剛剛走上維新道路的日本在1871年被殺害的幾名琉球居民,在1874年4月組成所謂的“台灣生番探險隊”3000人,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艦隊侵略台灣,並在琅嶠登陸。5月18日,日軍開始與台灣當地居民交戰。牡丹社酋長阿實祿父子等戰死。7月,日軍以龜山為中心建立都督府。清政府得知日軍侵犯台灣消息後,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質問,並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直赴台灣。沈葆楨等到達台灣後,一麵與日軍交涉,一麵積極備戰。日軍由於不服台灣水土,士兵病死較多。日本政府考慮到不能立即軍事占領台灣,於是轉而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經過一番外交鬥爭後,清政府與日本政府於10月31日簽訂《北京專條》,清政府付給“日本國從前被害難民之家”撫恤銀10萬兩和日軍在台“修道建房等”40萬兩。12月20日,日軍從台灣全部撤走。
麵對這樣的局麵,第二年11月沈葆楨提出,在閩浙總督名下設立“福建巡撫”,“冬春駐台灣,夏秋駐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撫丁日昌無法按期駐台灣,奏請朝廷另派重臣常駐台灣,改設“台灣巡撫”,這樣實行3年的“冬春駐台”改為台灣單設巡撫。
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滿清再次顯示了他們的**無能,在帝國主義的威脅下和自己內部的扯皮下, 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隸提督劉銘傳加封巡撫銜,督辦台灣政務和防務。劉銘傳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戰爭爆發,從總體上看軍事上沒有失敗的中國,在政治上再次慘敗,麵對危機,加強台灣防務尤為必要。閩浙總督楊昌浚、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於7月再次上書,要求在福建台灣兩地“巡撫分駐”、“建省分治”。光緒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在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旨同意詔請左宗棠的奏請,福建政務由閩浙總督兼管,將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正式下詔在台灣建省。到1888年正式實現閩台分治,台灣單獨設省,由原來的2府8縣4廳增為3府11縣4廳1直隸州,後又增設南雅廳。
但是好景不長,**無能的滿清在甲午海戰中再次戰敗,屈辱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簽約之前,滿清朝廷中的漢臣是不讚同的割地的,當時的北洋大臣李鴻章表示,不能夠承擔割地的責任,更何況連日本人要的賠款現在都無法湊齊。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騄這些一向和李鴻章唱反調的人也說,寧可多賠款,也不可割地一寸。但是這個時候滿清的真正的統治階層,那些滿人們卻再次顯示了他們的無能和卑劣,向前幾次力主向沙俄以割地賠款來保住他們的榮華富貴一樣,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一幹大臣則強烈要求割地來換取日本退兵。
最終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當時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鬥,曆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因為滿清上層貴族根本不敢援助,對於台灣人民的反抗予以漠視,這場抗爭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近50年之久。”看首發無廣告請到 /895/in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