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皇太後駕崩
字數:4648 加入書籤
高興等人進入長安城,被安排在距離皇宮不太遠的鄴城館中住下。*
起初,中原國家接待外國使節的國家賓館名叫“蠻夷館”。顧名思義,這地方是為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國家使節所準備的地方,有一種諷刺這些國家文化落後,未開化的意思,更是為了彰顯天朝大國的雄威。南北朝時,蠻夷館改名為四夷館,館中按照國家的不同分為不同的舍館。比如,接待柔然的柔然館,接待北齊的就是鄴城館。
將高興一行送至鄴城館後,宇文贇便告辭離去,臉上沒有絲毫謙遜可言,甚為施禮。對此趙彥深雖然心中不滿,但也是無可奈何。高興對此卻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在他眼中,宇文贇不過是個死人,和死人計較也實在有些掉份。
對於和親,高興心中毫無熱忱可言,是故雖然宇文邕沒有接見自己等人,高興卻是絲毫不著急,回到自己房間躺在溫軟的床榻上休息起來。
東方破曉之時,高興從酣睡中清醒過來。雖然和親的事情讓他很是惱怒和抵觸,但離開鄴城那個危機四伏的地方,在長安城中好吃好喝的也是一大幸事。從高興穿越到今,大半年的時間,他用於睡覺的時間真的是屈指可數,如今倒是可以好好放鬆一下。
高興下得榻來,換上一身儒雅的白衫,與趙彥深問安後便由北周負責接待的官員陪同,趁著清晨空氣清新之時遊覽起長安城來。
比起鄴城,長安的確繁華了許多,盡管時值深冬,街道上還是車水馬龍,很是熱鬧。雖然長安有近千年的曆史,但它卻依舊生機勃勃,遠沒有鄴城那種遲暮落寞的滄桑感。看著路上百姓臉上那發自內心的笑容,高興心中一片平和,對北周武帝宇文邕佩服之餘也不禁唏噓慨歎起來。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史上,大隋王朝無疑是一個最為璀璨的明珠,隋文帝楊堅之名更是流傳千古,被西方人稱為最偉大的帝王。然而,人們卻忽略了宇文邕這個名字,正是因為他,楊堅才可以結束數百年的戰亂,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盛世中華。
可惜,上天給予了宇文邕經天緯地的才華,卻沒有給予他頑強的生命。當公元572年宇文邕誅殺權臣宇文護後,他才開始真正掌握北周政權。經過數年的準備,他終於將老對手高氏北齊吞並,然而就在他雄心壯誌地要覆滅南陳之時,上天卻剝奪了他的生命。然而後繼人宇文贇卻是比阿鬥還阿鬥,將大好的江山禍害殆盡,幾乎拱手送給了楊堅。
也許,上天要多給宇文邕五年壽命,曆史將會走上另一條軌跡,但命運就像魔方,你完全不能預知下一刻他會是什麽樣子。
宇文邕還會那般早死嗎?
高興一邊興致勃勃地看著長安的景致,一邊暗暗思忖。一路信馬由韁,不知不覺間,高興竟來到一座規模宏大的禪院門前。
禪院門楣上書寫著“福應禪院”四個古色古香的大字,白牆青瓦,透著莊嚴肅穆的氣息,隱隱間,有宏亮的鍾聲伴隨著僧人早課的誦念聲傳出。高興感覺胸口那佛像掛墜突然有些發燙,體內的長生真氣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運行速度,但高興卻感覺心中一片平靜祥和,心底的戾氣突然減弱了一絲。
雖然不少長安的百姓進進出出,但這些人卻都是一臉虔誠,沒有大聲喧嘩,似是害怕驚擾了寺中的菩薩,使福應禪院依然保持著清靜祥和。
“大人,興想去這佛家寶地進一炷香,不知可否?“高興溫和地衝身邊的官員問道。
“高公子請!”
高興道了聲謝便也一臉莊嚴地進了寺院,緩步而行,與一個普通的香客無異。
福應禪院始建於漢靈帝時期,距今已有四百年的曆史,愈是深入,高興愈感覺心境祥和。那濃厚的佛氣似乎擁有著奇異的力量,能夠滌蕩人心,讓人不由自主地敬畏,讓人放下心中的包袱,暫時脫離紅塵。
福應禪院的大殿前是寬闊的廣場,廣場乃是青石地板鋪就,被沙彌打掃得一塵不染。廣場上的香爐中飄出嫋嫋白氣,讓人心曠神怡。高興拾階而上,一步一步,目光平靜而澄澈。
“咦?“就在高興即將跨入大殿之時,自大殿側方突然走出兩名僧人,其中一個身形很是富態,與彌勒佛有一拚,另一人身形卻是頗瘦,須發皆白,顯然年歲不低,但卻是滿麵紅光,雙目炯炯有神。胖臉僧人看見高興後不由輕咦了一聲。
高興循聲望去,不由愣了愣,正要開口,那胖臉僧人卻已然雙手合十喧了聲佛號,開口說道:“高施主,咱們又見麵了!”
高興臉上露出一絲笑容,同樣還了一個佛家的禮儀說道:“原來是惠輪師傅,真是幸會啊!”高興頓了頓,接著說道:“惠輪師父不是去了鄴城嗎,怎生突然又來了長安?”
“嗬嗬,不瞞施主,貧僧本就是在這福應禪院出家,昨日才結束了修行歸來的。”惠輪笑嗬嗬地說著,一臉祥和,很有些得道高僧的樣子。
果真如此?恐怕你的意圖並不單純吧!也許你去鄴城也是為了《長生訣》吧!
“還未請教這位大師法號?”高興心中如此想,臉上卻是不動聲色,而是看著惠輪身邊那年長者疑惑地問道。
惠輪笑著答道:“高施主,這是家師,法號智炫,乃是這福應禪院的主持。”
“原來是智炫大師,高興有眼不識泰山,失敬失敬!”高興忙恭敬地施了一禮。
高興弓著身子,智炫和惠輪卻是看不見他眼中的震驚之色。
公元574年在北周發生過這麽一件大事,那便是周武滅佛。
周武帝宇文邕此人雄才大略,他雖然曾信奉佛教,但卻更清楚治國知道應該用儒教,隻有如此才能讓北周徹底崛起打敗北齊,從而一統天下。
因為南北朝這個紛爭的亂世,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對於生活可以說完全喪失了希望,佛教這導人向善,講求因果報應,此生受苦,來世享樂的思想便成為了眾多百姓的精神支柱。加上當朝少數民族想要穩固政權,大力扶持下,佛教得到了蓬勃發展。
然而如此一來,卻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因為佛教的地位大肆攀升,政府又支持,沙門中人享有著極大的特權,無需服勞役,兵役,更不需要交賦稅,生活用度由百姓支出和政府供給,生活可謂衣食無憂。因此,許多生活困苦的百姓便投身沙門,隻為能夠生存下去。而佛教就如同滾雪球一般壯大,他們不但占有了無數良田房舍,更重要的是勞動力。
亂世中,除了糧食,最終要的自然都是人口。宇文邕想要發展北周自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更需要大量的良田,而占有這些寶貴資源的佛教便讓宇文邕有些寢食難安了。
有這麽一個人,名叫衛元嵩,曾在蜀地出家為僧。然而此人天性耐不住寂寞,更是無法忍受沙門中斷絕七情六欲的借條,故而最終叛出沙門,還了俗。
衛元嵩對佛教不喜,又見宇文邕想要懲治佛教,因此便進言說:“國治不在浮圖,唐虞無浮圖而國安。”這句話自然甚得周武之心,因此衛元嵩請求廢止佛寺,減少這方麵支出的建議便被周武帝宇文邕提上了日程。
然而,佛教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早已深入人心,上至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對這個外來的教派信奉不已,這讓宇文邕的計劃受到了極大的阻力。
公元569年,周武曾讓佛道儒三家辯論,然而最終獲勝的卻是佛教,一時間周武帝不得不將這件事擱淺下來。
佛道相爭已久,道士張賓看準了周武的意圖,於是便屢屢進言,加深了宇文邕對佛教的輕視,更堅定了打擊佛教的信心。
曆史上,周武幾次讓佛道儒三家辯論,但最終的勝者無一例外的都是佛教。為了能夠讓北周以最快的速度崛起,完成自己統一天下的宏遠,宇文邕終於在公元574年以皇帝的權威強迫當時佛家的代表智炫,開始實行滅佛計劃。因為道教在辯論中同樣敗北,周武帝為了顯示公平,更是減少佛教的抵觸,宇文邕下旨禁止佛道二教,令“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正因如此,北周解放了無數勞動力,更是獲得了無數兵丁,為征伐北齊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高施謬讚了,老衲才疏學淺,添為主持,當不得大師之稱!”智炫和尚慈眉善目,對高興還禮,身上隱隱透著一絲威嚴。
“大師佛法精湛,曾力挫道儒兩家,早已名傳天下,高興仰慕久已啊!”高興一臉誠摯地看著智炫。
雖然高興對佛教並無多少信奉,但對智炫此人還是十分佩服的。一個能夠將道儒兩家辯駁得無法還口的人,怎麽可能是個普通人。而且,經過短暫的觀察,高興更是絕這智炫乃是身懷絕技之人,讓他無法看透。
智炫剛要說話,卻聽一正震天的鍾聲響起,那聲響的方向正是長安的皇宮。眾人都不由愣住,將目光投向那處,接著,便聽見街道上傳來淒哀的呼喝聲:“皇太後駕崩了,皇太後駕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