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決不妥協(1)

字數:2528   加入書籤

A+A-




    三通鼓角四更雞,日色高升月色低。

    時序秋冬又春夏,舟車南北複東西。

    鏡中次第人顏老,世上參差事不齊。

    若向其間尋穩便,一壺濁酒一餐齏。

    齏就是醃韭菜,讀到這首詩總會讓筆者想起劃粥斷齏的文正公範仲淹,雖然慶曆新政的失敗令人遺憾,然而他在《嶽陽樓記》中的那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亦稱為曆代文人的座右銘,可謂;‘先儒論宋朝人物,範文正為第一。”回到南京後的朱四,忽然覺得自己似乎多了很多時間,感覺又似乎馬上就要忙碌起來了。趁著短暫的閑暇時光,他開始教育起自己的兒女來。從商鞅、吳起、晁錯,再到王莽、範仲淹、王安石,乃至國朝的張居正,都是朱四講課的重點。

    父皇,為什麽您講的這些故事裏麵的人,他們想要改變天下,卻沒有一個是成功的啊?”兄弟幾個中年紀最大的朱慈炫也不到五歲,然而卻是聰慧異常,這正是朱四最擔心的,如果未來的大明要交到一個人的手裏,朱四還是喜歡交給自己孩子中最愚笨的那一個。當然愚笨並不是白癡,比如唐高宗李治,而李治所謂的愚笨其實名不副實,如果不是武則天的光芒掩蓋了他的病體,這位唐高宗也絕對是一位非常有為的君主,而就算是武則天,也無法掩蓋這個資質平平的皇帝。她繼承的也並非是唐太宗的治國政策,而是李治的。當然蕭規曹隨的首先是李治,武則天隻能算是半個陳平。

    武則天六十七歲才終於爬上皇位,就算加上此前做太後的八年時間,她在位也不過二十四年,而李治在位比她多了整整十年。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皇帝卻繼承了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開創永徽之治。日本的天皇這個稱謂,用的都是他的稱號的盜版而已。他在位的期間破突厥平漠北,擊敗高句麗、百濟聯軍,又於白江口之戰大敗倭國軍隊,分分鍾便教導了那些沒見過世麵的島國土著三寸丁學做人。占平壤,滅高句麗,完成了隋煬帝與唐太宗都未能完成的事業。滅亡西突厥後,擴展西域邊疆,使大唐的版圖在他的手裏發展到最大。大唐從此擁有了東起朝鮮半島,西至裏海,北越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的廣大疆土。他在位三十四年,大唐這樣的版圖維持了三十二年。

    再看看商紂和隋煬,這二位哪一個不是聰明絕頂之輩,然而越是聰明自負之人,越不喜歡顧及他人的感受,這一點恰恰又是身為一個帝王最應該重視和警醒的。漢文帝、唐太宗、宋仁宗,這些明君中的哪一個如果不顧及百姓的感受會得到成功?可以說隻要是心智正常的人,無論智慧高低。隻要能夠誠惶誠恐,如履薄冰,生怕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那定是第一流的帝王。唐太宗智慧超群,而漢文帝和宋仁宗的資質都很平庸,然而他們的文治絕對不在唐太宗之下,美名更是遠超其他資質聰慧的帝王。

    擔心歸擔心,兒子還是自己生的,而且對於兒子所提出來的問題,朱四也必須回答。“朕說的這些想要改變天下的曆史人物,商鞅是成功了的,然而他能夠改變天下,卻沒有改變自己居功自傲的虛榮心。所以他的變法被後人沿襲了下來,而他被車裂而死。”

    如果天下出了問題,就應該改變啊,可為什麽那麽多人想改變,卻隻有商鞅是成功的呢,而就連這個成功的人最後也死了。”朱慈煥連續地追問著,弟弟妹妹雖然懵懂,卻有著帝王家的孩子對政治特有的興趣,一個個都聽得津津有味。

    朱四看了看漏鍾,已經一個半時辰了,三個孩子卻絲毫沒有感到厭倦,這讓他非常欣慰。雖然他已經有些倦乏,卻依然打起精神想將自己半生的感悟都對兒女們娓娓道來,他說:“那是因為改革不同於其他,改革是天下的事,是天下所有人的事情,就跟一個新王朝開疆拓土一樣。隻要是天下的事,就必須顧及到天下所有人的利益。過去的事物即使再腐朽,那也是人們生活中所習慣了的一種承受;可對於新事物,所有人都會最先抱有戒心。隻有這個新事物被他們真正覺得對自己有益了,他們才會接受。所以無論是想推翻一個王朝,還是想改變一個王朝,都必須顧及到最多數人的利益。否則即使你的想法再好,也隻能失敗。這些改革者中,商鞅照顧到的利益麵最多,下至百姓,上至公候,都會因為他的變法而得到好處。所以即使人們恨商鞅,在殺掉他以後也會將變法繼續下去。而其他人就沒有將利益惠及所有人,比如晁錯隻考慮漢景帝;王莽名義上為國為民,其實暗藏私心;範仲淹和王安石到是為國為民,卻最終一個觸怒了貴族階層、一個因用人不查,改革方案存在巨大漏洞而統統遭受失敗。”

    朱四在給一幫三五歲的孩子講改革之道,看起來似乎有些可笑,然而江山是要代代相傳的。在他看來,一個王朝能否延續得久,是要看她是否厚德載物。生為君王貴胄,如果能夠一直心存國計民生、如果能夠一直做民之父母,他的王朝是不需要改革的。這樣的厚德養育的也不僅僅是這個王朝的臣民,更有這個王朝本身。就比如八百年的周朝,從太王到文王、武王、再到成王、周公,一代一代的周王都心係百姓,積累的深厚德行使得周王朝八百年國祚不絕。

    不管這樣的課堂是否會讓孩子們得到啟發,朱四依然堅信著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如果想讓大明朝的國祚打破三百年一循環的魔咒,除了教育後代這些,他想不出別的辦法。課程剛剛結束,孩子們就恢複了本來的天真與歡笑,這讓謹身殿裏回蕩著的,也不僅僅是百年的空寂。然而歡聲笑語也好,空寂輝煌的宮殿也罷,又都值些什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