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天險潼關

字數:2631   加入書籤

A+A-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地處關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穀,穀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穀深崖絕,山高路狹,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裏形勢的隆要。

    杜甫遊此後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萬古用一夫”的詩句。戰國時,函穀關今靈寶縣坡頭鄉王垛村一帶、東臨弘農澗)就成為秦的東大門。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在潼關大戰,潼關之名,始見於史。潼關關城始設於漢,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楊家莊附近。隋大業七年611 年),移關城於今楊家莊南城北村一帶,與漢代關城南北夾峙,形成兩座關城, 形勢更加險要。唐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潼關又從塬上北遷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現在的潼關。 曆代各朝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都在這裏駐屯重兵,設關把守。

    《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的東大門,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裏,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原和西出關、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潼關曆史悠久,聞名遐邇。清代大詩人、大書畫家張船山《潼關》雲:“時平容易度雄關,拍馬河潼自往還。一曲熏黃瓜蔓水,數峰蒼翠華陰山。登陴版牌丁男壯,呼酒烹羊守吏閑。最是綠楊斜掩處,紅衫青笠畫圖間。”當代人陳運和的詩是寫照:“風陵渡至今已沒船,老潼關代替有鐵橋”。

    此刻的潼關,已經沒剩下多少駐兵了,楊複恭護住李儇的鑾駕,一路西行逃去,長安城空空如也,潼關縱然天險,此刻也隻有不到一萬的駐軍,如何能守?

    “給我殺!”

    李存孝提了一把長槍,不聽任何人勸阻,親自衝鋒在前,眼見如此,麾下眾將也都像了瘋魔一般,嗷嗷叫著殺向潼關。

    第一道關隘順利突破了,潼關的守將嗜酒如命,他的部下也都是好酒貪杯之輩,酒意正酣之時,一聲大喝,七王爺安排的策應李克用的人馬驟然發難,迅將第一道關卡的人馬殺了個七零八落。

    段明玉要幫助李克用他們製造聲勢,要讓全國震動,最後七王爺以不世之功登基,在曆史上,田令孜並沒有死,而是在這次大亂逃亡到了蜀,唐僖宗卻在這次叛亂之後不久鬱鬱而終。段明玉將一切都改變了,田令孜死了,唐僖宗沒有能力統領天下,即便這次他不死,段明玉也要兵變了。

    這時李克用,朱茲,王重榮三藩的人馬業已趕到,內部策應的人馬打開關隘,李存孝一衝而過,馬不停蹄,隻知道跑直線了。

    做為一個穿越者,段明玉的個人情感壓抑的太久,也克製的太久,現在終於被田令孜的屠城舉動給激發了,現在的七王爺不是一國之君,他不是千軍萬馬的統帥,出出掣肘,如果大唐真的有滅亡的那一刻,他寧願先戰死在這裏,無知無識,便也不受那個罪了,五代十國是一片黑暗的時代。

    潼關關隘自秦漢以來代代修繕,建立了非常嚴密的封鎖,但是這些封鎖點主要是依據地利,居高臨下采取守勢的堡壘烽燧,並不能安排太多的人馬,一旦被人侵入,其險要也就不再成其為險要了。潼關之險,在於地勢,若有內應則優勢盡失,反而因為地勢的陡峭,使他們無法迅集結人馬。

    段明玉從幾個月前就開始安排這步伏棋,即便是攻城掠寨,燒殺搶奪,都始終沒有動用他們,關鍵時刻,這招伏棋終於發揮了最大的作用。三藩軍隊勢如破竹,若是硬攻恐付出數萬傷亡也難攻克的堡壘,就在這樣一支小小的伏兵作用下土崩瓦解了。

    李存孝快馬流星,殺奔第二道關隘時,裏邊的內應剛剛發動突襲,和唐軍駐軍人馬殺成了一鍋粥,廝殺半晌,不過這樣一來,內有接應牽製,就無人登上堡壘城牆抵禦外敵了,一道道飛鉤擲上城牆,敏捷如猿的戰士們口銜鋼刀飛快地攀援而上。

    他們攀到一半時,城門吱呀呀地打開了,一個渾身浴血的勇士搖搖晃晃地推開了半扇大門。城門一開,就似洪水決堤,大軍如潮洶湧而過,解決敵軍殘部的事都交給後隊人馬了,李存孝隻是向前衝,用最快的度向前衝。

    一陣陣寒意掠過他的心頭,他隻有不斷地揮槍刺殺,才能稍慰心的恐懼,他害怕,那種恐懼失去的心情,他以前隻有過一次,那一次,他單槍匹馬,一個人向敵軍狂奔,跑得肝腸寸斷,也不敢稍停,那一次他渾身箭三十餘枝。當他終於絕望的時候,他的義父率領大軍趕到了。

    這一次,他做為一個男人的血性,終於又回到了他的身上,壓住了他的理智、他的責任,卻讓他覺得是那般的暢快!

    第三關,李存孝終於止步。策應的人雖然及時趕到了,奈何他們人數太少,第二關距第三關又太近,他們來的雖快,仍然引起了守軍的警覺,混在關隘的人倒也機警,根本未敢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