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第四百五十二章 混入聖院 見到瞿聖

字數:2840   加入書籤

A+A-




    看不到的小天使們等6個小時就可以啦

    夫子放下手中的銅鈴和玉棍,  環視了一圈,問道。

    “夫子,我先來!”

    說話的是華青杉,他昨天的功課又沒做好,  所以急切的希望能在夫子麵前好好表現。

    “咳咳,夫子,  各位同學,我所要闡述的是‘喜怒衰樂之未謂之中,  而皆中節,  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內心沒有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  稱之為中。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製情緒,就是和。中的狀態即內心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保持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  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來麵目。而始終保持和的狀態,  不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  則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所謂中庸之道,  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  中庸即不偏不易。所謂‘聖人不動情’,即內心不生喜怒哀樂的情緒,  始終是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動情時,  也始終用平靜安寧祥和的內心來控製情緒,  不被情緒所牽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標和修行標準。”

    “學生有不同看法。”

    華青杉剛剛闡釋完,就有一名約十歲的少年站了起來。

    “華明兄有何高見?”

    提出反駁意見的是偏遠雜支的華明,他的血脈已經遠的不入排序了,像這樣的雜支子弟,隻有天資十分出色才能進入族學讀書。

    “在下覺得所謂‘節’是指行事的原則,判斷事物的的標準,‘中節’就是指要按原則行事,而非隻是節製。”

    夫子縷了縷胡須,沉吟了下。

    “青杉,你先坐下吧,華明,那你破題用的哪一句?”

    看見夫子的表現,華明強忍住興奮,侃侃而談道:

    “學生想用‘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這句話。‘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君子能與不同的人合作,但卻不會盲從,君子恪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國家政治清明,不會放任自己,無所作為;國家混亂無常,也不會放棄自己的道德操守,這才是強者。所謂中庸之道,無外乎是像這樣無論什麽條件都能恪守自己內心的原則和底線。”

    夫子點了點頭,表示認可。然後,又有不服氣的學生自的站了出來辯駁。

    ……

    很快,全班一半多的學生都表了看法,華青樞也將自己的論題換成了“人皆曰予智,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避也。”站起來闡述了一番。

    青瑤一邊聽,一邊不住地在心裏暗歎,世家就是世家,都是少年英才,不能小覷別人啊。

    雖有如此感歎,但青瑤還是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她又捋了捋自己的思路,然後整整衣袖,站了起來。

    “夫子,學生也有一點拙見。”

    青瑤站起身對夫子施了一禮,夫子點了點頭。

    “講。”

    “學生想以‘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這句話來破題。”

    夫子聞言終於驚訝了。

    “這句話倒很少被人拿來破題。”

    “是,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亮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這是孔聖人在說明要做到中庸的難度。而依學生看來,這中庸之道,可難可易。”

    “有意思,你繼續說。”

    “說其難,不過是因為這中庸二字,難以把握。按學生看,這中庸之道可以把它分成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隻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