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後記(下)

字數:5101   加入書籤

A+A-


    1, “現代”作為一個時間概念

    1傳統分法:1917—1949 。(無彈窗 小說閱讀最佳體驗盡在)多數學者。如錢理群, 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程光煒等《中國現代文學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等。

    2現代分法:包括當代文學, 南方不少學者。如朱棟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上即指1917—1949,下指1949至今。

    另外, 還有一種把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都包括進去的說法: 20世紀中國文學。不過,上限又推到1898至今。如孔範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黃修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上, 下,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劉明馨,趙金鍾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論綱》上, 下,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等。

    2,“現代”作為一個性質概念

    《三十年》”序言”:”所謂'現代文學',即是'用現代文學語言與文學形式,表達現代中國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學'。”

    1語言上,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2文學形式上,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的內涵和地位古今均一樣。

    3創作方法上,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並重。

    4內容上,真正屬於”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審美心理,審美標準。民主主義,人道主義,個性主義,勞工神聖,兒童崇拜,婦女解放。最關鍵一點,個人的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個人的出現。於是,一切思想,情感和審美心理均從個人出發,皆因個人變化。特別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產生和出現。

    發展曆史編輯

    1,首先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窮則思變的結果

    1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大門從此被打開→軍事革命,實業革命(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製夷失敗,1906中日甲午戰爭致遠艦長鄧世昌戰死北洋水師總督丁汝昌自殺)→政治革命(戊戌政變失敗,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辛亥革命大權被迫移交袁世凱)→文化革命(深感國民素質的低劣,教育救國;深感國民思想意識上的麻木,落後,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文學首先是為救亡圖存服務的。

    2,其次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

    1古典文學已近尾聲。曆史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情感,心理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固有的古典文學模式已再也不能滿足人們思想情感表達的需要。

    a,語言障礙,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30年代,魯迅還指出,要普及文化,非廢除漢字不可(《門外文談》)。

    b,體式陳舊,詩詞文,嚴格的規範使現代人望而卻步。

    c,文風不健康,師古,擬古。形式主義。脫離實際人生,成了無病呻吟的玩意兒。

    2近代文學實則先聲。近代以來,與政治思想革命相適應,文學界也相應掀起革命浪潮。

    a,”小說界革命”。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為代表。戊戌政變失敗以後,梁啟超轉重於思想文化啟蒙工作。以西方為借鑒,特別注重小說的宣傳啟蒙作用。貢獻:一是借此抬高了小說的地位,二是開了近現代啟蒙文學的源頭。

    b,”詩界革命”。最先提出還是梁啟超,但最有代表性是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人)。黃遵憲長期做國外大使,思想很開化。他看到中國古典詩歌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於是提倡詩界革命。著名觀點是:”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斑斕。”(《雜感》)認為”詩無古今”,而不必模仿古人,隻要能將”身之所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筆之於詩”,我詩自有存在的價值。而且不必避俗字俗語,要求言意合一,明白暢曉,通俗易懂。還是與啟蒙有關。代表作《人境廬詩草》,1911年刊行於日本,”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之一。對胡適的影響。

    c,”文界革命”。以梁啟超為代表。反對”傳世之文”,提倡”覺世之文”。還是與啟蒙有關。日本流亡期間,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創建一種筆端常帶感情,不拘一格,汪洋恣肆的新政論文體,梁自稱”新文體”。

    d,戲劇界革命。柳亞子等創辦近代第一個戲劇性刊物《二十世紀大舞台》。李叔同,曾孝穀等人的春柳社及其文明新戲。《巴黎茶花女遺事》和《黑奴籲天錄》(林紓翻譯)先在日本演出,後回國內如上海,天津等地演出。促使國內風氣的轉變。舊劇改編。對五四的影響。

    e,白話運動。1898年裘廷梁《蘇報》發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揭開序幕。從救國救民的高度認識文字革新的意義。1911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集讀音統一會,議定注音字母39個。1916年教育部設立注音字母傳習所,同年8月,北京成立中國國語研究會。1918年教育部正式審布注音字母,同時設立國語統一籌備會。1919年,重新頒布注音字母次序。接著,國音字母出版。白話國語運動無形中推動了白話文學運動。

    3,外國文學,文化的巨大影響

    可以說,沒有外國文學,文化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的產生是無法想象的。嚴複(1853—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中國最早派向英國的海軍留學生,但他沒有成為海軍將領,卻成了中國最早的思想界的翻譯家(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著《進化論與倫理學》翻譯成《天演論》等)。也翻譯過西洋文學作品。

    分期劃分編輯

    分期便於總結現代文學的發展特點,掌握它的基本麵貌,並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但由於對現代文學性質的認識不同,在分期命名上又說法不一。

    1開拓期(1917—1927)。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一個十年”。

    2豐收期(1927—1937)。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

    3轉折期(1937—1949)。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三個十年”。

    整體觀編輯

    思想內容

    第一個十年(1917-1927):民主意識、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個十年(1927-1937):階級解放意識,左翼革命文學的社會主義意識,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人文主義文學意識並存。

    第三個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識和人民解放意識,多地域、多元化、大眾化的文學。

    創作方法

    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為主潮。

    代表作家

    魯迅、沈從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張愛玲、徐誌摩、聞一多、丁玲、趙樹理、戴望舒、蕭紅、艾蕪、錢鍾書、艾青、路翎、穆旦等

    主要作品

    魯迅的小說《呐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野草》;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徐誌摩、聞一多的詩歌;沈從文的《邊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趙樹理的小說;艾青、穆旦的詩歌;張愛玲的小說等。

    文化背景編輯

    (一)文學成為重大社會事件的構成部分,文學呈現出明顯的階級、政黨、政治意識。社會革命和政治運動往往以文學作為發端和具體表現。

    (二)社會意識對文學審美意識具有重要影響,文學主體性弱化,文學有社會革命附屬物傾向。

    (三)社會政治事件往往成為文學創作的題材源,引發文學創作和理論論爭。

    研究方法編輯

    即曆史的美學的研究和學習方法

    為此,要加強:

    (一)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樹立曆史觀念和分析方法。

    (二)重要政論的學習:《新民主主義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生長的政治土壤。

    (三)具備較為廣博的外國文學、中國古典文學知識,以及社會學、文化學、美學知識。

    (四)注意作品原文的讀解,不虛推古人,不迷信權威——“拿來主義”。

    也就是要:

    將中國現代文學放在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現代史中去把握其發生、發展,要把文學放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去把握,同時,要把文學作為藝術來進行研究。

    樹立曆史在場觀念:用美學的眼光、審美的觀念,在具體的曆史背景中去分析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作家創作和作品生成以及文學的接受過程和對創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