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周禮整軍 求月票

字數:4639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奸雄天下 !

    “複周製”現在是陳德興的一麵旗幟,既是拉地方山頭對抗中央統一的大旗。¤又是托古改製,用複周的名義,實行陳德興自己那一套的主張。

    這次的“周禮整軍”就是一場托古改製。其中的“軍”、“師”、“旅”,都是《周禮.夏官》中記載的軍隊編製名稱——被儒家奉做聖經的《周禮》其實是個蠻實用的東西,裏麵的內容就是建立一個國家需要涉及到的方方麵麵的問題。

    凡邦國建製,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製度,無所不包。當然,其內容過於理想,未必可以照搬實行,但是作為立國建政的參考資料也無不妥。

    孔老夫子經常掛在嘴邊的“克己複禮”中的“複禮”就是指“複周禮”。要用《周禮》中的各種製度、規定來治理天下。隻是後世孔門信徒遍朝堂,卻沒有誰真的拿部《周禮》來治天下。最多就是用《周禮》之中關於禮儀和祭祀方麵的規矩來裝裝樣子就算“複禮”了。

    至於治天下的各種製度,追根溯源卻是儒家士大夫們深惡痛絕的“秦法”、“秦製”。嘴上說《周禮》,手中行《秦律》,儒皮法骨,便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的真相!

    再說了難聽些,便是對自己行“禮”,對別人說“法”。

    而在陳德興看來。《周禮》未必皆無用,《秦法》也不是一無是處。完全可以取兩者之精華,融為一體。

    實際上。後世君王和士大夫不欲行《周禮》的主要原因,便在《周禮》所代表的封建——中國雖然號稱有兩千多年封建**。但實際上,這兩千多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是有**而無封建。這封建和**,實際上是對立的事務,而不是統一的事務。所謂封建,就是一種分封的政治製度。而**則是集大權於帝王一身。既然權力皆歸帝王,那又何來封建呢?

    當然,君王反封建喜**也沒有什麽奇怪。凡是當了君王的,無論東西方,就少有不喜歡大權獨攬的。而東方多**,西方多封建的原因。其實就是西方的君王直到近代,才有機會建立起君主**體係。

    不過他們沒有**多久,就一個個遇上了資產階級革命,然後一部分立了憲成了吉祥物,還有一部分比較倒黴上了斷頭台!

    而東方的**,主要是中國的**出現的比較早。生產力還遠遠達不到可以引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水平——要不然劉邦、項羽他們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了——所以就出現了**王朝和亂世交替的局麵。

    在治亂交替中前行的中國政治製度,則呈現出**不斷加強,封建不斷削弱的大趨勢。而自漢代興起的門閥在唐中後期的崩潰,則給了宋朝一個加強**集權的機會。而宋太祖則很好的利用了這個機會。設計出了一套文武殊途,以文禦武的**方案。

    而這一套辦法又經過了明代的強化,在清朝由融合了八旗部族政治,使部族和士大夫相互製約。讓君王**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

    不過對眼下的陳德興來說,**和分封這兩種政治體製的優劣上下並沒多大意義。因為陳德興不是君王!趙禥才是!趙宋的以文禦武和君王**都是陳德興邁向最高權力的阻礙,他當然要想盡辦法打破。而不是去維護這個會把自己送去風波亭的體製!

    而要在思想上對抗已經深入人心的以文禦武和君主**。陳德興就必須祭出“民族主義”和“複周製”這兩麵大旗。

    前者可以用來給中下層洗腦,而後者可以用來吸引知識分子和南北軍閥結成統一戰線——準確的說。是一個反對統一的統一戰線。

    因為南宋北蒙,實際上都代表了統一!南宋雖然無力北伐。但是其追求的是內部的統一,對於割據力量的容忍程度極低。而忽必烈雖然容忍漢侯割據,但是他追求的是大一統,等到擊敗南宋之後,漢侯一樣會失去地盤和軍隊。

    所以在眼下的中國,南朝的藩鎮,北地的漢侯,都會擁護封建。“複周製”這麵政治上很難駁倒的大旗,便是用來團結南北諸侯的。

    而作為“複周製”的重要一環,建立陳德興的“大國三軍”(周禮規定天子有六軍,大國有三軍,次國有二軍,小國有一軍),便是托古改製。就是借著複古的名義進行改革,以便減少改革的阻力。

    宋朝的軍製非常混亂,到了南宋更是亂的不像話。誰也不知道一個軍、一個將、一個部到底應該有多少人。各部隊的編組非常隨意,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所以管理起來也非常困難,各個大部隊編製內的小部隊也很難互換。軍官也很難在各個部隊中頻繁調動。

    在後世的近現代國家,為了防止軍隊被軍官控製,都會比較頻繁的調動軍官任職的崗位。而標準化、模塊化的部隊,便為這種崗位調動提供了方便。

    同時,標準化、模塊化的軍隊,還有用軍事學校成批培養出來的“模塊化”軍官,也方便了文官政府管理軍隊!不過這些訣竅,陳德興是不會告訴賈似道的……

    “將主,這是北伐軍陸軍上軍的編製辦法。”

    軍務司判官任宜江和參謀司軍事張世傑還有大義司的副總教官孔玉三人,現在就在陳德興的書房裏麵,拿著一大疊“編製計劃書”在匯報整軍的進展工作。

    北伐軍陸軍上軍就是陳德興計劃中的“三軍”之一,另外兩軍則稱“中軍”和“下軍”。上軍的軍事首長也不叫都統製,而是按照《周禮》稱“軍將”。

    上軍的第一任軍將由陸虎擔任,上軍大義教官則由二十二兄弟之一的謝有房擔當,上軍參謀長由隨營軍校一期畢業的蕭達出任。

    上軍之下則是三個師和軍部直屬部隊,後者由炮、騎、輜、工各一旅組成——實際上這不是什麽《周禮》中的軍隊編程,而是近現代軍陸軍中最普通的三三製編組辦法。所謂的“軍”相當於近現代軍隊中的師,而“師”則相當於團,“旅”則相當於營,“營”則相當於連。

    也就是說,一旦條件成熟。陳德興就可以通過補充新兵的辦法,將這個上軍擴充到後世常見的軍級作戰單位的規模。也就是四萬人上下,三個軍便是十二萬人!放在這個時代,就是平天下也夠了。

    “軍官還夠用嗎?”陳德興翻著上軍的編製表,淡淡的動問。

    任宜江答道:“不是很夠,旅級以下軍官都沒有上過軍校,是從士兵中提拔的。”

    “士兵呢?新兵的比例很高吧?”

    “占了一半以上!”張世傑接過問題,“幾乎全是明教的人!”

    陳德興看了看孔玉。秀才回答道:“大義教官都配齊了,大義宣講立即可以開始。”

    洗腦是陳家軍最大的特點!現在就指望陳德興的那一套方法對明教徒眾仍然有效吧。

    “武器裝備可夠?”陳德興合上了手中的文書,皺眉道,“總要多一些準備,大炮有多少門了?”

    “這些日子一共有24門,有2門報損。”任宜江道,“軍校起碼留下2門,海軍至少需要12門。”

    鑄造大炮的工作,現在是由軍務司管轄,就在濟州府城牆邊上的工坊區裏開設立炮作,同冶鐵作一起由鐵匠出生的齊塔負責。不過鑄造大炮的成品率依舊不高,即使從臨安、明州裹挾到了大批鐵匠、銅匠,大炮的產量仍舊很低。

    “隻有8門……從現在開始,每個月無論如何都要鑄成10門大炮!”陳德興吩咐道。

    “一個月就要10門?”任宜江一皺眉,“慶之兄,莫非馬上要打仗了?”

    陳德興沉默著點點頭。

    “和誰?”張世傑連忙動問。

    “高麗!”陳德興語氣凝重的吐出兩個字。

    張世傑一怔:“不是要和高麗聯手嗎?”

    “是聯手是交手現在還不好說!”陳德興沒有立即透露自己的打算,“我們二十萬眾遠渡海島,隻能進不能退,因而事事都要多做壞的準備!這一次,要立足於打!所以上軍要加緊訓練,一個月之內必須要成軍,下軍也要加快整編,一個月內也要編成。

    海軍也是一樣,一個月內要整出兩支可戰的艦隊,海軍官兵也要達到兩萬以上。組成一支縱橫北地沿海,稱北洋艦隊。一支以澎湖為老營,掌控南方沿海,稱南洋艦隊。兩洋艦隊都是軍級,艦隊軍事長官稱提督。北洋艦隊提督預備由高大出任。南洋艦隊提督預備由顧大力出任……具體的海軍人事安排,明日複興社會議上再討論吧。”

    幾個人正討論的時候,門外突然響起了郭芙兒興奮的叫嚷聲音:“二哥兒,二哥兒……翠仙要生了,要生娃娃了!”(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