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2章 世界於我於世界
字數:3534 加入書籤
......
......
“菩薩,你該走了。”
極寒之地,佛子輕聲開口。
他身下的青青草地不知什麽時候已經消失不見,宛若春風拂麵的愜意輕柔仿佛從來不曾出現過。
入目隻有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盡頭的寒冷,前些日子喜歡繞藏在此處的許多小獸也早已不知蹤影,隻剩下那隻白狐依然蜷縮在佛子的身下,一雙眼睛裏透著些迷茫和擔憂。
身為白狐那天生擁有的敏銳預感,讓它隱隱感知出或許有什麽大事將要發生,這種感覺令它十分不安,怎麽也不肯離開佛子身旁。
如果能夠仔細去看的話就會發現,極寒之地長久以來被佛子壓製住的虛無裂痕已經開始了擴散,佛子不僅沒有繼續用佛法製衡,反而隱隱有著推波助瀾的跡象。
罰惡菩薩站在一旁,滿臉的痛苦:“你難道非要如此?”
佛子卻十分平靜,他伸手將白狐抱在懷裏輕輕撫摸著,微笑道:“這就是我命中注定應該做的事情。”
罰惡菩薩道:“如今天下尚且平穩,李子冀入六境在即,屆時即便是北海之主心懷不軌,隻怕也力有不逮。”
佛子輕輕搖頭:“一位六境若是想圖謀不軌,是攔不住的,即便到時候李子冀和教皇等人斬殺北海之主,可該發生的已無法挽回,大勢難逆。”
如今北海之主看似平靜,就連李子冀中斷了潮海大會都不曾出手,可那無非是因為沒有被逼到最後退無可退的程度。
倘若最後時刻李子冀真的有了要成功的征兆,無論是為了北海的現在,還是北海的未來,北海之主隻怕都是要出手的。
一位六境若是鐵了心要打破這方世界,配合那生長在天地各處無處不在的虛無裂痕強行開啟輪回滅世,是沒人能夠阻攔的。
就算是李子冀等人察覺了異常,再出手阻攔,也定然為時晚矣。
屆時就算是事後聯手斬殺了北海之主,世界大範圍坍塌在即,也是回天乏術,除了實行異教的收割計劃之外,根本不存在留給李子冀走完最後一步的時間。
說直白些,如今的北海之主並不認為李子冀能踏足七境,所以才始終隻是搞一些小動作,沒有真正不惜代價的阻攔,在保存自身的同時作壁上觀著。
可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事情發展還在可控範圍內。
這說來其實挺有意思的,對於李子冀一方來講,如今一切平穩自然算是處於可控範圍內。
但同樣,隻要李子冀沒有真的露出要踏足七境的跡象,如今天下這種平穩,對於北海同樣算是可控範圍裏。
但這種平靜不會永遠持續,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李子冀修為的精進,這種平靜是注定會在某一時刻被打破的。
到了那時候,再做準備,或許就來不及了。
將隱患滅殺於萌芽之中,這就是佛子要做的事情。
“至於異教之主倒是無須擔心,如果李子冀真的能觸碰到傳說中的七境,那麽這對於異教之主來講,反而是樂見其成的。”佛子說道。
異教從古流傳至今,宗旨就隻有一個,維係世界平穩存在。
異教之主和李子冀之間的爭執,從來不是李子冀能不能入七境,而是李子冀能不能在有限的時間裏入七境,如果不行,那異教之主發自內心的希望李子冀能夠安心等待在下一個輪回裏用更漫長的時間去完成。
所以,如果李子冀真的能入七境,對於異教之主來說,是夢寐以求的。
罰惡菩薩依舊不願答應:“我們可以想其它的法子。”
佛子道:“哪有什麽其它的法子?”
他臉上的笑容之中不變,溫和舒展,就像是當初在濁世之中,對早已注定的結果坦然接受。
要殺一位六境,天底下哪裏還會有其它的法子?
哪裏還有什麽周密,隱晦的辦法能夠做到?
“縱使真的還有,也隻會打草驚蛇,難以功成,何況也會拖遝時間。”佛子用手撓了撓白狐的下巴,說出來的話令人無法反駁。
就算是真的有其它辦法,可要籌謀,等待時機,最關鍵要殺六境一定要以六境出手,聯絡其它諸如教皇,妖皇等人出手,就又是一個變數。
這世界有時候很小氣,沒那麽多的時間和變數可以讓你等。
罰惡菩薩知道佛子所言非虛,他依舊不願離開,隻是道:“如果你真的要這麽做,那麽我留在此處即可,你或回普陀山,或去長安,都可。”
若是如此,罰惡菩薩覺得自己能夠接受,佛子是佛門的未來,不能有失。
自己則沒什麽可掛念的。
佛子微笑著,臉上的純粹好似全天下最幹淨的笑容,他指著麵前的虛無裂痕問道:“菩薩可能將其穩固?”
罰惡菩薩頷首:“自然可以。”
佛子又問道:“若是此處裂痕遮天蔽日,傾吞世界,菩薩可還能將其穩固?”
罰惡菩薩啞口無言。
他不是佛子,他的佛性不如佛子深厚,如今在佛法和修行上的造詣,佛子都已經走到了他的前麵,尤其佛子常年沐浴聖佛金蓮,被金蓮蘊養,早已經是徹頭徹尾的佛。
一旦這裏的虛無裂痕真的擴散如遮天蔽日,真的要分裂吞噬整個世界。
那麽假如佛子能夠穩固半個時辰,罰惡菩薩自己隻怕就連一個呼吸都難以穩固下來。
佛子將手放下,慈悲的目光凝視著那些深邃的漆黑:“所以隻有我留下,所以菩薩你隻能離開。”
罰惡菩薩沉默不語。
佛子神態平靜安寧:“其實仔細想想,這一生至此,我大部分的記憶都在濁世之中,對我來講,現在或許是真實的世界,或許也隻不過是第二個濁世而已。”
“行善無分大小,治病救人也好,扶國挽天也罷,於我來看都沒什麽分別。”
“真真假假,有有無無,生生死死,皆平和也。”
“菩薩,且去。”
